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在蛋鸡养殖中,产蛋后期蛋壳质量下降是普遍存在的技术难题。随着周龄增长,蛋壳变薄、强度降低,导致运输及储存过程中破损率升高,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传统解决方案往往聚焦于提高日粮钙水平或调整钙源粒度,但效果不尽理想。
追根溯源:夜间钙供应不足是关键 蛋壳钙化主要发生在夜间(傍晚至次日早晨),持续约20小时。然而,蛋鸡在无光环境下不采食,无法从外源获取钙。此时,机体只能动用髓质骨中储存的钙来维持蛋壳形成。若日间钙供应与吸收效率不足,将导致夜间骨钙过度动员,长期下来不仅影响蛋壳质量,还可能引发骨质疏松。 创新方案:不平衡饲喂模式 在此背景下,扬州大学家禽研究所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通过调整饲喂节奏,即采用"不平衡饲喂模式",能显著改善老龄蛋鸡的蛋壳质量,同时提高饲料利用率。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 不改变日粮配方和营养水平。 将全天饲喂量按早晨1/3、下午2/3的比例重新分配。
实际效果如何?
研究选取了288只70周龄的海兰蛋鸡,通过对比不同日粮钙水平(3.5% vs 3.0%)和不同饲喂模式(均衡 vs 不平衡)的组合效果,经过两个月的观察,发现了明显差异: 1 饲料利用率提升
实施不平衡饲喂后,日均采食量从110.1g降至105.9g,料蛋比明显降低,而产蛋率与蛋重保持稳定。这意味着在维持正常产蛋性能的同时,实现了饲料成本的有效节约。
2 蛋壳质量明显改善至78周龄时,蛋壳平均厚度明显增加(0.3376 mm增加到0.3467 mm),特别是在最容易破损的赤道部位。超微结构分析显示,栅栏层与乳突层均变得更加致密,从宏观到微观层面都实现了蛋壳质量的显著改善。 3 钙代谢效率提高 研究数据显示,白天粪便中钙排泄量减少,夜间骨骼中的钙沉积增加,表明“骨钙库”储备更加充裕。这种变化确保了蛋壳形成过程中钙源的充足供应。
作用机制解析
研究者从多角度深入分析了不平衡饲喂模式的作用原理:
1 契合产蛋生物节律
蛋壳钙化主要在夜间进行。下午集中投喂,让钙吸收高峰与夜间蛋壳形成期完美衔接,有效避免了"夜间钙荒"。
2 维护骨骼健康
充足的下午供钙减少了夜间骨钙的动用,有助于维持骨骼健康,延长产蛋周期。
3 优化肠道功能
研究发现,不平衡饲喂还能够:
养殖实践建议
基于这项研究成果,尤其是产蛋后期阶段(60周龄左右)蛋鸡可以尝试:
1、调整饲喂时间
2、优化钙源配比
3、科学补钙策略
结 论
不平衡饲喂模式通过巧妙调整供钙时间,有效匹配了蛋鸡的钙代谢生理节律,在改善蛋壳质量的同时提高了饲料利用效率,为解决产蛋后期蛋壳质量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从这项研究可以了解到,有时候改变一下饲喂节奏,比更换饲料配方更能解决问题。对于面临蛋壳质量困扰的养殖场来说,不妨尝试这个简单易行的方法,或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来源:蛋鸡营养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