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一)育雏期饲养管理技术
1.育雏前的准备。
为避免育雏期间出问题,在进雏前应做好周密的准备工作。一般要做好以下几点:
(1)合理制订生产计划:根据鸡舍容量和自身经济条件进行生产定位,制订进雏计划和全年生产计划。
(2)育雏舍准备:育雏室要求干燥、保温性能好、光照和通风换气条件良,并便于操作和卫生防疫,且应在进雏前对育雏舍进行维修和电路安全检查维护,最后进行冲洗、消毒,干燥后关闭门窗备用。
对于育雏室及鸡场周围环境应做好灭鼠、除草工作,并保持排水畅通。
(3)设备与用具准备:保温设备的正常运转是育雏成功的关键之一,其他例如照明、通风设备是否正常,饮水器、料桶是否已准备就绪等。
(4)垫料准备:采用地面育雏时垫料应提前消毒、干燥后备用,一般垫料有刨花、锯木、短麦秕。垫料要求干燥、吸水性强、松软、无异味和无霉变等。有条件地区若在地面上先铺干细砂粒,上面再铺垫料则更好。
(5) 进雏前准备工作。
① 进雏前5—6天按每立方米鸡舍用高锰酸钾20克加福尔马林40毫升进行密闭薰蒸消毒,24小时后打开门窗通风换气。
② 饮水器、料桶可用现配制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或新洁尔灭溶液浸泡、冲洗、晾干后备用。
③ 配备好育雏期饲料、药品、疫苗。
④ 落实好运雏用工具、周转箱、车辆等。
⑤ 进雏前一天加温、调试,保证育雏室温度符合育雏要求。
⑥ 其他设备准备:断喙器、注射器、喷雾器、滴管、温度计、水桶、记录表等。
(6)运雏和检雏。
运雏的车辆要保温、防风,以免冷风直接吹到雏鸡身上;装鸡的容器要通风,防止雏鸡缺氧死亡,并且适当控制装箱密度,防止受热,最好使用雏鸡专用周转箱。
养鸡的关键是育雏,育雏的第一步是“检雏”,检雏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
① 掌握种蛋来源:应选择生长发育良好、品种特征性显著、生产性能优良、抗病能力强、精神饱满、新陈代谢旺盛的适龄种鸡提供的种蛋。
②了解出壳时间:在正常时间内出壳的雏鸡质量比较好,出壳过早或过迟的鸡是因为孵化温度不当或种蛋质量不好所致,比较难饲养。
③本批次的种蛋若受精率、出雏率高说明种蛋质量好,则雏鸡质量也好;反之,则说明种蛋质量差,雏鸡质量也差。
④雏鸡的精神状态:健雏活泼爱动、眼大有神、反应灵敏,抓在手中挣扎有力;弱雏、病雏则表现呆立、低头、闭眼、反应迟钝,抓在手中挣扎无力 。
⑤腹部情况:健雏腹部大小适中,柔软,脐部吸收良好,无毛区小并被周围绒毛覆盖;弱雏和“助产”雏则出现脐部吸收不良,周围有血迹,无毛区大,腹部膨大、水肿,颜色不正常。
⑥肛门区:健雏肛门区干净,绒毛干燥而稠密;弱、病雏肛门区沾有粪便,绒毛潮湿稀少。
⑦外形:残雏腿爪异常,跛行,眼睛有疾。
2.育雏期的饲养管理。
(1)休息:雏鸡进入调试好温度的育雏室后,严禁大声喧哗,让其休息半小时左右,等到一部分雏鸡开始活动时即可“开水”。
(2)饮水:通常把雏鸡第一次饮水叫“开水”。这既有利于采食、消化、剩余卵黄的吸收和利用,同时又有利于防止雏鸡脱水,维持水的平衡,促进粪便排出和加强新陈代谢。在“开水”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第一周最好饮用与室温大致相同的温开水,并在饮水中添加5%—10%的葡萄糖(蔗糖也可替代)、适宜的抗生素、复合维生素和电解质营养液,以保证雏鸡健康和促进生长。②保证供水,每100只鸡应有1只饮水器,位置与喂料处不宜相距太远。10日龄后饮水器应调整高度,以防弄湿垫料。育雏期间饮水器中不能断水,断水时间过长会引起暴饮,影响鸡群健康。③保持饮水器和饮用水的卫生,饮水器每天应清洗、消毒一次,饮水每天更换二次,确保饮用水的洁净。
(3)开食:
①抓好开食工作。出壳后第一次喂料叫做“开食”,一般在雏鸡出壳后16—24小时“开水”为宜,即先“开水”后“开食”。开食用的饲料应该使用品质优良的肉仔鸡前期料,不提倡用食口性好的小米或其他饲料,可在开食的饲料中适当增加复合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②合理饲喂:为了训练雏鸡吃食,开食时和开食后应坚持勤添少喂的原则,以减少饲料的浪费。第一周一般每三小时喂一次,以后可不间断地供料。
③防止饲料污染:平养式育雏一般是将塑料布铺于垫料上,将饲料撒在塑料布上开食。由于粪便容易污染饲料而造成饲料浪费,且易诱发球虫及其他疾病,所以要少喂勤添,每次喂料应更换塑料布,用过的塑料布洗净晒干后可重复使用。
④及时检查“开食”效果,做到心中有数。每次喂料以后,饲养员应轻轻随机捉十多只小鸡用姆指和食指触摸一下嗉囊部,检查雏鸡开食的比例和吃料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调整饲养方式。
(4)温度:
育雏的温度是育雏成功的关键,直接影响雏鸡体温调节、运动、采食、饮水和健康,关系到今后的生长发育、饲料转化和成活率。育雏温度包括室温和离地面20厘米高区域内小气侯的温度两个方面。不同周龄对温度要求不同。
育雏期温度控制标准
周 龄 1-3日龄 4-7周龄 2周龄 3 4 5 6
热源下温度 34-32 33-31 31-29 29-27 27-25 25-22 23-20
室 温 28 28 26 25 24 22 20
育雏前期,由于雏鸡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体温随着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因此,温度偏高,会出现饮水量增加、采食量减少、生长速度降低 、羽毛生长不良等现象,严重时雏鸡受热出“汗”形成僵鸡或羽毛脱落成为“光背”没毛鸡。温度偏低对小鸡危险性更大,不仅吃料饮水减少、新陈代谢下降、生长速度降低,还会诱发“白痢”和呼吸道疾病,造成死亡率明显上升。怎样才能掌握好育雏温度呢?应该做到“看雏给温”。根据季节和气候变化调整好室温,仔细观察雏鸡的吃食,饮水和休息的行为。如果鸡群吃饱后一个挨着一个整齐平静地躺着,头颈向前伸,自然的歪向一侧,两翅微微张开,呼吸平稳呈悠闲自在的样子,说明温度最为适宜;如果雏鸡远离热源而“打堆”,尖叫,说明温度太高;如果雏鸡都挤向热源打堆尖叫,说明温度太低,应当尽快调整。必需注意,在短时间内温度变化幅度不宜过大,应该是逐渐平稳地改变为最好。
(5)光照
光照的目的主要是便于鸡群采食、饮水和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肉用仔鸡饲养光照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长光照,即第一周为24小时光照,以后每天光照20小时左右,使鸡有充分时间采食。另一种是间歇性光照,即从第2周始除采食时照明1—2小时,其余时间段黑暗2—4小时,如此循环,使其采食饮水后充分休息。
对于光照用灯具,为了节约用电,可以使用节能灯。试验表明,采用节能灯不影响仔鸡的生长发育,且可节约大量电费,降低成本。
(6)相对湿度
鸡对相对湿度适应范围比较广,但第一周在65%左右为宜,以后维持在60%即可。然而在实际生产中,前期因温度高、蒸发量大、小鸡通过呼吸与排泄排出的水分少而易出现干燥;后期随着温度下降、仔鸡生长速度加快、饮水量增加、通过呼吸和排泄排出的水分增加而出现湿度增大。因此,前期因相对湿度小,易诱发呼吸道疾病和鸡群脱水;后期因相对湿度大、温度较高、易诱发球虫病和霉菌中毒,所以要做好通风换气、调节湿度工作。
(7)换气
育雏期鸡舍相对比较密闭,温度高、湿度大、饲养密度大、生长速度快、呼出的二氧化碳多、耗氧量大,再加上排粪多所产生的大量氨气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易导致肉鸡腹水症的发生;并对眼结膜、呼吸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增加发病率、降低饲料报酬和生长速度,因此要适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的新鲜和洁净。
在育雏阶段通风和保温是一对矛盾。第一周以保温为主,以后在保温的前提下适当通风换气,可在中午气温较高时增加通风次数,缩短通风时间,同时严防“贼风”直接吹入鸡舍,引起雏鸡感冒。以后随着雏鸡长大,抵抗力增强,育雏温度下降,可适当增加通风量,延长通风时间,但也应减少空气直接对流。一般来讲,当鸡舍内二氧化碳超过0.5%,氨气含量高达0.2毫升/立方米以上,即人进入鸡舍有明显刺鼻、刺眼等不适感觉时,应及时通风换气。
(8)密度
生产实践证明,肉用鸡增重速度、饲料转化率和成活率饲养密度成反比。但饲养密度太小,屋舍设备利用率低,会造成能源浪费,成本增加。因此,从这两方面考虑,应保持适当的密度。可参阅下表。
肉鸡平养密度推荐表
周 龄 1-2 3-4 5-6 7-8 成年
体重(克) <400 <1100 <2100 <2600
密度(只/平方米) 28 18 10 8 8 (9)调群
为确保肉用仔鸡商品整齐度,应结合饲养密度适时调群,按个体大小分别组群。个体较小的密度也适当小些,以便加强管理,提高整群的生长速度。
(10)断喙
对于种用苗鸡,会因环境条件、饲料营养、密度过大等因素诱发鸡群发生“啄癖”,如啄羽、啄趾、啄肛等,给生产带来一定损失。目前最好的方法就是“断喙”,不仅可以防止啄癖,还可以节约饲料。试验证明,断喙育成的成年鸡,饲料消耗可以降低6%—8%,产蛋期非疾病死亡率降低一半。
断喙应在7—15日龄进行,一般采用断喙器断喙。上喙断去1/2,下喙断去1/3,在断喙的创面应烧烙2秒钟,断喙前后2天可在饲料中添加每公斤2毫克的维生素K,防止失血过多。
3.雏鸡日常饲养管理细则
(1)进育雏室时应换工作服和鞋帽、消毒,并注意检查门口消毒池内消毒液是否有效,做到及时添加或更换。
(2)观察鸡群活动情况,查看室内温度是否正常并做好记录。
(3)观察鸡群精神状态,查看是否有“白痢”和血便等,发现异常,应及时查明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4)检查饮水器或水糟是否有水及清洁与否。
(5)检查垫料是否潮湿结块、霉变等,及时添加或更换。
(6)室内空气是否新鲜,有无刺鼻气味,是否需要开窗换气。
(7)检查料桶是否有饲料及有无浪费现象,及时添加和投料。
(8)笼养鸡是否有跑鸡、啄肛及卡脖现象,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
(9)根据鸡龄与室外气温,确定脱温时间。
(10)加强夜间值班工作,注意倾听有无异常呼吸声,观察鸡群是否安静,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二)育成期的饲养管理技术
育成鸡的各项生理机能已趋于完善,对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性也较强。此阶段生长发育很快,若管理不当则会出现个体过大、过肥、性成熟过早,不利于配种繁殖,生产效益低下。育成期的饲养管理工作重点是提高鸡群的整齐度,促进骨骼生长,控制体重和性成熟时间。在饲养管理上关键注意以下几个工作。
1.把好脱温关,肉鸡自第五周龄起进入育成期,温度一般保持在15-25℃之间,冬季不低于10℃,夏季不高30℃,相对湿度一般维持在60%-65%左右。一般情况下白天可以停止保温,夜间和气温变化大时可适当加温,使鸡有一个逐渐适应过程。同时,注意通风,及时排出有害气体。
2.光照。育成鸡在中后期对光照变化比较敏感 ,光照时间及强度均会影响生殖器官的发育,中期光照每天以8—10小时为宜,有窗鸡舍可以采取遮窗措施,人为控制肉鸡的性成熟;中后期可逐步延长光照达每天12—14小时,一直到20周龄为止。这样不仅有利于控制性成熟时期,而且也有利于减少相互啄斗、啄肛等现象。
3.转群与分群。育成结束,鸡群从育成舍转入成鸡舍或上笼时,应根据个体大小进行分群,每群不宜超过500只,其密度一般控制在8—10只/平方米为宜,同时淘汰伤残鸡。
4.在10周龄前后,检查用鸡群喙部,对喙部异常者修喙。此外,应尽可能安排活动场所供鸡群活动,以增强体质和减少腿部疾病。
5.补充砂粒和青绿饲料,提高鸡群的消化能力。同时加强料桶和饮水设备的清理消毒工作。
6.提高鸡群的均匀度,其衡量指标为标准体重上下10%以内的鸡数占总数的百分比。过重和过轻的鸡应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此外,肉种鸡在育成期还应实施限饲,确保其具有健壮的身体、旺盛的繁殖能力、强健的骨骼、发达的肌肉和较少的脂肪沉积。以提供更多优质的种蛋。限饲的方法有量的限饲和质的限饲两种。试验证明,如果限饲再配合限制饮水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限制饮水不仅有助于降低舍内氨气浓度以改善鸡舍环境,还有助于提高种蛋合格率及雏鸡品质。
另外,生产上出现肉种鸡开产推迟,通常是饲料营养水平低、限饲不当、温、湿度及光照达不到饲养要求以及鸡群患病所致,应及时采取有针对性措施。
(三)产蛋期饲养管理技术
产蛋期饲养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提高产蛋率、延长产蛋高峰期、提高种蛋质量、降低死淘率,提高经济效益。其饲养管理有以下几点技术要求:
1.努力创造适宜的环境
(1)光照:在正常情况下24周龄鸡群进入性成熟期开始产蛋,到30周龄光照应达到16小时/天,因此,从24周龄到30周龄每周应逐步增加光照。
(2)温度:产蛋期最佳温度为18-23℃,在这个环境温度范围内鸡群产蛋率、蛋的质量、饲料利用率等最高。因此,冬季要保温,夏季要做好降温工作。
(3)通风换气:随着鸡龄增大,排粪增多,空气氨气浓度也随之增高。通风换气不仅可排出有害气体,而且有利于调节湿度。
(4)环境:鸡舍周围环境应保持安静,减少产蛋期应激反应。
2.搞好卫生防疫
(1)产蛋鸡舍应做好隔离工作,非工作人员不得入内。
(2)定期消毒。每周用百毒杀等消毒剂对鸡、饮水器及喂料用具消毒1-2次。
(3)预防和治疗最好选用不影响产蛋药物,磺胺类和氯霉素等禁止使用。
(4)病鸡应及时隔离、诊断、治疗,防止疾病蔓延。
(5)在24周龄前按免疫程序做好各项免疫接种工作,以减少在产蛋期免疫产生的应激反应,影响产蛋。
3.开产到产蛋高峰期的饲养管理
(1)从24周龄产蛋开始,饲料中应添加贝壳粉,以提高钙、磷比例。
(2)确定产蛋期的饲料量。一般情况下,开产4周产蛋率可达40%以上,随后进入产蛋高峰。由于自身体重、产蛋量、蛋重迅速增加,且不仅需满足当时产蛋需要,还要储备下一周生产预期营养需要,才能使鸡群产蛋高峰出现快、高峰期持续时间长,故对饲料营养要求很高。否则会出导致母鸡脱羽、产蛋量下降或产蛋高峰期推迟,影响整个产蛋水平。因此,24周龄到28周龄是饲养管理的重点时期,必须提高饲喂量和蛋白质水平,迎接产蛋高峰的到来。
(3)产蛋高峰期的饲养管理
由于产蛋高峰期轻微应激都可以导致产蛋量下降和种蛋质量低下,因此,要精心管理。
①创造一个稳定安静的环境,不许在舍内大声喧哗,减少周围噪音污染。此外,鸡对光、颜色等的突然改变都非常敏感,应尽量避免。
②接近产蛋高峰期时,可在饮水中添加0.1%的速补-16,并加大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B2的剂量,满足营养的要求。
③每天收集蛋应不少于4次,且应及时将种蛋送至库房并分类。
④保持产蛋箱内垫料清洁、干燥和松软。
⑤认真观察鸡群,发现脱肛、啄肛等现象应及时治疗处理。
4.产蛋后期的饲养管理
为了尽可能减缓种鸡产蛋下降速度,延长产蛋高峰期,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在40周龄左右、产蛋量正常下降4%时,鸡群完成了生长阶段,此后的蛋重和产蛋量会逐步减少,此时应适当减料,以免鸡群过肥造成产蛋量急剧下降。
(2)及时淘汰病、残、弱、停产母鸡,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生产成本。
(3)65周龄以后,母鸡进入淘汰期,可根据产蛋情况、市场行情,实施分批淘汰计划。
(四)肉种鸡的人工授精技术
由于种公鸡体形较大,体重较重,极易引起脚掌疾病,造成配种困难,淘汰率高。为了提高公鸡的利用率,降低饲养成本,集约化养鸡场广泛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可提高受精率10%-15%,留存公鸡减少2/3,并可以及时发现和淘汰低产母鸡,提高经济效益。
1.种公鸡的饲养管理。
种公鸡精液质量是人工授精的关键,直接影响母鸡的受精率,因此种公鸡的饲养管理尤为重要。
(1)饲料营养:种公鸡日粮中的粗蛋白水平一般在11%—12%,代谢能在2700千卡/千克左右,日采食量控制在120—130克/羽,这样能采集较多的高品质的精液。否则公鸡能量过剩,脂肪沉积过多,造成精液品质下降。
除了粗蛋白与代谢能低于种母鸡,无需增加钙、磷,因为钙、磷过多会导致公鸡性欲下降。维生素A、维生素E可稍高于母鸡,特别是维生素E缺乏会使公鸡睾丸变性,但过量会影响其他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引起脂溶性维生素的缺乏。
(2)饲养管理
精液产生最适环境温度为20—25℃,高温对精液产生极为不利,所以夏天应做好防暑降温工作,保持鸡舍内的温度在30℃以下,同时,给公鸡提供清凉饮水,并可以在水中添加抗热应激药物,如维生素C和碳酸氢钠等。
①公鸡的选择及使用期限:最佳使用期为170—300日龄,40周龄以后睾丸开始萎缩,同时精子的密度、活力和采精量也随之下降,且畸形精子数增加。在70日龄左右,按1:5初选出健康活泼、发育良好的公鸡;在120—140日龄,根据品种外貌特征按1:10选出强健的公鸡为种公鸡。在160日龄时将公鸡尾部长羽和肛门周围羽毛剪短,进行按摩调教。一般经3—5天训练即可建立良好的性反射。如果多次训练仍不能建立条件反射,或射精量在0.3毫升以下,或精液品质低劣则淘汰。最后按1:20留种。
②采精
鸡人工授精器材很简单,一般有集精杯、保温瓶、胶球头、细头玻璃吸管、药棉等。使用前消毒、烘干备用。
采精一般采用背腹式按摩法,两个人操作,一人保定一人采精。保定员双手将公鸡双腿和翅膀握住置于腋下固定,头朝后,尾朝前。采精员左手姆指和其他四指自然分开,贴在公鸡背部两翅内侧向尾部区域轻快按摩,并往返多次,待公鸡引起性反射,立即翻转左手,并以左手掌将尾羽向背部拨使其向上翻,姆指和食指放在勃起的交配沟两侧,向交配器挤压。与此同时,右手紧握集精杯,手背紧贴公鸡腹部柔软处触动按摩几次,等精液射出时,把集精杯口转到交配器下承接精液。此外,采精员左手的食指和中指夹一小团药棉,发现有尿酸盐流出时,立即用药棉擦去,防止污染精液。采好的精液需在30分钟内完成输精工作。
采精时间一般安排在下午2:30—3:30为宜。
在公鸡的利用上,一般刚开始采精一天,休息一天,数周后可以采精二天休息一天。通过研究试验证明,采精三天休息一天,同样可以得到较为理想的结果。因此,公鸡利用率应根据饲养管理条件、气候、配种任务大小来决定,切不可死搬硬套。
③采精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a、收集精液时不要将粪便、羽毛等混入集精杯内,以免污染精液,影响精子活力。
b、精液放入在39-42℃温水中预热的12毫升试管里,试管里预先放入0.9%灭菌生理盐水5毫升,生理盐水与精液的比例为1:1。
c、由于保温、酸碱度、氧化性等诸多因素,采精要迅速准确。采精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为宜。
d、精液稀释通常采用灭菌的0.9%生理盐水。实践证明,若再加入适量的青、链霉素可提高1%的受精率。
e、精液品质检查:精子活力对受精率、孵化率影响较大。试验表明,精子活力在0.8以上,受精率为92.5%;精子活力在0.7时,受精率仅有67.5%。
④输精
种母鸡180日龄、产蛋率达到20%时,即可实施人工授精。一般每5天输精一次,时间安排在每天下午3:00产蛋后。输精时由2—3人操作,一人输精,另外的人翻肛。翻肛人员右手抓住母鸡腿的基部,左手拇指与其他四指自然分开放在母鸡腹部左侧,从肛门向头前方挤压,掌心用力,借腹部压力翻出输卵管口。输精员用消毒吸管吸取已稀释的精液0.03-0.05毫升,插入位于泄殖腔左侧的输卵管口1—2厘米,同时翻肛员左手迅速放开肛门,精液即可输入。输精员每次输精后,都要用消毒药棉擦净输精管口。
⑤输精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a、翻肛员给母鸡腹部加压力时,一定要着力于腹部左侧,因输卵管开口在泄殖腔的左上方,右侧为直肠开口,如果着力相反便会引起母鸡排便。
b、翻肛员与输精员在操作上要密切配合,当输精管插入的瞬间,翻肛员应迅速解除对母鸡腹部的压力,使精液借助于腹内压降低输入输卵管内。
c、输精时注意不要输入空气泡,否则会使精液外溢,影响受精率。
d、严格执行灭菌、消毒制度,操作中也应做到小心谨慎,防止因污染而引起母鸡生殖器官的感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