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6|回复: 0
收起左侧

[分享] 牛价2026-2027年或迎历史高点:去产能周期下的产业链投资机遇(上)

[复制链接]

鸡病专业网编辑

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

来自
河北衡水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河南郑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一、肉牛市场 “深蹲” 三年:去产能进入深水区

(一)价格腰斩倒逼产能出清

过去几年,肉牛市场历经艰难阶段。自 2023 年起,我国肉牛产业迎来二十年来首次深度调整,价格大幅下跌,对整个行业造成巨大冲击。

从数据层面分析,活牛价格从 2022 年的峰值 28 元 / 公斤,一路急剧下滑至 2025 年一季度的 19 元 / 公斤,直接回落至 2013 年水平。牛肉价格同样未能幸免,从 87 元 / 公斤降至 65 元 / 公斤,已逼近 2019 年低位。价格持续低迷,致使养殖户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甚至出现严重亏损。

在此困境下,产能去化成为必然选择。2023 年,新生犊牛数同比下降 1.4%,此数据已敲响警钟。2024 年情况未见好转,1 - 11 月新生犊牛数累计下降幅度超过 8%。2024 年 6 月,牛期末存栏量同比下降 2.9%,这一标志性转变,宣告产能去化进入实质性阶段。
价格下跌引发连锁反应,如同多米诺骨牌,养殖户不得不减少养殖数量以降低成本、减少损失。这种产能的主动调整,虽为市场无奈之举,但为未来市场供需平衡和价格回升奠定基础。当前肉牛市场的 “深蹲”,究竟是行业危机还是新机遇,以及其将如何影响整个肉牛产业链发展,值得深入探讨。

(二)能繁母牛加速淘汰,存栏结构年轻化

随着肉牛市场持续低迷,能繁母牛存栏量不断下降。从 2023 年初的 1500 万头降至 2025 年二季度的 1450 万头,这一数据直观反映市场严峻形势。能繁母牛作为肉牛产业基础,其存栏量减少,无疑会对未来肉牛供给产生深远影响。

在能繁母牛存栏量下降的同时,存栏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曾经占比高达 60% 的 3 - 5 岁优质繁殖母牛,如今占比降至 52%;而 1 - 2 岁后备母牛占比提升至 28%。这种存栏结构年轻化,看似积极,实则隐藏问题。

一方面,优质繁殖母牛减少意味着短期内肉牛繁殖数量受限,市场肉牛供给可能进一步减少;另一方面,后备母牛虽数量增加,但成长为优质繁殖母牛尚需时间,在此过程中,肉牛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这种存栏结构变化对肉牛产业而言是挑战还是机遇,以及将如何影响未来肉牛市场供需关系和价格走势,需进一步深入分析与观察。

二、肉牛养殖 “长周期” 特性:产能恢复难超预期

(一)繁殖效率天然受限,扩产周期长达 3.5 年

肉牛养殖具有独特的 “长周期” 特性,这使得产能恢复难以在短期内实现。肉牛属于单胎动物,单胎率超过 99%,即每次繁殖仅能产下一头小牛 ,与多胎动物相比,繁殖效率天然受限,种群扩张速度相对缓慢。

从养殖周期来看,肉牛养殖过程漫长复杂。若从补栏新生母牛开始计算,直至育成牛出栏,整个过程需长达 44 个月,相较生猪养殖周期(仅 18 个月)延长 1.4 倍。如此长的养殖周期,使肉牛产业产能调整面临巨大挑战。一旦市场出现供需失衡,通过增加养殖数量恢复产能需经历漫长等待。

以 2024 年为例,若能繁母牛存栏量降至 1400 万头,按照肉牛繁殖和生长周期,需到 2027 年才能实现存栏量恢复。在此期间,由于肉牛供给不足,年均供给缺口将达 100 万吨,这一缺口将对市场供需关系产生重大影响,推动牛肉价格持续上涨。

繁殖效率受限和长养殖周期的特点,不仅增加养殖户资金压力和时间成本,也使肉牛产业对市场变化反应相对迟缓。面对市场需求突然增加或减少时,肉牛产业难以迅速做出调整,进而导致市场供需关系失衡。

(二)规模养殖加速替代散户,行业集中度提升

随着时代发展,肉牛养殖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规模化养殖逐渐成为行业主流趋势。2023 年,TOP50 肉牛企业存栏量占比仅为 1.25%,表明当时肉牛养殖行业较为分散,规模化程度较低。然而,在一系列因素推动下,这种局面正迅速改变。

环保政策不断加强,尤其是南方水网区的禁养政策,对散户养殖造成巨大冲击。许多散户因无法满足环保要求,不得不退出养殖行业。成本压力也是散户难以承受之重,随着饲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增加以及养殖设备更新换代,养殖成本不断攀升。散户因规模较小,难以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

在散户纷纷退出的同时,规模化养殖迅速崛起。规模化养殖占比从 2020 年的 35% 稳步提升至 2025 年的 42%。规模化养殖企业凭借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些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风险,通过科学养殖管理和合理资源配置,提高养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以一些大型肉牛养殖企业为例,其采用现代化养殖设备,实现自动化饲料投喂、环境控制和疾病监测。通过科学育种和养殖技术,提高肉牛生长速度和肉质品质。这些企业还能更好地把握市场动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养殖策略,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随着规模化养殖不断发展,行业集中度提升,肉牛养殖行业发展前景更加值得期待。未来,规模化养殖企业将在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推动整个肉牛产业朝着更加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三、全球牛价共振上行:内外需形成 “双引擎”

(一)海外主产区供给收缩,国际价格创历史新高在全球肉牛市场中,海外主产区动态对国际价格走势影响深远。近年来,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主要牛肉生产国供给明显收缩,直接推动国际牛肉价格飙升。

美国作为全球重要牛肉生产和消费大国,其牛群数量变化备受关注。自 2020 年以来,美国牛群连续 5 年下降,2025 年活牛存栏量降至 924 亿头,达到近十年最低水平。牛群数量减少直接导致牛肉供应紧张,进而推动牛肉价格大幅上涨。2025 年,美国牛肉价格飙升至 6.71 美元 / 公斤,同比涨幅高达 40%,创下历史新高。

巴西和阿根廷情况同样不容乐观。这两个南美洲国家是我国牛肉进口主要来源地,然而,受干旱和养殖亏损等因素影响,其牛肉产量和出口量均出现显著下降。2025 年,巴西和阿根廷牛肉出口量预计将下降 15%,使国际市场牛肉供应更加紧张。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牛肉进口国之一,海外主产区供给收缩对我国市场产生直接冲击。2025 年进口牛肉到岸价上涨 25%,这不仅增加国内牛肉市场成本压力,也倒逼国内牛肉价格随之上涨。国内牛肉价格上涨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结果,既反映国际市场供需变化,也体现国内市场对进口牛肉的依赖程度。面对国际牛肉市场风云变幻,我国肉牛产业应如何应对,以降低外部风险对国内市场的影响,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

(二)国内消费升级,供需缺口持续扩大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高品质肉类需求日益增长,牛肉作为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质肉类,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青睐。

从数据来看,我国牛肉消费量呈现稳步增长趋势。2010 年,我国牛肉消费量仅为 600 万吨,到 2024 年增长至 900 万吨,年均增速达 3.5%。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我国牛肉产量增长速度相对较慢,仅从 2010 年的 560 万吨增长至 2024 年的 720 万吨。产量增长滞后使得我国牛肉供需缺口逐渐扩大,不得不依赖进口填补。

2025 年上半年,我国进口牛肉 130 万吨,然而,与以往相比,进口量同比下降 10%。这一下降趋势使原本存在的供需缺口进一步拉大,达到 180 万吨。供需缺口扩大为牛肉价格上行提供强大支撑,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供不应求局面必然推动价格上涨,这是市场经济基本规律。

消费者对牛肉品质和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更加注重牛肉产地、饲养方式和加工工艺,愿意为高品质牛肉支付更高价格。这种消费观念转变不仅推动牛肉市场升级,也对肉牛产业提出更高要求。肉牛养殖企业需不断提高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强质量控制,以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牛肉的需求。

在国内消费升级和供需缺口持续扩大背景下,肉牛产业链各个环节都将面临新机遇和挑战。养殖户如何提高养殖效益、保障牛肉供应,加工企业如何提升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都是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四、政策组合拳托底:从 “去产能” 到 “提质量”

面对肉牛产业起伏,政策层面积极响应,打出一套精准有力的组合拳,旨在稳定产能、提升质量,推动肉牛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一)产能调控精准发力,划定能繁母牛红线

为避免肉牛产能大起大落,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农村部制定详细产能调控目标。明确到 2025 年,将能繁母牛数量调减 100 万头,稳定在 3950 万头水平。这一目标设定并非随意,而是经过深入市场调研和科学分析预测,充分考虑当前市场供需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

为确保目标顺利实现,建立严格的 “月调度 + 季评估” 机制。通过这一机制,能够对存栏 50 头以上的养殖场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及时掌握养殖场生产经营情况,包括能繁母牛数量、繁殖情况、犊牛成活率等关键指标。一旦发现产能出现异常波动迹象,便迅速采取相应调控措施,如调整养殖补贴政策、引导养殖户合理调整养殖规模等,从而有效避免产能过度扩张或收缩,保障肉牛市场稳定供应 。

(二)全产业链政策扶持,降低养殖成本

政策扶持不仅局限于产能调控,还覆盖肉牛产业链各个环节,从良种补贴到贷款贴息,再到环保补贴,全方位助力产业降本增效。

在良种补贴方面,重庆、黑龙江等地积极响应,对引进西门塔尔、安格斯等优质种牛的养殖户给予 3000 元 / 头补贴。这一补贴力度极大降低养殖户引进良种成本,鼓励其积极引入优质种牛,提升牛群整体品质。冻精授配补贴也达到 100 元 / 次,使养殖户在进行人工授精时能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经济支持,提高良种繁育效率。通过这些补贴政策实施,肉牛的 PSY(每头母牛年提供犊牛数)有望从目前的 1.5 头提升至 1.8 头,将显著增加肉牛繁殖数量,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

贷款贴息政策同样为养殖户和企业减轻资金压力。以通辽市为例,当地政府设立规模高达 5 亿元的产业基金,对规模场贷款按照 LPR 全额贴息。这意味着规模场在贷款过程中无需承担利息负担,大大缓解其融资压力,使其能够将更多资金投入到养殖设施改善、养殖技术提升以及牛群扩繁上,促进规模化养殖发展 。

环保补贴也是政策扶持重要一环。随着环保意识不断提高,肉牛养殖环保要求日益严格。为鼓励养殖场进行环保设施建设和改造,政府对新建储草棚、粪污处理设施给予 30% - 50% 补贴。在南方水网区,改造补贴标准更是提升至 800 元 / 平方米。这些补贴政策不仅减轻养殖场环保投入负担,还推动养殖行业绿色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 。

来源:现代畜牧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5-8-27 13:19 , Processed in 0.308613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