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36|回复: 0
收起左侧

[分享] 7月CPI持平背后:猪肉价格再创新低,供需博弈下的消费市场走向(下)

[复制链接]

鸡病专业网编辑

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

来自
河北衡水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河南郑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三、连锁反应:价格低迷如何影响产业链?

(一)消费者:短期利好与长期隐忧并存

对于消费者而言,猪肉价格的持续下跌带来了一定的短期利好。与 2024 年的价格峰值相比,当前猪肉价格已大幅下跌 35%。这一价格降幅直接体现在家庭采购成本上。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居民肉类支出占比已回落至 18%,较去年同期下降了 3 - 5 个百分点。消费者在购买猪肉时,明显感受到经济压力减轻,更多家庭开始增加猪肉采购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终端消费能力的释放,使消费者切实享受到实惠。

然而,低价背后也隐藏着长期隐忧。养殖户在持续亏损的困境下,中小散户加速退出市场的趋势愈发明显。据山东畜牧局监测,7 月仔猪补栏量环比下降 9.4%。这一数据预示着未来生猪产能将缩减。一旦产能去化超出预期,市场供应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面临短缺风险。预计在 2026 年春节后,这种供应缺口可能会逐渐显现,进而引发新一轮价格波动。届时,消费者可能将再次面临猪肉价格大幅上涨的局面,当前享受低价猪肉的时期或将成为过去。

(二)产业链:屠宰企业与加工端的博弈加剧

在生猪产业链中,屠宰企业与加工端之间的博弈因猪肉价格低迷而愈发激烈。屠宰企业看准价格低位时机,纷纷加大冻品库存储备,试图在未来价格波动中获取更大利润空间。7 月,全国冻品库容率升至 18.2%,创近 18 个月来新高。这表明屠宰企业对未来市场预期并不乐观,希望通过囤积冻品来应对可能的价格变化。

下游食品加工企业却陷入困境。终端需求疲软使得他们对原材料采购意愿极为谨慎。得利斯、双汇等行业龙头企业,尽管凭借品牌和规模优势在市场中占据一定地位,但毛利率也在价格低迷的形势下承压下滑。为应对这一困境,这些企业纷纷加大在预制菜、低温肉品等领域的研发投入,试图通过产品升级和多元化发展来对冲鲜肉利润下滑带来的影响。双汇发展推出一系列高端低温肉制品,得利斯则大力拓展预制菜业务。这些举措不仅是企业自身的自救行动,也推动了整个行业向 “屠宰 - 加工 - 零售” 一体化模式加速转型,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四、未来展望:政策托底与周期筑底中的价格走向

(一)短期:旺季备货或催生阶段性反弹

从短期来看,市场正逐渐积蓄价格反弹的力量。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的《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对低迷的猪肉市场产生了积极影响。方案中明确提出 “扩大猪肉制品消费”,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 9 月中秋、国庆双节临近,市场备货需求开始逐渐显现。预计从 8 月下旬起,终端需求将环比改善 10%-15%。

在山东、河南等地,敏锐的二育户已经开始试探性补栏,这一行为预示着市场的变化。若生猪出栏体重从当前的 120 公斤降至 115 公斤,虽看似变化微小,但可能在短期内有效缓解供应压力。在供应减少和需求增加的双重作用下,猪肉价格有望迎来反弹,预计将回升至 14.5 - 15 元 / 公斤区间。这一价格反弹,不仅能为养殖户提供一定喘息机会,也将对整个生猪产业链产生积极影响,带动上下游企业信心恢复。

(二)中期:产能去化速度决定底部深度

从中期视角分析,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变化成为影响猪肉价格走势的核心因素。机构预测,若 8 - 9 月能繁母猪存栏环比降幅达 0.5% 以上,将是产能去化加速的积极信号,2025 年四季度生猪价格有望筑底回暖。然而,当前行业的 “反内卷” 调控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规模化企业凭借强大的成本优势,依然维持较高产能,而中小散户由于资金、技术等多方面限制,去化过程缓慢,这可能导致猪周期的磨底时间延长至 2026 年一季度。

在这一漫长的磨底过程中,13 - 14 元 / 公斤的价格区间或成为常态波动区间。养殖户需在这一价格区间内不断调整养殖策略,以适应市场变化。对于整个行业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产能去化过程中,行业将逐渐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未来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三)长期:产业升级重塑价格形成机制

展望未来,随着生猪期货市场不断成熟和价格指数保险试点逐步扩围,猪肉价格波动幅度将逐渐收窄。中长期来看,消费升级的趋势正推动行业加速向高端化转型。冷鲜肉、有机猪肉等高品质产品需求日益增长,同时生物育种技术的不断进步将提升生猪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行业有望从传统的 “周期驱动” 模式转向 “价值驱动” 模式。

预计到 2028 年,优质猪肉产品占比或达 30%。随着优质产品市场份额增加,猪肉价格中枢也将逐渐上移 5%-8%。这不仅意味着养殖户将获得更高收益,也将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高品质选择,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共赢。在产业升级的道路上,生猪行业将迎来更加稳健、可持续的发展未来,摆脱过去价格大幅波动的困境,走向更加成熟、理性的发展阶段。

结语:在震荡中寻找确定性机会

7 月猪肉价格的深度调整,既是产能过剩的必然结果,也是行业出清的必经阶段。对于消费者而言,当前是享受较低价格猪肉、满足日常肉类需求的窗口期。但从长远来看,低价背后隐藏的产能去化风险,可能导致未来猪肉价格大幅波动,影响消费者生活成本。

对于从业者来说,需保持理性,警惕短期价格反弹陷阱。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加速淘汰低效产能,优化养殖结构,提高生产效率,是应对价格波动的关键。同时,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政策导向,合理安排生产和销售计划,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在政策托底与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下,生猪产业正处于 “去产能、提效率、扩消费” 的关键节点。政策支持为行业稳定发展提供保障,市场调节促使行业不断优化升级。真正的周期反转,或许还需等待能繁母猪存栏连续 3 个月实质性去化的信号。只有当产能得到有效控制,市场供需达到新的平衡,猪肉价格才能回归合理区间,生猪产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来源:现代畜牧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5-8-20 16:02 , Processed in 0.311272 second(s), 2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