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3|回复: 1
收起左侧

[分享] 1.5万吨冻猪肉收储落地:能否破解生猪市场“堰塞湖”困局?(下)

[复制链接]

鸡病专业网编辑

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

发表于 昨天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河南郑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三、收储效应:短期提振与长期转型的辩证关系

(一)短期:托底市场情绪,缓解流动性危机

从短期来看,华储网此次 1.5 万吨的冻猪肉收储计划,虽数量上仅相当于全国1天的消费量(约1.3万吨),看似规模有限,但释放出明确的政策信号,对市场产生积极影响。

收储公告发布后,市场迅速作出反应。郑州商品交易所生猪期货主力合约价格应声上涨,涨幅达到 1.2%。这一价格上涨,不仅反映市场对未来生猪价格走势的乐观预期,也表明投资者对政策调控的信心。在现货市场,华北地区的分割肉报价出现回升,每公斤上涨 0.5 元。这一价格回升,对于长期处于价格低迷状态的冻品市场而言,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

养殖端反应也十分明显。在收储消息刺激下,山东、河南等地的散户出栏均重从 128 公斤降至 125 公斤。这一变化表明,养殖户对未来市场价格预期有所改善,不再盲目追求大体重出栏,而是选择适时出栏,以规避价格风险。二次育肥入场节奏明显放缓,这意味着市场短期供应压力得到边际改善。原本计划进行二次育肥的养殖户,在收储政策影响下,开始重新评估市场风险,选择观望或减少投入,从而减少了市场潜在供应。

(二)长期:倒逼产能去化,加速行业洗牌

然而,从长期来看,收储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生猪市场 “4000 万头以上能繁母猪 + 13 亿头生猪存栏” 的供需失衡问题。华安证券研究指出,收储政策虽在短期内能稳定市场价格,但从长期来看,反而可能延缓低效产能的出清,阻碍行业健康发展。

对于头部企业来说,收储政策为其提供更多时间和空间来调整经营策略。以牧原、温氏等为代表的大型养殖企业,凭借强大的资金实力和完善的产业链布局,通过期货套保、屠宰深加工等多元化业务,有效对冲生猪价格下跌带来的亏损。这些企业成本控制能力也很强,完全成本能够控制在 13 元 / 公斤以下,这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明显优势。即使在市场价格低迷情况下,其仍能维持现金流稳定,通过 “以时间换空间” 的策略,等待市场行情好转。

相比之下,中小散户面临巨大生存压力。据统计,现金储备不足 3 个月的养殖户占比高达 45%。在猪价持续低于成本线情况下,这些养殖户资金链面临断裂风险。若 11 月猪价仍无法回升至成本线以上,预计四季度将出现被动去产能的小高峰。在这一过程中,能繁母猪存栏量可能单月下降 1.5%,大量中小散户将被迫退出市场。这一现象虽残酷,但从行业发展角度来看,有助于加速行业的洗牌和整合,推动行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四、破局之路:从 “政策托市” 到 “主动进化”

(一)产能调控需 “精准滴灌”

在生猪产能调控方面,可从美国生猪产业发展历程中汲取宝贵经验。美国在产能调控上的一些做法,值得深入研究与借鉴。当能繁母猪存栏连续 3 个月高于均衡水平 5% 时,美国会迅速启动一系列有效调控措施,其中 “产能预警 + 阶梯式补贴退养” 机制尤为关键。

一机制核心在于,通过经济手段引导养殖户合理调整产能。对于 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22 头的低效母猪,给予 200 元 / 头的淘汰补贴。这一补贴政策,既能激励养殖户淘汰低产能母猪,降低养殖成本,又能优化母猪结构,提高整个行业生产效率。以美国爱荷华州一家中型养殖场为例,实施这一政策后,该养殖场淘汰 20% 的低效母猪,虽短期内母猪存栏量有所下降,但 PSY 指标从原来的 20 头提升到 24 头,仔猪成活率和健康状况也得到显著改善,从长期来看,养殖场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与此同时,美国还对年出栏 500 头以下的散户采取限制新增产能审批的措施。这并非打压散户,而是为引导有限资源向更高效的现代化猪场集中。PSY>26 头的现代化猪场,通常具备更先进的养殖技术、更科学的管理模式和更完善的疫病防控体系。通过政策引导,这些现代化猪场能够获得更多资源支持,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例如,美国一些大型养猪企业,通过引进智能化养殖设备,实现对猪舍环境的精准控制,PSY 指标高达 28 头以上,养殖成本降低 15% 左右,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明显优势。

(二)产业链重构迫在眉睫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当前生猪产业重构已迫在眉睫。在屠宰端,双汇、新希望等行业巨头已开始积极布局 “屠宰 - 加工 - 零售” 闭环,这种全产业链模式优势日益凸显。

以新希望为例,其将分割肉加工成预制菜,如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梅菜扣肉、粉蒸肉等。通过这一举措,产品附加值得到大幅提升,据测算,预制菜附加值相比单纯分割肉提升 30% 左右。新希望还通过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减少中间环节利润流失,进一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其与各大超市、电商平台合作,将预制菜直接推向消费者,不仅提高产品销量,还提升品牌知名度。

在消费端,开发高端产品、拓展消费场景也是未来发展方向。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转变,对猪肉品质和种类要求越来越高。开发低温冷鲜猪肉,能够满足消费者对新鲜、健康猪肉的需求。目前,低温冷鲜猪肉在国内市场占比仅为 15% 左右,与发达国家 40% 的占比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若能将这一比例提升至 25%,将为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借鉴西班牙伊比利亚火腿的成功经验,开发发酵火腿等高端特色产品,也是实现差异化竞争的重要途径。伊比利亚火腿以其独特风味和高品质,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价格高昂。我国可利用国内丰富的地方猪种资源,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发酵火腿产品。如浙江的两头乌猪、四川的成华猪等,这些地方猪种肉质鲜美、风味独特,是制作发酵火腿的优质原料。通过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端火腿品牌,不仅能满足高端消费者需求,还能提升我国猪肉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摆脱对低价冻品的依赖,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结语:收储不是“止痛药”,而是“清醒剂”

1.5 万吨冻猪肉收储,是政策层面对生猪市场的一次 “情绪安抚”,却无法掩盖产能过剩的深层矛盾。当行业寄希望于收储托市时,牧原、温氏等龙头企业已用行动证明:只有主动调减能繁母猪(牧原年内计划减少 32 万头)、降低出栏体重(从 130 公斤降至 119 公斤)、延伸深加工链条,才能在“猪周期”底部构建反脆弱能力。对于中国生猪产业而言,真正的破局点不在收储政策,而在从“规模扩张”到“效率革命”的自我革新 —— 这或许才是本轮收储背后,行业需要领会的深层信号。

来源:肉类食品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版主

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Rank: 42

优秀版主奖添砖加瓦奖原创先锋奖社区居民社区明星忠实会员

来自
潍坊
发表于 2 小时前 来自触屏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潍坊
一年消费5000-5700多万吨,1.5万吨,毛毛雨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5-10-11 04:59 , Processed in 0.131508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