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72|回复: 0
收起左侧

[分享] 生猪出栏量同比激增16%!量增价跌背后,猪企如何破局?(上)

[复制链接]

鸡病专业网编辑

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

发表于 前天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河南郑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一、数据透视:头部猪企高速扩张,行业分化态势加剧

(一)出栏量普遍增长背后的 “规模竞赛”

截至 8 月 13 日,17 家生猪养殖上市公司前 7 个月销售数据一经披露,便在行业内引发广泛关注。从数据中可清晰看出,头部企业的扩张步伐依旧强劲。牧原股份以 4474.9 万头的出栏量位居榜首,同比增长 16%,这意味着牧原平均每天向市场输送超过 21 万头生猪,其规模优势极为显著。温氏股份同样表现突出,前 7 个月累计出栏 2109.67 万头,同比增幅达 26% 。在温氏的出栏量构成中,合作农户模式发挥关键作用,贡献了超 90% 的出栏量,这种轻资产扩张模式赋予温氏在市场竞争中更大的灵活性与成本优势。立华股份实现爆发式增长,前 7 个月累计出栏 109.51 万头,同比激增 96%,成为行业内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

从整体市场来看,12 家披露数据的企业合计出栏量达 8801 万头,同比增长 20.2%,规模化养殖的市场占有率突破 25%。这一数据不仅反映出行业规模化进程加速,也预示着市场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强者愈强的 “马太效应” 愈发凸显。

(二)量增价跌的 “冰火两重天” 局面

然而,出栏量的大幅增长并未给企业带来相应的利润增长,反而陷入 “增收不增利” 的困境。以牧原股份为例,7 月商品猪均价为 14.30 元 / 公斤,同比下跌 21.86%,尽管出栏量可观,但销售收入增速仅为 18.84%,远低于销量增速,企业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温氏股份情况类似,生猪销售均价为 14.58 元 / 公斤,同比下降 23.06%,若不是肉鸡业务表现出色,占营收比重达 32%,有效平衡利润,温氏的业绩恐更为严峻。

从行业整体盈利情况分析,卓创资讯的数据显示,8 月第 1 周生猪自繁自养的盈利仅为 89.01 元 / 头,与去年同期相比暴跌 73%。中小散户的处境更为艰难,盈利空间被压缩至 50 元 / 头以下,在成本高企和价格低迷的双重挤压下,生存压力巨大。

二、深层矛盾:产能过剩与周期博弈的双重压力

(一)产能 “堰塞湖” 对价格弹性的压制

当前生猪市场面临产能过剩的严峻问题,犹如高悬的 “堰塞湖”,对价格形成强大压制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6 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达到 4043 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 3.7% 。这一数据背后蕴含着巨大的市场压力。按照生猪生长周期推算,这意味着 2026 年上半年生猪出栏量可能增加 4%。与此同时,5 月龄以上中大猪存栏量创下历史新高,进一步加剧市场供应压力。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生猪市场陷入 “供给过剩 - 价格低迷 - 被动去化” 的恶性循环。农业农村部在 7 月召开的座谈会上,明确提出 “调减 100 万头能繁母猪” 的目标,试图通过政策手段缓解产能过剩问题。然而,卓创资讯指出,当前行业 PSY(每头母猪年供仔猪数)已从 24 头提升至 26 头,母猪生产效率大幅提高。这种效率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去产能效果,使得短期价格仍难以摆脱 “下跌易上涨难” 的困境。即使能繁母猪存栏量有所减少,但由于每头母猪提供的仔猪数量增加,市场上生猪供应量并不会明显下降,价格也就难以得到有效支撑。

(二)成本管控成为企业生存的核心要素

在这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本管控已成为企业生存的核心要素。头部企业凭借强大的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构筑起坚固的成本护城河。牧原股份便是典型代表,通过深度应用智能化养殖技术,将成本降至 12.4 元 / 公斤,相比行业均值低 1.6 元 。在牧原的智能化养殖场中,传感器实时监测猪舍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环境参数,自动投喂系统根据猪的生长阶段精准投放饲料,不仅提高养殖效率,还大大降低人工成本和饲料浪费。

温氏股份采用的 “公司 + 农户” 模式也展现出独特成本优势。这种模式下,温氏将养殖环节外包给农户,自身专注于种苗繁育、饲料供应和技术服务等核心环节,从而降低固定资产投入,管理成本较自养模式低 20%。而且,通过与农户的紧密合作,温氏能够更好地控制养殖规模和成本,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然而,中小散户的处境截然不同。由于玉米、豆粕等主要饲料原料价格同比上涨 15%,养殖成本攀升至 14.5 元 / 公斤,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据统计,500 头以下散户存栏量同比下降 15%,部分散户甚至被迫转型。在四川等地,一些散户另辟蹊径,发展特色养殖,通过打造 “生态猪肉”“有机认证” 等产品,成功实现 20 元 / 公斤的溢价,在困境中寻得一线生机。

三、企业分化:龙头扩张与中小出清

(一)龙头 “逆周期” 扩张的底层逻辑

在当前生猪市场中,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凭借独特发展模式,在逆境中实现扩张。

牧原股份作为行业领军企业,通过构建完善的内部调拨网络,大幅降低仔猪流通成本,降幅达 15%。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仔猪市场竞争力,还使牧原在种猪业务上成绩显著,毛利率高达 25% 。2025 年前 7 个月,牧原的仔猪销量达到 110.6 万头,这背后是牧原强大的养殖技术和成本控制能力。在养殖过程中,牧原采用智能化管理系统,精准控制每头猪的饲料投喂量和生长环境,确保仔猪健康成长,提高仔猪品质和成活率。

温氏股份采用 “公司 + 农户” 的轻资产扩张模式,与 5.6 万户合作农户紧密合作。7 月出栏的 316.48 万头生猪中,90% 来自合作农户。这种模式使温氏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根据市场价格和需求变化,灵活调整养殖规模。而且,通过与农户合作,温氏将养殖环节风险分散,避免重资产模式下的资金压力和市场风险。同时,温氏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帮助农户提高养殖效率和质量,实现公司与农户互利共赢。

凭借 “全产业链纵深 + 轻资产扩张” 模式,牧原和温氏在价格低迷的市场环境中,依然保持市占率提升。牧原的生猪销量占上市猪企总量的 1/7,成为行业龙头企业。温氏则凭借 “生猪 + 肉鸡” 双轮驱动模式,增强抗周期能力。在生猪价格下跌时,肉鸡业务能为公司带来稳定收入和利润,平衡公司业绩波动。

(二)中小企的 “突围” 与 “退场”

在头部企业不断扩张的同时,中小企面临严峻生存考验,它们在市场中奋力 “突围”,有的成功找到发展新路径,有的则无奈 “退场”。

区域强企通过差异化竞争在市场崭露头角。立华股份深耕长三角地区,在该地区建立 15 个养殖基地,覆盖上海、浙江 60% 的终端市场。立华股份凭借对区域市场的深入了解和优质产品,实现肉猪均价 14.75 元 / 公斤,高于全国均价 2%。在养殖过程中,立华股份注重生态养殖,采用绿色饲料和科学养殖方法,使猪肉品质更优良,深受当地消费者喜爱。

东瑞股份依托供港优势,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7 月供港生猪占比达 40%,其均价较内地高出 10%。东瑞股份严格按照供港标准进行生产,从种猪选育、饲料供应到养殖管理,建立一套严格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供港生猪品质和安全。而且,东瑞股份利用港币结算优势,在人民币贬值情况下,进一步提高公司利润空间。

然而,并非所有中小企都如此幸运。新希望、傲农生物等企业正处于艰难调整期。新希望主动收缩产能,将出栏目标降至 1800 万头,并淘汰 3000 家低效农户。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新希望成功将 PSY 提升至 28 头,提高养殖效率。同时,新希望加大在技术研发和管理创新方面投入,引进先进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优化养殖流程,降低养殖成本。

傲农生物因债务危机陷入困境,母猪存栏从 120 万头降至 70 万头,7 月出栏量同比暴跌 39%。为缓解现金流压力,傲农生物甚至被迫提前抛售 50 公斤以下的仔猪。在债务压力下,傲农生物资金链紧张,无法投入足够资金用于养殖设施更新和技术升级,导致养殖效率下降,市场竞争力减弱。

来源:现代畜牧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5-8-20 13:17 , Processed in 0.325631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