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我国农业部将新城疫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在《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中,新城疫被列为优先防控的重大动物疫病之一。
随着新城疫全面免疫防控策略的不断深入,加上我国养禽业发展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新城疫的流行得到了一定控制,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在局部地区仍有持续性地方流行,免疫失败和免疫带毒现象长期存在,在公共卫生方面,兽医、实验室工作人员等接触大量病毒时可引起结膜炎等症状。目前,我国新城疫的流行特点主要表现为:
1疫情次数呈逐年下降趋势
我国对新城疫疫情实行月报制度。依据《兽医公报》公布的数据分析,尽管目前新城疫在我国仍然是一种地方流行的疫病,危害依然十分严重,但新城疫疫情暴发的整体形势近年来呈逐年下降趋势(详见图1)。
2家禽中新城疫强毒带毒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国家新城疫参考实验室自2011年起按照农业部制定的《国家动物疫病监测计划》,在全国部分地区实施了基于风险的病原学主动监测,在一些养禽密集地区、水禽主要养殖地区和边境地区的活禽市场、养殖场等高风险地区持续进行了新城疫监测。监测数据表明,我国家禽中新城疫强毒带毒率逐年下降(详见表1)。
新城疫强毒带毒率的逐年下降是由多方面原因促成的。首先是我国现行新城疫综合防控措施有效。我国对于新城疫的防控采取了以疫苗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免疫在新城疫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养殖户普遍意识到新城疫可能会给养禽业造成巨大危害,因此实施免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好。加上近年来新城疫疫苗质量不断提高,基层冷链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新城疫防疫工作开展较为扎实。其次是我国的养禽模式正在发生转变,规模化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养禽在我国己有5000多年的历史,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禽养殖业取得了飞速发展,养殖模式从生产方式简单、生产效率与生产水平低下向规模化、产业化转变,庭院散养家禽的比重越来越小,规模化比重稳步增加,同时养禽企业的生物安全管理水平越来越高,降低了新城疫发生的风险。
3个别地区还出现了新基因型
持续的监测数据表明,我国目前流行的新城疫病毒以基因VI 型和VII型为主,其中基因VI型主要存在于鸽群中,在鸡群和鹅群流行的新城疫则以基因VII型为主。古典的基因IX型越来越少,原来在鸡群中流行的基因VI型也很难分离到。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在我国个别地区还出现了新的基因型,如在我国华南地区鹅群中首次检出的基因XII 型新城疫病毒以及从广西野鸟中首次检出的基因VIIh型新城疫病毒。基因XII型新城疫病毒最早于2010 年从广东活禽市场的鹅群中分离到,这种类型的病毒尽管基因组长度仍为15192nt,但与我国主要流行的基因VII型新城疫病毒存在明显差异,系统分析证实其为国际上新出现的基因型,与2008 年从南美秘鲁分离到的新城疫病毒同源性最高,目前这种基因XII型新城疫病毒的来源仍不清楚。基因VIIh亚型新城疫病毒之前一直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柬埔寨等部分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呈地方流行,我国于2011年从广西的野鸟中首次分离到这种基因型的病毒,随后在云南和贵州等西南地区的活禽市场也曾检出这种类型的新城疫病毒。因此,该基因型新城疫病毒通过野鸟从周边国家传入我国的可能性较大。
4非典型新城疫和免疫带毒现象普遍存在,免疫失败时有发生
免疫失败的原因除免疫程序不合理、免疫抑制病的存在之外,疫苗毒株与流行毒株的基因型和抗原性不匹配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2014年扬州大学利用反向遗传技术成功研制出与国内主要流行的VII型新城疫病毒抗原性和基因型匹配性较好的国家一类新兽药——重组新城疫病毒(A-VII株)灭活疫苗。在临床实践中要正确认识和评估疫苗的作用,新城疫疫苗并不能提供消除性免疫,只可抵抗标准剂量的致死、为家禽提供临床保护、抑制强毒繁殖并降低病毒载量,不能消除己存在的感染以及阻止强毒的感染和复制。
5环境中病毒污染严重,在局部地区呈地方流行
目前本病在部分地区尤其是养殖密集地区,如家禽养殖小区,己经成为地方流行性疫病,环境中病毒污染严重,短期内难以根除。造成疫病流行和扩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病死禽的随意丢弃、不进行无害化处理可能是造成新城疫疫情局部多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一些养殖密集地区调查发现,鸡粪随意堆放,病死鸡随地乱扔,养殖环境极为恶劣,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堪忧。因此,要加强对养殖户和养殖企业的宣传,改善养殖环境,减少散养和小规模饲养比重,提升规模化饲养管理水平,逐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同时避免局部地区养殖密度过大。
来源:中国动物检疫, 作者:刘华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