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笼养蛋鸡(肉种鸡)较易发生的疫病。由于高产蛋鸡过高的雌激素刺激肝脏合成脂肪,加上笼养状态下活动不足,饲料能量绝对或相对较高,粗蛋白、氨基酸及胆碱、VE、Se、VB、肌醇等亲脂因子的缺乏,就很容易发生本病。同时菜粕中的介酸、低含钙饲料的摄取过量、应激等均可以促进本病的发生。
临床症状:发病死亡的大多是过度肥胖的母鸡,常因产蛋率降低或死亡率突然升高而被发现,冠和肉髯因内脏大出血而苍白。
病理变化:死鸡的腹部、内脏器官周围蓄积大量的脂肪;肝脏蓄积大量脂肪而肿大、脆弱、发黄;肝脏表面有点状或斑点状新鲜出血,常见肝脏上附着酷似一片肝叶的出血大凝固块。
二、营养因素
饲料能量相对或绝对过剩,在肝脏内合成脂蛋白时不能被完全利用,血脂蓄积压迫血管引起门静脉高压,肝破裂而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具体原因:
A.饲料的粗蛋白合适,而能量过高,肝脏内的血脂(能量)不能完全被蛋白结合形成脂蛋白(血脂只有以脂蛋白形式才能从肝脏输送出去),造成血脂过度蓄积,形成脂肪肝。
B.能量合适,但出于某种目的或控制蛋重的需要,刻意降低了蛋白的添加。肝脏在合成脂蛋白的时候,较少的蛋白只能合成较少的脂蛋白,造成肝脏血脂(能量)的相对剩余,血脂蓄积越来越多,形成脂肪肝。
C.饲料的蛋白、能量等比例合适,但是参与合成脂蛋白的亲脂因子,如胆碱、VB、肌醇、VE、Se等不足,使得蛋白、能量不能完全被合成脂蛋白输送出去,造成血脂(能量)等的蓄积而引发脂肪肝(蛋白能转化为能量,而能量不能转化为蛋白)。
防控方法:按照品种的饲养标准设计粗蛋白、代谢能、氨基酸等;并根据季节、日龄、产蛋情况及时调整饲料的蛋白能量比;使用优质无霉变的新鲜玉米;做好日常管理谨防鸡群应激的发生。
三、弧菌性肝炎
鸡弯曲杆菌性肝炎是由弯曲菌属的革兰氏阴性空肠弯曲杆菌引起的细菌性传染病,笼养蛋鸡以肝脏肿大、质地软易碎、表面形成星状坏死、低死亡率、高患病率和慢性经过为特征。该病是人畜共患的食源性疫病,对人的危害超过志贺菌与沙门氏菌的总和。国外有报道该病死亡超过15%,死亡率高低差异很大(其为条件性致病菌需要跟其他病原协同致病)。多见于开产前后的鸡群。一旦出现临床症状的鸡,就表明感染已经普遍存在。饲养管理不善、应激等是本病的诱因。
临床特征:病鸡体瘦和发育不良,死鸡血液凝固不全。大约10%的病鸡肝脏有特征性的局灶性坏死,肝实质内散发黄色三角形、星形小坏死灶,或布满菜花状大坏死区。有时在肝被膜下还可见到大小、形态不一的出血区。
弧菌性肝炎与脂肪肝综合征的主要区别:
A.弧菌性肝炎死亡鸡多瘦弱,临床上精神萎靡、拉土黄色稀便;脂肪肝鸡多肥胖,体内沉积大量脂肪,突然死亡而少有临床症状;
B.脂肪肝的出血多呈大块状附着在肝表面,而弧菌性肝炎的出血多呈大小不一的斑状或点状,出血常在坏死灶中间(就像脸上麻子中间长了小麻子似的),有的在肝脏包膜下形成血包,腹腔内有多量不凝固的血水(又叫出血腹)。
C.弧菌肝炎肝脏上多有星状坏死灶,且肝脏不破裂时呈暗黑色,这时候的整个肝脏看上去就像漆黑的夜晚布满星星的夜空,而脂肪肝综合征没有这些病变。
弧菌性肝炎的治疗:据报道,该菌对磺胺、四环素、青霉素G、链霉素、杆菌肽、喹诺酮类(恩诺沙星等)有耐药性。在治疗时,要根据药敏实验筛选药物。目前择强力霉素、土霉素、庆大霉素(注射)、环丙沙星等,并做好停药期和弃蛋工作。
注意事项:
A.弧菌性肝炎属于条件性致病菌,与饲养环境不良或与其他病原协同致病。因此要搞好环境卫生,防止粪便污染饲料、饮水,做好生物安全和其他细菌、病毒疫病的防控;
B.本病临床上没有明显的特征,最好通过实验室诊断确诊(没有分离出病原也不一定说不是该病)。
C.应激可促进死亡的发生,因此要防止陌生人进入鸡舍,防止狗、猫、黄鼠狼惊吓鸡群,注射疫苗时动作要轻柔。
四、霉菌及其毒素
霉菌及其毒素能造成肝细胞坏死、肝脏蛋白代谢等功能降低,出现肝脏硬化、出血等病理变化。目前,因霉菌毒素造成肝脏出血等病变,主要是玉米霉变、长期大剂量使用DDGS、乳头长期漏水等造成的。在防控上,首先要收购优质玉米,种鸡最好用色选机筛选玉米并过风、过筛处理;少用或不用DDGS等非常规蛋白;适当添加优质脱霉剂是防控该疫病的关键。
来源:维奥兰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