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6|回复: 0
收起左侧

[转载/分享] 肉鸡第一次分笼:最佳时间与全流程注意事项

[复制链接]

荣誉版主

奉献是美德。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优秀会员奖添砖加瓦奖常驻居民奖社区居民社区明星忠实会员

来自
河南省郑州市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河南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分笼是肉鸡养殖中的关键管理节点,直接影响鸡群健康、生长均匀度与养殖效益。尤其是第一次分笼,作为雏鸡向中鸡过渡的重要环节,需精准把控时间节点与操作细节,减少应激反应,为后续高效养殖筑牢基础。本文将详细拆解肉鸡第一次分笼的最佳时间及分笼前后的核心注意事项。

qw1.jpg
图源:网络

01 肉鸡第一次分笼的最佳时间

肉鸡第一次分笼并非固定日龄,需结合日龄、体重、养殖密度及环境温度综合判断,核心目标是避免拥挤应激,保证鸡群采食饮水均匀。

1. 基础参考日龄:7-10日龄

常规养殖条件下,肉鸡7-10日龄时体重可达150-200g,羽毛逐渐丰满,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是第一次分笼的黄金时段。此时分笼能及时缓解初始笼舍的密度压力,避免因空间不足导致的采食竞争、生长不均等问题。

2. 灵活调整依据

密度适配:
当笼舍内肉鸡密度超过30-35只/㎡,或观察到鸡群频繁打斗、采食饮水排队拥挤时,需提前分笼;若雏鸡生长较慢(10日龄体重不足120g),可延后至12-14日龄,避免过早分笼增加应激风险。

温度适配:冬季(如11月)气温偏低,雏鸡抗寒能力较弱,可在8-10日龄分笼,此时雏鸡体质更健壮,能更好应对环境变化;夏季气温较高,密度过高易引发热应激,可提前至7日龄分笼。

品种差异:白羽肉鸡生长速度快,可按7-8日龄分笼;黄羽肉鸡生长相对平缓,可延后至9-10日龄。

02 分笼前:做好充分准备,降低应激风险

分笼前的准备工作核心是“减少环境突变带来的不适”,从饮食、环境、工具三方面入手,为分笼操作铺垫基础。

1. 饮食管理:科学控料,保障饮水

控料操作:
分笼前2-3小时停止喂料,仅保留充足清洁的饮水。控料目的是避免鸡群过饱时因抓鸡、转运产生挤压,导致嗉囊损伤或猝死;同时防止空腹分笼引发的能量不足,减少应激反应。

饮水保障:分笼前可在饮水中添加超能维他或维生素C,增强雏鸡抗应激能力;确保饮水器充足,避免分笼前因缺水导致鸡群焦躁。

2. 环境预处理:温光适配,减少突变

温度调控:
分笼前1小时,将新笼舍(或调整后的笼位)温度调至比原环境高1-2℃,尤其冬季需做好保温,避免分笼后温差过大引发冷应激;同时检查笼舍是否有冷风入侵,关闭通风口或加装防风设施。

光线调整:分笼前30分钟,将原笼舍和新笼舍的光线调暗至平时的1/2,保持柔和不刺眼。昏暗环境能降低肉鸡的兴奋度,减少惊恐逃窜和打斗,方便抓鸡操作,同时降低应激反应。

3. 工具与人员准备:高效规范,避免损伤

工具准备:
提前备好干净无异味的抓鸡网、转运箱(或周转筐),工具边缘需光滑无尖锐凸起,防止划伤雏鸡;对转运工具进行清洗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人员分工:安排2-3名熟练操作人员,明确抓鸡、转运、放鸡的分工,确保操作快速轻柔,减少鸡群在转运过程中的停留时间;操作人员需剪短指甲、避免佩戴尖锐饰品,防止抓伤鸡只。

4. 笼位规划:合理布局,就近调整

分笼后密度控制:
分笼后每笼(或每㎡)肉鸡数量不超过25-30只,保证每只鸡有足够的采食、饮水空间和活动范围,避免二次拥挤。

笼位选择:优先采用“就近分笼”原则,如从中间笼转移至上层笼,减少鸡群跨区域、跨温度带的环境突变;新笼位需提前铺好干净垫料,检查料槽、水槽是否通畅,确保鸡群分笼后能快速找到饮食源。

03 分笼中:规范操作流程,减少物理应激

分笼过程中的核心要求是“轻、快、准”,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鸡只损伤,同时缩短操作时间,减少鸡群暴露在陌生环境中的时长。

1. 抓鸡与转运:动作轻柔,避免损伤

抓鸡方式:
抓鸡时应捏住雏鸡的翅膀根部或腿部,避免抓头颈、拽羽毛,防止造成颈椎损伤或羽毛脱落;动作要轻快,避免长时间抓握导致鸡只窒息或应激。

转运规范:转运箱内每箱放置的鸡只数量不宜过多,保证鸡只在箱内有轻微活动空间,避免堆叠挤压;转运路线尽量缩短,减少颠簸,避免阳光直射或冷风直吹。

2. 分笼原则:大小分群,避免欺压

分笼时需按鸡只大小、强弱分开饲养,避免大鸡欺压小鸡,导致弱小雏鸡采食不足、生长滞后。同一笼内鸡只的体重差异不宜超过10%,确保群体生长均匀。

3. 操作顺序:分层进行,逐步推进

分笼时建议按“上层→中层→下层”的顺序操作,或从原笼位向相邻笼位逐步转移,避免同时打乱整个鸡群的布局,减少鸡群的惊恐反应;每完成一组笼位的分笼,及时关闭笼门,防止鸡只窜出。

04 分笼后:做好善后养护,帮助鸡群快速适应

分笼后的核心工作是“帮助鸡群尽快适应新环境”,从环境恢复、饮食恢复、状态观察三方面入手,降低后续应激风险。

1. 环境恢复:逐步调优,稳定温光

光线恢复:
分笼结束后,先保持新笼舍暗光环境1-2小时,让鸡群在安静状态下适应新空间;之后逐步将光线调回平时的正常亮度,确保鸡群能清晰找到料槽和水槽,不影响采食饮水。

温度保持:分笼后24小时内,维持新笼舍温度比原环境高1℃,待鸡群完全适应后(约1-2天),再逐步调整至正常养殖温度;冬季需加强保温巡查,避免温度骤降。

2. 饮食恢复:循序渐进,补充营养

饲料供应:
分笼后观察鸡群状态,待1小时左右鸡群开始主动饮水、四处活动时,再恢复喂料;首次喂料量为平时的70%-80%,避免暴饮暴食,之后逐步增加至正常饲喂量。

营养强化:分笼后3-5天内,持续在饮水中添加超能维他,缓解应激,补充营养,提升免疫力,保健肠道等。

3. 状态观察:及时排查,防范风险

即时观察:
分笼后1-2小时内,频繁巡查鸡群状态,重点观察是否有精神萎靡、站立不稳、受伤出血的鸡只,及时隔离治疗;检查料槽、水槽是否有堵塞,确保每只鸡都能正常采食饮水。

后续跟踪:分笼后2-3天内,每天观察鸡群的采食情况、粪便状态和生长速度,若出现采食下降、腹泻等问题,需及时排查环境温度、密度或饲料是否存在异常,及时调整。

05 结语

肉鸡第一次分笼是养殖过程中“防应激、保均匀”的关键环节,需在7-10日龄的核心窗口期,结合鸡群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时间。分笼前后围绕“减少环境突变、降低物理损伤、补充营养支持”三大核心,规范操作流程,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应激反应,让鸡群快速适应新环境,为后续健康生长和高效养殖奠定坚实基础。养殖者需根据自身养殖条件、品种特性和环境变化,灵活优化分笼方案,确保分笼工作安全有序开展。

来源:白羽肉鸡通风技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5-11-19 16:46 , Processed in 0.139314 second(s), 3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