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74|回复: 2
收起左侧

[分享] 肉牛产业“增长悖论”:存栏降、产量增,如何破解300万吨供需缺口?(上)

[复制链接]

鸡病专业网编辑

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

来自
河北衡水
发表于 2025-8-7 1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河南郑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一、肉牛产业的 “冰火两重天”:需求飙升与产能隐忧

(一)消费升级催生 “牛肉刚需”

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我国牛肉市场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2023 年,我国牛肉消费量成功突破 980 万吨,与 2010 年相比,增长幅度高达 60%。这一数据充分表明牛肉在国人饮食结构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我国也稳居全球第二大牛肉消费国。相关行业预测显示,到 2035 年,我国牛肉消费量将进一步攀升至 1400 万吨,较当前新增 420 万吨的庞大需求。为直观感受这一数字的规模,将新增需求量与 2023 年澳大利亚牛肉产量(约 230 万吨)对比,新增需求量几乎相当于再消耗一个澳大利亚全年的牛肉产量。

需求增长本应成为产业发展的强劲驱动力,但现实却较为严峻。2025 年上半年,牛肉进口均价涨至 5107 美元 / 吨,与 2020 年相比增长 35%。价格大幅上涨致使国内牛肉市场面临 “买贵卖难” 的困境。一方面,消费者因高价牛肉而消费热情受挫,消费成本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国内牛肉生产供应不足,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凸显出国产牛肉供应能力的短板。这既抑制了消费者对牛肉的消费意愿,也对我国肉牛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严峻挑战。

(二)存栏量跌破 1 亿头,产能透支敲响警钟

肉牛存栏量是衡量肉牛产业发展潜力的关键指标,直接关系到未来牛肉的供应量。然而,令人忧虑的是,2025 年二季度末,全国牛存栏量降至 9992 万头,连续两个季度低于 1 亿头,较 2024 年末减少 208 万头,自 2017 年以来的增长趋势就此终结。这一数据背后,反映出我国肉牛产业正面临严峻的产能危机。

与此同时,2025 年上半年牛肉产量达到 342 万吨,同比增长 4.5%。表面上产量增长看似是积极信号,但深入剖析会发现,“存栏降而产量增” 的现象背后隐藏着巨大隐患。为维持当前牛肉产量,养殖户被迫提前出栏能繁母牛。相关数据显示,2024 年母牛淘汰率高达 18%,较正常年份高出 5 个百分点。这种行为无异于杀鸡取卵,虽短期内维持了牛肉产量,但严重透支未来的犊牛供应,相当于提前消耗未来 2 年的犊牛资源。长此以往,肉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巨大威胁,未来牛肉供应缺口可能进一步扩大。

二、增长悖论的深层成因:成本高企与效率鸿沟

(一)养殖成本 “地板价” 挤压利润空间

肉牛养殖成本的持续攀升,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严重压缩养殖利润空间。玉米、麸皮等主要饲料原料价格大幅上涨,近三年累计涨幅达 20%。以玉米为例,2020 年平均价格为 2000 元 / 吨,2023 年涨至 2400 元 / 吨,涨幅达 20%;麸皮价格同期从 1500 元 / 吨涨至 1800 元 / 吨,涨幅为 20%。价格大幅上涨直接导致育肥牛养殖成本飙升至 1.8 万元 / 头,与 2019 年相比增长 35%。

养殖成本增加使养殖户面临巨大经济压力。在山东、河南等地,肉牛出栏价已逼近 1.6 万元 / 头的盈亏线,中小散户亏损面超过 40%。面对严峻形势,50 头以下的小规模养殖户纷纷选择退出,退出率高达 25%。小规模养殖户的退出,不仅减少了市场上的肉牛供应量,也对整个肉牛产业生态平衡造成冲击。

更为严峻的是,能繁母牛存栏量持续下降,已降至 2700 万头,较 2015 年减少 12%。能繁母牛是肉牛产业的基础,其存栏量减少意味着后备产能断层风险加剧。若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未来肉牛市场供应将面临更严峻挑战。这种情况持续下去,肉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将受到严重威胁,不仅养殖户利益难以保障,消费者也将面临牛肉价格上涨、供应短缺的困境。

(二)单产效率不足国际水平一半,质量竞争处于下风

在肉牛产业中,单产效率是衡量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然而,我国肉牛单产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巨大差距。我国肉牛平均单产约 350 公斤 / 头,仅为美国(620 公斤)的 56%、澳大利亚(580 公斤)的 60%。这一差距不仅体现我国肉牛产业在生产效率上的不足,也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造成我国肉牛单产效率低下的核心原因在于种源 “卡脖子” 问题。目前,国内 80% 的规模化养殖场依赖西门塔尔、夏洛莱等进口品种,本土黄牛(如秦川牛、鲁西黄牛)因生长周期长(出栏需 24 - 30 个月)、出肉率低(38% - 42%),养殖占比不足 20%。进口种牛虽在生长速度和出肉率上具有优势,但价格高昂,高达 2 - 3 万元 / 头,进一步推高养殖成本,降低养殖户利润空间。

以秦川牛为例,其生长周期为 24 个月,出肉率为 38%,而西门塔尔牛生长周期仅为 18 个月,出肉率高达 45%。在市场竞争中,生长周期长意味着资金回笼慢,养殖成本增加;出肉率低则直接影响养殖收益。这使得本土黄牛在与进口品种竞争中处于劣势,导致养殖户更倾向选择进口品种,进一步压缩本土黄牛生存空间。单产效率低下和种源 “卡脖子” 问题,严重制约我国肉牛产业发展,使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难以占据优势地位。

三、进口冲击与产业链失衡:“天花板” 与 “地板” 的双重挤压

(一)进口牛肉 “量减价增”,议价能力薄弱

在全球牛肉贸易格局中,我国作为牛肉进口大国,在议价能力上却处于明显劣势,“量减价增” 的局面便是这一劣势的直观体现。2025 年上半年,我国进口牛肉 130.2 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 9.5%,然而进口均价却逆势上涨,涨幅达 329 美元 / 吨,涨至 5107 美元 / 吨,仅 6 月单月均价就高达 5104 美元 / 吨。这一价格走势与国际市场牛肉供应波动以及我国在贸易中的被动地位密切相关。

低价冷冻进口牛肉主要来自巴西、阿根廷等牛肉出口大国,凭借价格优势,在我国加工市场占据 70% 的份额。这些国家拥有广袤牧场资源和先进养殖技术,养殖成本相对较低,使其出口的牛肉在价格上极具竞争力。而国产牛肉以鲜肉为主,由于养殖成本高、运输损耗大等因素,价格比进口产品高出 40%-50%。由此形成 “进口占加工、国产守鲜肉” 的市场分割局面。在这种局面下,国内养殖端难以涉足高附加值的加工领域,无法分享产业升级带来的红利,只能在利润微薄的鲜肉市场艰难生存。

(二)产业链利润分配失衡,养殖户沦为 “价格接受者”

在肉牛产业链中,利润分配失衡问题十分突出,养殖户处于产业链最底端,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沦为被动的 “价格接受者”。屠宰加工环节凭借在产业链中的关键地位,毛利率高达 15%-20%,而养殖环节利润却不足 5%。这一巨大利润差距使得养殖户在产业链中的付出与回报严重不成正比。

以 2024 年为例,活牛价格同比大幅下跌 24%,但牛肉终端售价仅下降 12%。这意味着在价格波动过程中,中间的屠宰加工环节截留了大部分缓冲空间,养殖户承担了价格下跌的主要损失。更为关键的是,头部屠宰企业为保障自身利益,自建养殖基地的比例已达 30%,这使其在采购活牛时更具话语权。而中小养殖户由于缺乏稳定销售渠道,订单化采购占比不足 20%,常常面临 “卖牛难” 困境。与此同时,屠宰企业在采购活牛时,又会因供应不稳定等因素抱怨 “买牛贵”。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表明,我国肉牛产业的协同机制亟待重构。只有立起公平合理的利润分配机制和高效的产业协同机制,才能保障养殖户利益,促进肉牛产业健康发展。

来源:现代畜牧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高中生

Rank: 4

发表于 2025-8-7 13:10:50 来自触屏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这个时候谁喊消费升级要么是目的不纯要么是脑袋被驴踢被门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高中生

Rank: 4

发表于 2025-8-7 13:15:38 来自触屏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牛肉消费增多无非是因为牛肉便宜了,家里掌厨的被猪瘟吓着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5-8-21 12:06 , Processed in 0.280939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