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2|回复: 0
收起左侧

281亿盈利背后的冰火两重天:上市猪企三季度业绩透视周期之痛

[复制链接]

鸡病专业网编辑

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

发表于 昨天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河南郑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一、行业累计盈利281亿:牧原领跑,头部集中化加剧

(一)牧原独占半壁江山,温氏、海大紧随其后

近期,22家上市猪企2025年前三季度业绩报告陆续发布,行业累计归母净利润达281亿元,呈现出复杂的发展态势。在此竞争格局中,头部企业优势显著,“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愈发突出。牧原股份以147亿元净利润遥遥领先,占据行业盈利的半壁江山。凭借垂直一体化的独特模式,牧原在成本管控与规模扩张方面展现出强大竞争力。1-9月,其销售商品猪数量飙升至5732.3万头,同比增长27%,规模优势进一步巩固,成为行业当之无愧的龙头。

温氏股份和海大集团分别以52.56亿和41.4亿元的净利润位列第二、三位。温氏通过持续优化“公司+农户”模式,在黄羽鸡和生猪养殖业务上稳健发展,维持着行业领先地位;海大集团则凭借在饲料、种苗、动保等领域的多元化布局,构建起强大的产业生态,为其盈利增长提供了坚实支撑。

新希望和大北农等企业在盈利榜单上亦表现出色。新希望凭借生猪养殖和饲料业务的协同发展,以及持续的成本控制和技术创新,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激增396%,达到7.6亿元,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发展潜力。大北农则通过在种业、动保等领域的深度布局,实现了盈利的稳步增长,达到2.57亿元。这些企业的成功,既得益于自身的战略布局和经营策略,也反映出行业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过程中,头部企业凭借资源、技术和规模优势,进一步巩固了市场地位。

(二)中小猪企生存承压,亏损面持续扩大

与头部企业的良好业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小猪企在这一轮行业竞争中普遍面临生存压力。新五丰前三季度净亏损1316.75万元,同比暴跌1171.47%,令人关注。正虹科技、天域生物等企业也深陷亏损困境,亏损企业数量占比超过30%。这些中小猪企在成本控制、技术创新和市场渠道等方面相对薄弱,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与头部企业抗衡。

在市场下行周期,生猪价格波动加剧,成本压力不断上升,使得中小猪企的盈利空间被进一步压缩。缺乏规模效应和全产业链布局,导致它们在面对市场风险时更为脆弱。行业分化已从单纯的规模竞争,演变为全产业链综合实力的比拼。中小猪企若不能在成本控制、技术升级和市场拓展上取得突破,将在未来的竞争中面临更大的生存挑战。

二、冰火两重天:六家企业净利暴跌超100%,单季巨亏成常态

(一)唐人神单季巨亏3.05亿,成本劣势凸显三季度生猪市场形势严峻,价格持续探底,众多猪企陷入困境,其中唐人神的表现尤为引人关注。其单季亏损高达3.05亿元,堪称行业“亏损王”。深入分析,成本控制方面的短板是唐人神陷入亏损困境的关键因素。上半年,唐人神养殖业务毛利率仅6.73%,与牧原18%、温氏15%的毛利率相比,差距明显,这反映出其在成本管控上的巨大劣势。而在三季度,生猪价格同比下跌30%,这对本就脆弱的盈利体系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利润被大幅侵蚀,致使唐人神在市场寒冬中举步维艰。

(二)巨星农牧量增利减,负债率攀升至66.62%

巨星农牧在2025年的出栏量表现突出,1-9月销售生猪293.42万头,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数量,看似成绩优异,实则背后隐藏着危机。尽管出栏量创新高,但由于“价跌大于量增”,巨星农牧仍未能避免亏损,单季净亏7401.94万元。与此同时,公司的负债率也从64.56%飙升至66.62%,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剧。巨星农牧在财报中明确指出,商品猪销售均价同比下降25%是导致亏损的主要原因。这一情况凸显出在生猪养殖行业,单纯依赖规模扩张的增长模式在周期低谷时的脆弱性。在市场下行阶段,价格的波动对企业盈利的影响巨大,若不能有效控制成本、提升产品附加值,即使出栏量持续增长,也难以实现盈利目标,反而可能因债务负担加重而陷入更深的困境。

三、价跌与成本高企双重绞杀:三季度猪企的致命伤

(一)生猪价格“腰斩式”下跌,击穿多数企业成本线

三季度生猪市场陷入价格寒冬,价格走势令人担忧。从6月末的14.7元/公斤,一路大幅下跌至9月末的12.24元/公斤,期间甚至一度跌破11元/公斤的心理防线,同比跌幅高达23%。这一暴跌幅度,给整个猪企行业带来了沉重打击,也使多数企业的成本线岌岌可危。据业内测算,目前行业平均养殖成本约为12.8元/公斤,这意味着超过70%的企业在三季度都不得不面临亏损的严峻现实。

新金农和天邦食品等企业在这场价格风暴中遭受重创,单头亏损超过300元。新金农作为一家在生猪养殖领域颇具规模的企业,一直致力于平衡成本与收益。然而,三季度的价格暴跌使其前期的努力付诸东流,每卖出一头猪都承受着巨大的亏损。天邦食品同样未能幸免,为维持运营,不得不动用大量现金流来填补亏损的缺口,这使得企业的现金流压力陡然增大。资金链的紧张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还可能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进一步削弱其未来的发展潜力。

(二)饲料成本高企与产能过剩,加剧盈利恶化

在生猪价格持续低迷的同时,饲料成本却居高不下,如同沉重的负担压在猪企身上。玉米、豆粕等主要饲料原料价格长期处于高位运行,导致饲料成本同比上涨了15%。这对于原本就因猪价下跌而利润微薄的猪企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每一头猪从仔猪到出栏,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饲料,而饲料成本的增加直接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一些中小猪企由于缺乏规模采购优势,在面对饲料价格上涨时,更是无力应对,只能任由成本不断攀升,盈利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产能过剩的问题也使猪企的困境愈发严重。尽管能繁母猪存栏量已经连续3个月下降,到9月末降至4035万头,较峰值减少了45万头,但这一数据仍高于合理区间。大量的生猪供应涌入市场,使得本就供过于求的局面更加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猪企努力提高出栏量,也难以在市场上获得理想的价格。以巨星农牧为例,虽然1-9月累计销售生猪293.42万头,已超过去年全年总量,但由于市场上生猪供应过剩,价格持续下跌,企业仍然难以实现盈利,反而陷入了亏损的泥潭。

在这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牧原股份等行业龙头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和管理优势,成功将成本降至11.6元/公斤,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通过自主研发的智能养殖设备,牧原股份实现了对猪舍环境的精准控制,提高了生猪的生长效率,降低了发病率。同时,其独特的饲料配方技术,也在保证生猪营养需求的前提下,有效降低了饲料成本。然而,中小猪企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成本普遍在13元/公斤以上,在与龙头企业的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这种成本剪刀差,使得中小猪企在市场价格波动时更加脆弱,一旦价格跌破成本线,就可能面临亏损甚至倒闭的风险。

四、成本为王时代:谁能在寒冬中筑牢护城河

(一)牧原成本降至11.6元/kg,全产业链优势凸显

在这场残酷的市场寒冬中,牧原股份表现出色,成为众多猪企学习和追赶的榜样。凭借智能化养殖与全产业链管控的核心竞争力,牧原成功将9月生猪养殖完全成本降至11.6元/公斤,较年初下降了1.5元/kg,这一成本优势令同行难以企及。在养殖环节,牧原自主研发的智能养殖设备发挥了关键作用。智能环控系统能够精准调节猪舍内的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为生猪创造了一个舒适、健康的生长环境。即使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如东北的极寒和海南的酷热,猪舍内的温度也能始终保持在25℃左右,让生猪能够在最适宜的环境中生长,大大提高了生长效率,降低了发病率。

在饲料环节,牧原通过自主研发的饲料配方技术,实现了对饲料成本的有效控制。根据生猪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精准调配饲料配方,在保证生猪健康生长的同时,降低了饲料的浪费和成本。同时,牧原还建立了完善的饲料采购和供应链体系,通过与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和规模化采购,获得了更具竞争力的价格优势。

除了养殖环节的优势,牧原的屠宰肉食业务在三季度也实现了单季盈利,产能利用率更是高达88%,这标志着其“养殖+屠宰”双轮驱动模式已日臻成熟。在屠宰环节,牧原引入了先进的自动化屠宰设备和生产线,实现了生猪屠宰、分割的标准化和高效化操作。每头猪的屠宰数据都实时上传至管理平台,形成了从养殖到加工的全程溯源链条,让消费者能够放心购买牧原的猪肉产品。通过整合养殖和屠宰业务,牧原不仅减少了中间环节的成本,还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这种全产业链的布局,使得牧原在面对市场波动时,能够更好地抵御风险,保持稳定的盈利。

(二)温氏、新希望的突围路径:降负债与模式优化

温氏股份作为行业内的老牌企业,长期采用“公司+农户”的轻资产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在扩张速度上具有优势,但也面临着散户管理效率的难题。在成本控制方面,温氏将成本稳定在12.2-12.4元/公斤,处于行业较好水平。然而,在三季度,由于猪价的大幅下跌,温氏的净利润同比下滑了65.02%,这也凸显了其在面对市场波动时的脆弱性。为提升竞争力,温氏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通过降低出栏体重来优化产能结构。将出栏体重控制在118-120公斤,不仅减少了生猪的饲养周期,降低了饲料成本,还能更快地将生猪推向市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温氏还在不断优化“公司+农户”模式,加强对农户的培训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管理成本。

新希望则选择了多元化的发展路径,通过拓展海外饲料业务来对冲国内市场的压力。在印尼、越南等地进行布局,新希望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市场优势,实现了海外业务的快速增长。尽管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了99.63%,但营收却保持了4.51%的增长,这主要得益于其海外饲料业务的贡献。在海外市场,新希望不仅销售饲料产品,还提供养殖技术服务和解决方案,帮助当地养殖户提高养殖效率和质量,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通过多元化的业务布局,新希望降低了对国内生猪养殖业务的依赖,提高了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在国内市场,新希望也在不断优化养殖业务,加强成本控制和技术创新,提高养殖效率和质量,努力实现国内业务的稳定发展。

结语:穿越周期,唯有“硬核”生存

2025年三季度的业绩分化,本质上是猪周期对行业的一次“压力测试”。在这场残酷的竞争中,头部企业凭借成本、技术与全产业链优势穿越寒冬,中小企则在价跌与成本高企中加速出清。随着能繁母猪存栏持续去化(目标2025年末降至3950万头)与政策调控加码,行业正从“规模竞争”转向“价值竞争”。

对于投资者而言,关注成本管控能力(如牧原11.6元/kg的成本壁垒)与现金流健康度(牧原负债总额较年初降98亿元),将成为捕捉周期反转的关键——毕竟,在猪周期的寒冬里,唯有具备强大实力的企业才能等到春天。

来源:现代畜牧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5-11-5 00:41 , Processed in 0.112150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