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1|回复: 0
收起左侧

[分享] 阿根廷牛肉产业的“冰火两重天”(下)

[复制链接]

鸡病专业网编辑

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

来自
河北衡水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河南郑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三、深层矛盾:出口导向与本土失衡的“双向拉扯”

阿根廷牛肉产业的困境,不仅源于牛群结构和消费市场的问题,更深层次的矛盾在于其经济发展模式中出口导向与本土市场失衡的“双向拉扯”。这种内在矛盾如同一个巨大漩涡,将阿根廷牛肉产业卷入更深的危机。

(一)“卖全球”vs“保国内”:政策天平的失衡

长期以来,阿根廷牛肉产业奉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大量优质牛肉输往国际市场。2024年,阿根廷牛肉出口额高达34亿美元,中国作为其最大海外市场,占据阿根廷牛肉出口量的70%。这一数据充分显示阿根廷牛肉对国际市场的高度依赖,尤其是对中国市场的依赖。这种依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阿根廷牛肉产业的发展,但也带来一系列问题。

过度依赖国际市场导致阿根廷国内牛肉供应出现严重缺口。为满足国际市场需求,大量优质牛肉被优先出口,国内市场只能消化小牛、老牛等品质相对较低的牛肉,且价格居高不下。布宜诺斯艾利斯超市协会会长豪尔赫?佩雷斯抱怨道:“我们的优质牛肉优先出口创汇,国内市场只能消化小牛、老牛,价格还居高不下。”这种“资源错配”现象加剧了国内消费端的不满。

当全球竞相抢购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上的优质牛肉时,阿根廷本国百姓却为购买一块像样的牛排精打细算。这种强烈反差深刻揭示了阿根廷牛肉产业在出口导向政策下,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的巨大矛盾。

2025年上半年,阿根廷从巴西进口了1033吨牛肉,创下1997年以来的新高,进一步暴露了阿根廷本土牛肉供应的缺口。作为传统的牛肉生产和出口大国,阿根廷如今却需从他国进口牛肉,这一现象值得深思。它不仅反映了阿根廷国内牛肉供应的不足,也表明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受到挑战。

这种出口导向与本土市场失衡的局面,对阿根廷牛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一方面,国内市场的不稳定和消费者的不满情绪可能影响整个产业的声誉和形象;另一方面,过度依赖国际市场使阿根廷牛肉产业面临国际市场波动的风险,一旦国际市场需求发生变化,阿根廷牛肉产业将受到巨大冲击。

(二)结构性困境:通胀与汇率的双重绞杀

米莱政府推行的美元化政策,旨在稳定经济、控制通货膨胀,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给阿根廷牛肉产业带来新的困境。美元化政策虽在短期内稳定了汇率,但导致以比索计价的牛肉成本大幅飙升。

2025年,阿根廷牧场主面临饲料成本同比上涨40%的巨大压力,屠宰厂人工成本也增加了35%。这些成本的大幅上涨直接传导至终端市场,使牛肉价格不断攀升。布宜诺斯艾利斯一家牧场的主人卡洛斯无奈表示:“饲料价格涨得太厉害了,养牛成本越来越高,我们只能提高牛肉价格,但这样一来,消费者又买不起了。”这种成本与价格之间的恶性循环使阿根廷牛肉产业陷入困境。

与此同时,在国际市场上,阿根廷牛肉面临来自巴西等国的激烈竞争。巴西牛肉凭借成本优势和对华关税优惠,以低于阿根廷10%的价格抢占市场份额。巴西牛肉生产具有规模化和成本低的特点,药残标准相对宽松,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而阿根廷牛肉在成本上升的情况下,价格竞争力不断下降,进一步压缩了阿根廷牛肉企业的利润空间。

在这种“国内卖不动、国外赚不到”的死循环中,阿根廷牛肉产业发展前景愈发黯淡。企业面临巨大经营压力,一些小型企业甚至面临倒闭风险。对于整个阿根廷经济而言,牛肉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之一,其困境将对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要打破这种结构性困境,阿根廷政府需重新审视其经济政策,寻求稳定汇率、控制通胀与促进产业发展之间的平衡。同时,牛肉产业自身也需进行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以适应国际市场变化和国内市场需求。

四、破局之路:从“头痛医头”到系统性重构

阿根廷牛肉产业深陷困境,牛群结构失衡、消费市场低迷、出口与本土市场矛盾重重,这些问题相互交织,使阿根廷牛肉产业未来充满不确定性。要打破这种困境,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需从系统性重构角度出发,寻找破局之路。

(一)牛群结构优化:建立“繁殖母牛保护机制”

行业呼吁政府设立专项补贴,对存栏50头以上的繁殖母牛给予每头200比索的月度补助,同时将母牛屠宰率限制在10%以内。阿根廷畜牧研究所专家胡安?马丁内斯强调:“我们需要至少3年时间使母牛存栏恢复至2300万头,才能实现种群平衡。”这是打破“杀母牛-缺小牛-价格涨”恶性循环的关键。

潘帕斯草原一家大型牧场的场主卡洛斯表示:“如果政府能提供补贴,我们肯定愿意多养母牛。现在养牛成本高,卖小牛虽能解燃眉之急,但长远来看,母牛数量上不去,牛群就没法壮大。”这种观点在阿根廷养殖户中具有代表性,他们并非不想保护牛群结构,而是在经济压力下难以抉择。

政府的补贴政策不仅能缓解养殖户的经济压力,还能引导他们改变养殖策略,从短期利益导向转向长期可持续发展。通过限制母牛屠宰率,可确保牛群的繁殖基础,为未来产量增长奠定基础。同时,政府还可加大对畜牧业科研的投入,推广先进养殖技术,提高母牛繁殖效率和犊牛存活率。

(二)消费端精准施策:让“牛肉回归餐桌”

阿根廷可参考巴西“家庭补贴计划”,试点“肉类消费券”,向低收入家庭每月发放50公斤牛肉购买补贴;鼓励企业开发平价牛肉产品,如Ohra Pampa公司推出的“日常精选”系列,将价格控制在普通绞肉的1.2倍,2025年销量增长25%。同时,政府需建立工资与牛肉价格的联动调整机制,确保购买力指数不低于150公斤/月的“温饱线”。

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低收入社区,居民玛丽亚表示:“如果能有肉类消费券,那对我们家来说是很大的帮助。现在牛肉太贵了,孩子们都很少能吃到。”消费券的发放能直接提高低收入家庭的购买力,让他们重新享受到牛肉这一传统美食。

对于企业而言,开发平价牛肉产品不仅是满足市场需求的方式,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Ohra Pampa公司的成功经验表明,只要产品价格合理、质量有保障,就能赢得消费者青睐。政府与企业的合作,能在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同时,促进企业发展。

建立工资与牛肉价格的联动调整机制是解决消费问题的根本之道。这一机制能确保消费者购买力随牛肉价格变化相应调整,避免出现“工资跑不赢物价”的现象。通过这种方式,可稳定消费者预期,促进牛肉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产业链多元突破:从“资源售卖”向“价值输出”转型

阿根廷牛肉产业迈向高端化已初见成效。在2025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13家阿根廷企业展示的谷饲150天牛排、雪花牛肉等产品,其溢价率相较普通牛肉高出40%。国内企业构建的“风味分级体系”,依据口感强度将牛肉划分为“经典”“精致”“浓郁”系列,以适配不同消费场景。阿根廷牛肉推广协会主席丹尼尔?乌里亚指出:“我们不能再仅凭借天然草饲这一单一标签,而应如红酒行业般,深入挖掘并讲述‘风土故事’。”这无疑是破解阿根廷牛肉“产量高、附加值低”困境的关键举措。

在国际市场环境下,消费者对牛肉品质与特色的关注度日益提升。阿根廷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及丰富的养殖经验,完全有能力打造出风味独特、品质卓越的牛肉产品。

阿根廷牛肉企业通过参与国际展会、塑造品牌形象、研发特色产品等途径,提升产品附加值,摆脱以往单纯依靠低价竞争的局面。以谷饲150天牛排为例,其凭借鲜嫩的口感与丰富的营养成分,在高端市场获得消费者认可,市场价格远高于普通牛肉。

“风味分级体系”的建立进一步细分市场,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消费者可依据自身口味偏好选择适配的牛肉产品,这种个性化服务有助于提升消费者满意度与忠诚度。

阿根廷牛肉产业的破局进程充满挑战,但也蕴藏着发展机遇。通过牛群结构优化、消费端精准策略实施以及产业链多元突破等系统性重构举措,阿根廷有望重塑牛肉产业辉煌,使“世界肉库”的美誉再度享誉全球。在此过程中,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需协同合作、凝聚合力,为阿根廷牛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结语:当“肉库”不再充盈,阿根廷如何重焕牛肉产业活力?

从潘帕斯草原的畜牧业发展到城市超市的产品销售,阿根廷牛肉产业面临的困境,深刻反映出资源型国家面临的深层次挑战:过度依赖出口致使本土供需失衡,高通胀削弱消费基础,政策不稳定加剧产业波动。阿根廷若要重拾“牛肉王国”的荣耀,不仅需要恢复牛群数量,更需实现经济稳定、政策连贯以及产业升级的协同推进。毕竟,只有当民众餐桌上再次摆满牛排,牧场新生犊牛健康成长,这个以牛肉产业为傲的国家,才算真正守护住了“肉库”的核心价值。

来源:肉类食品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5-11-18 18:32 , Processed in 0.102240 second(s), 2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