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66|回复: 0
收起左侧

[分享] 生猪出栏量同比激增16%!量增价跌背后,猪企如何破局?(下)

[复制链接]

鸡病专业网编辑

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

发表于 前天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河南郑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四、政策解码:从 “规模竞赛” 到 “效率革命”

(一)产能调控的精准施策

面对产能过剩的严峻形势,农业农村部实施一系列精准政策,旨在引导行业从粗放式扩张向精细化运营转变。其中,“调减 100 万头能繁母猪” 的政策尤为关键,试图重新平衡市场供需关系。

限制二次育肥是政策的重要举措。二次育肥通过人为延长养殖周期,扰乱市场正常供需节奏,增加市场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当二次育肥户集中补栏时,市场生猪供应量阶段性减少,引发价格上涨;集中出栏时,又导致市场供应过剩,价格暴跌。为遏制这种现象,多家头部猪企响应政策号召,暂停对二次育肥客户出售商品猪。牧原股份通过严格销售流程管控,利用买方用途发票等方式,精准判断生猪用途,确保不流入二次育肥环节;新希望则对商品猪只开屠宰类检疫票,从源头上切断二次育肥渠道。

控制出栏体重也是政策重点。过度压栏是导致阶段性供应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养殖户为追求更高利润,过度延长生猪饲养时间,导致出栏体重过大,不仅增加养殖成本,还会在短期内集中投放大量超重生猪,造成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跌。为避免这种情况,政策明确要求控制肥猪出栏体重,引导养殖户按最佳料肉比体重销售。一些地区发布出栏体重参考数据,为养殖户提供科学指导。头部企业积极响应,牧原股份 7 月肥猪出栏均重已降至 125.28 公斤,较 6 月下降 2.55 公斤,较 5 月份下降 4.75 公斤,并计划逐步降至 120 公斤以下。降低出栏体重,既能减少后期猪肉供应量,缓解市场压力,又能提高养殖效率,降低成本。

种业创新是政策支持的重点方向。农业农村部提出加快建立现代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加强猪种遗传资源开发利用,推进生猪种业自主创新,支持生猪种业企业做优做强。目标是到 2026 年,实现自主育种占比超 80%,从源头上提高生猪品质和生产效率。目前,我国在种业创新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果,一些企业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抗蓝耳病猪种,提高生猪抗病能力,降低疫苗成本。种业创新不仅能提高生猪生产性能,还能减少对国外种源依赖,保障国家种源安全。

卓创资讯分析显示,若 2025 年 8 月启动去产能,按照生猪 10 个月生长周期推算,10 个月后(2026 年 6 月)生猪出栏量有望见顶回落。届时,市场供需关系将改善,猪价波动幅度或收窄 30%。政策实施将有助于稳定市场价格,减少养殖户经营风险,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二)未来行业的 “三三制” 新生态构想

在政策引导下,业内提出 “30% 头部企业控产能、30% 特色养殖补缺口、40% 中型农场保灵活”的 “三三制” 格局设想,为未来生猪行业发展描绘新蓝图。

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凭借强大技术实力、资金优势和完善产业链布局,在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它们通过 “期货 + 订单农业” 创新模式,有效平滑价格波动。牧原股份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锁定未来销售价格,降低价格风险;同时,与大型商超、餐饮企业签订长期订单,确保稳定销售渠道。这种模式保障企业稳定收益,为市场提供稳定供应。据统计,牧原股份通过期货市场规避的价格风险达总销售额的 15%,有效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

中小散户通过转型特色养殖,在市场找到新生存空间。一些散户转向 “生态养殖”“托管代养” 等模式,满足市场对多元化产品需求。在四川、云南等地,一些土猪养殖户通过打造 “生态猪肉”“有机认证” 产品,成功将售价提升至 20 元 / 公斤以上,较普通猪肉溢价 40%。这些特色产品价格高、市场需求旺盛,为养殖户带来可观收益。还有一些散户选择 “托管代养” 模式,将养殖环节委托给专业养殖公司,自己专注于销售等环节,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上海钢联分析师杨志远指出,这种 “三三制” 结构既能抵御周期风险,又能满足多元化需求。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提高,高端市场对有机猪肉、土猪肉的需求年增 20%,为特色养殖留下广阔发展空间。中型农场凭借灵活经营模式,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调整养殖规模和产品结构,为市场提供灵活供应。这种分层互补格局,将使生猪行业未来发展更稳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后市展望:在 “去产能” 中寻求确定性

(一)短期:价格仍面临压力,四季度或现反弹

8月生猪市场价格已跌破 14 元 / 公斤关键心理价位,屠宰企业趁机压价,养殖端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然而,随着中秋、国庆等重要节日临近,政策效应将逐步显现。

院校开学和腌腊季的到来,将成为拉动需求的两大重要因素。院校开学后,食堂对猪肉采购量大幅增加;腌腊季是猪肉消费传统旺季,消费者对猪肉需求将呈现井喷式增长。据行业数据统计,这两个时期需求端环比提升可达 15% 。与此同时,养殖端为减轻四季度栏位压力,会加速出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供应压力。

卓创资讯分析师邹莹吉预测,10 月后猪价有望迎来反弹,价格或回升至 15 - 16 元 / 公斤。这一预测基于对市场供需关系的深入分析和历史数据研究。过去市场走势表明,每逢重要节日和消费旺季,猪价都会出现不同程度上涨。而且,随着政策对产能调控逐步生效,市场供需关系将改善,为猪价反弹提供有力支撑。

(二)长期:从 “周期之困” 迈向 “价值重构”

从长期看,生猪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从单纯 “拼规模” 逐步转向 “拼效率、拼成本、拼可持续” 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成本控制能力、技术储备和全产业链布局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以牧原股份为例,其一直致力于降低养殖成本,目标是将成本降至 12 元 / 公斤。为实现这一目标,牧原不断加大在智能化养殖技术方面投入,通过智能化设备实现对猪舍环境精准控制,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疾病发生率。同时,牧原加强对种猪选育和改良,提高种猪繁殖性能和仔猪质量,从源头上降低养殖成本。

温氏股份在种猪技术上取得显著突破,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达到 30 头,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这得益于温氏在种猪选育、营养调控和疫病防控等方面持续创新。通过精准营养配方和科学养殖管理,温氏不仅提高种猪繁殖效率,还降低养殖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立华股份通过 “养殖 + 屠宰 + 深加工” 全产业链布局,实现从养殖到餐桌一体化经营。这种模式降低中间环节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在养殖环节,立华注重生态养殖,采用绿色饲料和科学养殖方法,确保猪肉品质和安全;在屠宰环节,立华引进先进屠宰设备和工艺,提高屠宰效率和产品质量;在深加工环节,立华开发多种猪肉制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华安证券研究报告指出,随着能繁母猪存栏量逐步降至 3950 万头合理区间,2026 年生猪价格有望回升至 16 - 18 元 / 公斤。这一价格回升将使行业 ROE(净资产收益率)从当前 8% 提升至 15% 。届时,行业将迎来新发展机遇,实现从 “周期之困” 到 “价值重构” 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脱颖而出,成为行业领军者,引领行业朝着更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

结语:猪周期下的企业生存策略

前 7 个月的数据,既是龙头企业扩张成果的体现,也是行业洗牌的预兆。当产能过剩成为常态,唯有牢牢把握成本优势、紧跟政策导向、满足消费新需求的企业,才能在周期波动中立足。对于投资者而言,相较于追逐短期价格波动,更应关注那些在育种技术、养殖效率、市场口碑等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毕竟,猪价存在周期性波动,而企业价值的创造具有持续性。未来三年生猪行业是否会诞生 “万亿市值” 企业?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见解。(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上市公司公告、卓创资讯)

来源:现代畜牧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5-8-20 13:19 , Processed in 0.245532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