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9|回复: 1
收起左侧

[分享] 2025年上半年家禽产业发展状况及后市分析(上)

[复制链接]

鸡病专业网编辑

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Rank: 46

发表于 前天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河南郑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家禽出栏量创新高,背后原因几何?

  本文将对2025年上半年家禽产业的显著发展态势进行深入剖析。期间,全国家禽出栏量达到81.4亿只,同比增长7.0%,创下2021年以来同期的最高纪录,其中二季度单季出栏39.9亿只,同比增幅高达10.5%。这一数据不仅彰显了家禽产业的蓬勃发展,更反映出其背后一系列复杂而关键的产业变革逻辑。

  如此显著的数据增长,背后的驱动因素值得深入探究。规模化养殖的兴起是首要因素。在山东、广东等家禽主产区,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有效整合了中小散户资源。以圣农发展为例,其在福建建成的全球单体最大白羽肉鸡产业园,单厂年出栏量突破5亿只。这种集约化生产方式将肉禽出栏周期缩短至42天,相比传统散养效率提升30%,有力推动了出栏量的大幅增长。

  饲料成本的下行也为家禽养殖业带来积极影响。2025年上半年,玉米、豆粕价格同比分别下降5.8%和3.1%,肉鸡配合饲料成本降至3.67元/公斤,达到近五年最低水平。成本的降低直接扩大了利润空间。据山东一个万只规模养殖场测算,每只白羽肉鸡净利润从2024年的1.2元提升至2.5元。这一利润提升极大地激发了养殖户增加补栏量的积极性,进而推动出栏量增长。

  消费复苏和出口增长也为家禽产业注入强大动力。国内餐饮业复苏态势明显,2025年1-5月餐饮收入同比增长5.9%,快餐、团餐对鸡胸肉的需求激增。与此同时,国际市场拓展成效显著,1-5月鸡肉出口额达9.4亿美元,同比增长18.9%,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占比提升至85%。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协同驱动,为家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规模化扩张,引领产业变革

  (一)“公司+农户”模式兴起

  在当前家禽产业变革中,“公司+农户”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模式打破传统养殖的分散局面,整合公司的资金、技术、市场优势与农户的养殖基础,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山东为例,众多家禽企业与农户紧密合作,公司为农户提供鸡苗、饲料、技术指导及销售渠道,农户专注于养殖环节。这种合作模式既解决了农户的销售问题,又助力公司稳定扩大生产规模。广东的家禽养殖领域也积极采用这一模式,整合众多中小养殖户。这些中小养殖户在新模式下,依托公司平台获得稳定收入来源,并学习到先进养殖技术,实现自身发展与提升。

  圣农发展在福建建成的全球单体最大白羽肉鸡产业园,将“公司+农户”模式的优势发挥到极致。通过与周边农户合作,产业园规模持续扩大,单厂年出栏量突破5亿只。圣农发展对养殖全产业链进行严格把控,从种鸡选育、鸡苗孵化,到饲料研发、养殖过程管理,再到屠宰加工,形成完整且高效的产业链。在种鸡选育方面,投入大量资源培育适合当地环境、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的种鸡品种;在饲料研发上,依据肉鸡不同生长阶段营养需求,研发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有效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养殖成本。

  (二)效率提升显著

  集约化生产为家禽产业带来显著的效率提升。传统散养模式下,肉禽出栏周期较长,一般需60天甚至更久,且养殖过程受自然环境、疾病等因素影响较大,产量稳定性欠佳。而当前的集约化生产模式,借助科学养殖管理和先进技术应用,将肉禽出栏周期缩短至42天。在养殖环境控制方面,采用智能化的温控、通风、光照系统,为肉禽营造舒适、稳定的生长环境。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鸡舍内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均可保持在最适宜肉禽生长的状态,有效减少肉禽因环境不适产生的应激反应,提高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

  在疾病防控方面,集约化生产优势明显。通过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对鸡舍进行严格消毒、隔离,定期对肉禽进行疫苗接种和健康检查,能够及时发现和预防疾病发生。一旦出现疾病,可迅速采取治疗和控制措施,避免疾病大规模传播,保障肉禽健康生长,提升养殖效率。这种效率的大幅提升,直接推动出栏量快速增长,促进家禽产业进入发展黄金时期。

  成本与市场双轮驱动,产业发展正当时

  (一)饲料成本下降,养殖户热情高涨

  饲料成本在家禽养殖成本中占比较大,约达70%。2025年上半年,玉米、豆粕价格同比分别下降5.8%和3.1%,肉鸡配合饲料成本降至3.67元/公斤,创近五年新低。成本下降直接扩大利润空间,据山东万只规模养殖场测算,每只白羽肉鸡净利润从2024年的1.2元提升至2.5元。利润的显著提升极大激发养殖户补栏积极性,纷纷增加补栏量,为后续家禽出栏量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饲料成本下降不仅直接降低养殖成本,还增强养殖户抗风险能力。以往饲料价格上涨时,养殖户面临巨大成本压力,甚至可能出现养殖亏损。当前饲料成本降低,养殖户在面对市场波动时有更多缓冲空间。即使禽肉价格出现一定程度下跌,凭借成本优势仍能保持一定利润,避免陷入亏损困境。这使得养殖户能够更稳定地开展养殖生产,不必因担心成本过高而畏缩不前,进一步促进家禽产业稳定发展。

  (二)消费复苏与出口增长齐发力

  国内餐饮业的复苏对禽肉消费起到显著拉动作用。2025年1-5月餐饮收入同比增长5.9%,随着人们生活逐渐恢复正常,外出就餐频率增加,快餐、团餐等餐饮业态对鸡胸肉需求激增。城市中各类快餐店以鸡胸肉为主要食材的菜品日益丰富,如鸡胸肉汉堡、鸡胸肉沙拉等,深受消费者喜爱。团餐市场同样如此,学校、企业食堂为满足健康饮食需求,增加鸡胸肉供应,这些都促使禽肉消费量大幅提升,为家禽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内需动力。

  出口增长也为家禽产业注入新活力。2025年1-5月鸡肉出口额达9.4亿美元,同比增长18.9%,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占比提升至85%。中国家禽产品在国际市场取得良好成绩,得益于品质提升和市场开拓。在品质方面,国内家禽养殖企业不断引进先进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严格把控养殖各个环节,从饲料选择、疾病防控到养殖环境优化,均做到精益求精,生产出的家禽产品肉质鲜美、安全可靠,赢得国际市场认可。在市场开拓方面,企业积极参加各类国际食品展会,与国外采购商建立联系,了解国际市场需求和趋势,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消费习惯调整产品种类和包装,提高产品适应性。通过这些努力,中国家禽产品成功打入众多国际市场,出口量不断攀升,有力推动家禽产业发展。

  存栏量与产量的背后故事

  (一)存栏结构深度调整

  2025年二季度末,家禽存栏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呈现出类似产业结构“大洗牌”的态势。蛋禽存栏占比从2024年的45%降至41%,肉禽存栏占比相应提升。这一变化主要归因于鸡蛋价格持续低迷。2025年上半年,主产区蛋价跌至2.75元/斤,同比下跌38%,养殖亏损面扩大至60%。在此市场环境下,蛋鸡养殖户为降低损失,不得不加速淘汰老鸡,减少蛋禽存栏量。

  在肉禽存栏结构中,白羽肉鸡占比突破60%,其品种优势进一步凸显。白羽肉鸡凭借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肉质好等优点,深受养殖户和市场青睐。其生长周期短,一般40多天即可出栏,相比其他家禽能更快为养殖户带来收益。而且,白羽肉鸡的肉品质量稳定,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和加工,满足市场对禽肉的大量需求。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和消费观念转变,快餐、团餐等对鸡胸肉等禽肉产品需求不断增加,白羽肉鸡正好契合这一市场趋势,其存栏占比也随之持续提升。

  (二)种源自主化的重要支撑

  种源自主化在家禽产业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堪称“定海神针”。截至2025年3月底,“圣泽901”及迭代版“圣泽901Plus”累计推广父母代种鸡超3500万套,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0%。“圣泽901Plus”在料肉比、产蛋率、生长速度、抗病性等指标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每套种鸡产合格种蛋超过175枚,肉鸡在平养条件下37日龄时平均体重达2.5千克。这一系列优异数据表明,我国在家禽种源方面已摆脱对外依赖,能够自主掌控产业发展命脉。

  这种种源突破对存栏结构稳定性的增强作用不可忽视。拥有优质种源,养殖户无需担忧种鸡质量问题,能够更稳定地开展养殖生产。种鸡产蛋率高意味着有更多鸡苗可供养殖,保证存栏量稳定增长。而肉鸡生长速度快、抗病性强,不仅提高养殖效率,还降低养殖风险,使存栏结构更加稳定。在面对市场波动和疫病风险时,拥有自主种源的家禽产业能够更加从容应对,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圣泽901的推广还有助于优化家禽品种结构,提高整个产业竞争力。通过不断推广和应用这一优质品种,可逐步淘汰生产性能低下、抗病能力弱的品种,从而提升整个家禽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三)区域产能再分配

  区域产能再分配促使家禽产业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山东、河南等传统养殖大省存栏量占比从2024年的48%降至45%,而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存栏增速达12%。这一降一升的变化背后,是“东鸡西移”政策引导和冷链物流网络完善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东部地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愈发紧张,养殖成本不断上升,同时家禽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在这种情况下,“东鸡西移”政策出台,引导家禽养殖企业向土地资源丰富、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西南地区转移。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拥有广阔土地和适宜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家禽养殖。随着冷链物流网络不断完善,禽肉产品运输更加便捷、高效。即便养殖地位于偏远的西南地区,也能快速将禽肉产品运往全国各地市场,保证产品新鲜度和供应稳定性。这使得西南地区家禽养殖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存栏量不断增加,成为家禽产业新的增长极。

  (四)禽肉产量突破的驱动力

  上半年禽肉产量突破1200万吨大关,背后有三重强大驱动力。单产水平持续提升是重要因素,如同为禽肉产量装上“加速器”。白羽肉鸡料肉比降至1.65:1,较2020年改善12%,单只出栏体重增至2.85公斤,规模化屠宰企业综合出成率达92%。这些数据反映出养殖技术不断进步和管理水平持续提高。通过科学饲料配方、合理养殖密度、精准疫病防控等措施,家禽生长速度更快、饲料利用率更高,从而提高单产水平。

  深加工的发展为禽肉产业开辟新的增长空间。国内多家龙头企业深加工产品占比突破35%,调理品、预制菜等高附加值产品产值同比增长25%。这些深加工产品不仅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还大幅提升禽肉附加值。以往禽肉可能只是简单销售,如今经过深加工变成美味调理品、方便预制菜,价格大幅提升,每吨禽肉附加值提升1500元,直接拉动产量增长2.3个百分点。

  出口市场的结构性突破也为禽肉产量增长注入新活力。2025年1-5月禽肉出口量达12.8万吨,同比增长39.7%,其中调理品出口占比从2024年的30%提升至45%。俄罗斯、中东等新兴市场占比超60%,这些新兴市场对禽肉需求旺盛,为我国禽肉出口提供广阔空间。通过不断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我国禽肉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出口量不断增加,有力推动禽肉产量增长。

  (五)禽蛋产量的韧性增长

  上半年禽蛋产量连续两年突破1700万吨,展现出强大韧性。存栏结构的动态平衡是禽蛋产量增长的重要基础。一季度蛋鸡存栏量同比下降3.7%,导致产量微降0.1%。但到二季度,随着淘汰鸡量增加(6月淘汰量同比增15%)和青年鸡补栏(5月补栏量同比增8%),存栏结构得到优化,产蛋率提升至91%,推动产量回升。养殖户根据市场行情和养殖效益,灵活调整蛋鸡存栏结构,保证禽蛋产量稳定增长。

  成本控制能力的增强也为禽蛋产量增长提供有力保障。蛋鸡配合饲料价格同比下降7.4%,单斤鸡蛋饲料成本降至1.8元,较2024年减少0.3元。尽管蛋价低迷,但大型规模养殖场通过“低蛋白日粮+精准饲喂”技术,仍能维持0.2元/斤的微利。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降低饲料成本,还提高饲料利用率,使得养殖场在蛋价不理想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一定产能,支撑禽蛋产量底线。

  消费需求的韧性显现则是禽蛋产量增长的重要动力。尽管蛋价下跌,但上半年鲜蛋消费量同比增长2.1%,餐饮、食品加工需求占比提升至40%,抵消家庭消费下降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转变,餐饮、食品加工行业对禽蛋的需求不断增加。各种烘焙食品、加工食品中都离不开禽蛋,这为禽蛋产业提供新的消费增长点。功能性鸡蛋(如富硒蛋、DHA蛋)市场份额扩大至8%,单价较普通蛋高30%,这些功能性鸡蛋满足消费者对健康、营养的追求,成为禽蛋产业新的增长点,进一步推动禽蛋产量增长。

来源:现代畜牧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特约专家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来自
山东泰安
发表于 15 小时前 来自触屏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泰安
大部分肉鸡37-39天出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5-7-30 23:00 , Processed in 0.154538 second(s), 2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