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专业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921|回复: 10
收起左侧

[原创] 细菌耐药机理及抗生素合理选用(人)-转载-申精置顶

[复制链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优秀会员奖添砖加瓦奖社区居民

来自
河北石家庄
发表于 2015-1-22 21: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辽宁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是自然界的抗生现象。每一种抗菌药物进入临床后伴随而来的是细菌的耐药,即细菌在药物高于人类接受的治疗剂量浓度下能生长繁殖。这种耐药可能与整个种的固有特性有关,也可能出现在正常敏感菌种内,通过变异或者基因转移获得。耐药基因决定了各种各样的机制,使细菌抵抗特定抗菌药物的抑制作用。
一、细菌耐药机制细菌主要通过四种方式抵制抗菌药物作用,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使抗菌药物失活或结构改变;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或数目改变,使之不与抗菌药物结合;改变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使之不能进入菌体内;通过主动外排作用,将药物排出菌体之外。另外,细菌分泌细胞外多糖蛋白复合物将自身包绕形成而细菌生物被膜,也是导致耐药的原因之一。这些耐药机制不是相互孤立存在的,两个或更多种不同的机制相互作用决定一种细菌对一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水平。
(一)细菌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细菌可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并以此来破坏各种抗菌药物。目前,细菌产生的灭活酶或钝化酶主要是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钝化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和MLS(大环内酯类—林克霉素类—链阳菌素类)类抗菌药物钝化酶,其中人们对β-内酰胺酶研究最为深入。
1、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酶根据各自的氨基酸序列可分为A、B、C、D共4种分子类别,按照各自的底物、抑制剂及分子结构分为4组,第1组是不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抑制的头孢菌素酶,分子量大于30kD,分子类别属C类。大部分由染色体介导,但近年来发现也可由质粒介导。第2组为可被克拉维酸抑制的β-内酰胺酶,为数量最多的一组,一半以上由质粒介导。根据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肟类β-内酰胺、氯唑西林、羧苄西林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水解活性分为2a、2b、2be、2c、2d、2e共6个亚组;最近发现的不能被克拉维酸抑制的TEM型酶和染色体介导的A类碳青霉烯酶分属于2br和2f亚组。除2d的分子类别为D类外,其余各亚组分子类别均为A类。第3组酶的作用需要金属离子如Zn2+的参与,故称为金属β-内酰胺酶。分子类别属B类,不被克拉维酸抑制,但可被乙二胺四乙酸(EDTA)抑制。第4组包括少量青霉素酶,不被克拉维酸抑制,主要由染色体介导。本组分子类别未知。多数临床常见致病菌可产生β-内酰胺酶,由革兰阳性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以葡萄球菌属产生的青霉素酶最重要,而在革兰阴性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愈来愈受到重视。
第三代头孢菌素因为拥有氨基噻唑-甲氧氨基侧链来对抗导致早期对b-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b-内酰胺酶,人们认为这些抗菌药物不可能与b-内酰胺酶的活性部位结合,将它们称为“超广谱b-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所以把能水解这些“超广谱b-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b-内酰胺酶叫作“超广谱b-内酰胺酶”。超广谱b-内酰胺酶对甲氧亚氨基b-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如头孢他啶、头孢噻肟以及单氨类抗菌药物如氨曲南等药物一种或多种耐药,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如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氏菌等细菌产生,ESBLs大部分由质粒介导,除TEM型及SHV型衍生的b-内酰胺酶以外,ESBLs还包括PER型酶、CTX型酶及K1、TOHO-1、 MEN-1、VEB-1等型酶。近年来,在革兰阴性杆菌中高水平表达的染色体介导的AmpC酶已渐成为临床上面临的严重治疗问题。AmpC酶为不被克拉维酸抑制的头孢菌素酶,可引起革兰阴性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及单环类抗生素耐药。AmpC酶以诱导酶和非诱导酶存在于不同的细菌中,大部分肠杆菌属和铜绿假单胞菌拥有染色体介导的Class1b-内酰胺酶,阴沟肠杆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在缺乏b-内酰胺类抗生素时,只产生少量的b-内酰胺酶,当有诱导作用的b-内酰胺类抗生素存在时,b-内酰胺酶的产量明显增加,因而这类酶又叫诱导酶。AmpC酶的诱导具有菌种依赖性、诱导剂依赖性及诱导条件依赖性。酶诱导后增加的范围在100—1000倍之间。 AmpC酶的表达受amp复合操纵子调控,amp操纵子由4个不连锁酌因即ampC、ampR、ampD和ampG组成,ampC是AmpC酶的结构基因;ampR编码诱导性转录调控因子;ampD编码一种新的N—乙酰葡搪胺—L—丙氨酸酰胺酶;ampG编码膜结合转运蛋白;目前研究发现,AmpC酶出现由原来局限于染色体编码逐渐向质粒编码转移趋势,大大提高了AmpC酶的横向传播能力。
2、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钝化酶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钝化酶可修饰抗菌药物分子中某些保持抗菌活性所必须的基团,使其与作用靶位核糖体的亲和力大为降低。这些钝化酶包括氨基糖苷酰基转移酶、氨基糖苷腺苷转移酶或氨基糖苷核苷转移酶和氨基糖苷磷酸转移酶等。
(二) 细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
1、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 β-内酰胺类是临床最常用的抗菌药物,其作用靶点是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PBPs是一组位于细菌内膜、具有催化作用的酶,参与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形态维持和细菌糖肽结构调整等功能。目前研究发现的由PBPs改变而引起的耐药细菌主要有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流感嗜血杆菌、淋病奈瑟氏球菌等G-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的耐药机制为产生PBP2a,其中PBP2a对β-内酰胺类药物亲和力很低,分子量为78kDa,当β-内酰胺类药物以共价结合的方式使正常的4种主要PBPs失活,PBP2a可替代完成细胞壁合成的功能,从而产生耐药。表皮葡萄球菌中也存在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MRSE),其耐药机制与MRSA相同。肺炎链球菌有6种PBPs,PBP1a/1b(100kDa)、PBP2a/2x/2b(95-78kDa)、PBP3(43kDa)。在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enicillin resistant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PRSP)中,PBP1a、2a、2x、2b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亲和力下降。由于G-细菌的产酶耐药机制和通透性改变等耐药作用明显,PBPs在其耐药机制中的作用并不显要。实验室研究发现铜绿假单胞菌的PBP3,不动杆菌的PBP1、PBP2、PBP5,流感嗜血杆菌的PBP3、PBP4、PBP5,淋病奈瑟氏球菌的PBP1、PBP2,脑膜炎奈瑟氏球菌的PBP2与其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有关。目前在其他G-细菌,如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沙门菌属、变形杆菌属、沙雷菌属以及大肠埃希菌中,尚未发现与PBPs有关的耐药性。
2、万古霉素作用靶位改变:万古霉素是一种高分子量的糖肽类抗菌药物,它和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肽聚糖前体五肽中的D-丙氨酸-D-丙氨酸末端(D-ala-D-ala)结合,抑制细菌细胞壁蛋白合成。绝大多数临床的革兰氏阳性菌,均对万古霉素敏感。万古霉素也是治疗MRSA临床感染的最为有效的抗菌药物。但因为临床上万古霉素的大量使用及其在使用中的不合理现象,导致了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ancomycin resistant enterococus ,VRE)的出现。VRE可通过DNA获得质粒或转座子以及突变株的发生,而产生耐药性。根据VRE在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水平、可诱导性和可转移性上的差异,可以将已出现的VRE分为4种表型:VanA,VanB,VanC和VanD。其耐药机制主要与万古霉素结合靶位改变有关。如VanA,其耐药基因位于转座子Tnl546上,易于转移,并且伴随vanA基因编码生成多种功能蛋白,包括VanA、VanH、VanS、VanR、VanX、VanY,VanS是膜传感蛋白,可检测到环境中万古霉素的存在,探测到后,VanS就会向应答蛋白VanR发出信号,后者再激活与耐药功能相关的VanH、VanA、VanX的合成。VanH是一种产生D—乳酸的脱氢酶。VanA蛋白是D—乳酸:D—丙氨酸连接酶,它催化生成D-ala—D-lac二肽,代替了正常肽聚糖合成五肽前体中的D-ala—D-ala二肽。D-ala—D-lac在细胞自身染色体编码的酶的作用下与UDP-NAM三肽连接生成新的UDP-NAM五肽前体。万古霉素对该五肽的亲和力很低,无法再与之结合,从而细菌对万古霉素产生耐药。VanX蛋白则是存在于细胞质中的D,D—二肽酶,它解离已生成的D-ala—D-ala,而不水解D-ala—D-lac或含D-ala—D-lac的五肽前体,从而进一步阻止含D-ala—D-ala肽聚糖的正常前体的合成。如果有部分D-Ma—D-ala逃过了VanX蛋白的水解作用而合成了正常的肽聚糖前体五肽,那由 vanA基因簇编码产生VanY蛋白(羧肽酶)仍可以将正常的肽聚糖前体五肽的末端残基(如D-ala)解离,生成一种万古霉素不能与之结合的四肽,而产生对万古霉素耐药性。
3、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链阳菌素、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药物作用靶位改变:此类药物主要通过与细菌核糖体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细菌核糖体由大亚基(50s)、小亚基(30s)构成,亚基中mRNA及蛋白质的改变,可引起与抗菌药物亲和力的变化,而产生对上述几类药物的耐药性。大环内酯耐药菌可合成甲基化酶,使位于核糖体50S亚单位的23SrRNA的腺嘌呤甲基化,导致抗菌药物不能与结合部位结合。因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林可霉素及链阳菌素的作用部位相仿,所以耐药菌对上述3类抗菌药物常同时耐药,称为MLS(macro1ide,lincosamide,streptogramins)耐药。此类耐药菌的耐药基因为位于质粒或染色体上的erm(erythromycin resistance methylase)基因,目前至少已发现8类erm基因,常见的有ermA、ermC(葡萄球菌属耐药基因),ermAM(链球菌属耐药基因)。细菌对四环素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细菌产生基因tetM编码的6.8×103及7.5×103的可溶性蛋白,该蛋白与核糖体结合,保护核糖体或其他决定簇,从而阻止四环素对蛋白合成的抑制作用。该基因亦与多西环素、米诺环素耐药有关。细菌对氨基糖苷类耐药的主要原因是细菌产生钝化酶,而有些细菌也可通过编码核糖体蛋白的基因突变导致核糖体结构改变,从而阻止细菌与抗菌药物的结合,如抗药结核分支杆菌、金葡菌、大肠埃希菌等对链霉素的耐药。
4、利福霉素类作用靶位改变:利福霉素类通过与RNA聚合酶结合,抑制细菌转录过程,而到达抗菌效果。耐利福霉素细菌,如大肠埃希菌、结核分支杆菌,编码RNA聚合酶β亚基的基因(rpoB)可产生突变,导致其不易与利福霉素类药物相结合,而产生耐药。
5、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改变:喹诺酮可抑制DNA拓扑异构酶活性,阻止DNA复制、修复,染色体分离、转录及其他功能,从而发挥杀菌作用。DNA拓扑异构酶Ⅱ又常称为DNA旋转酶,其基因突变可引起耐药,以大肠埃希菌为显著。大肠埃希菌gryA基因序列上,残基67—106区域常发生突变,因而命名为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区(QRDR)。gryA的改变产生耐药可能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由于酶结构的改变引起空间上的障碍,阻止喹诺酮进入喹诺酮作用区;另一种是由于物理、化学变化干扰喹诺酮-酶-DNA相互作用。每一种gryA突变都可造成对喹诺酮类中所有药物交*耐药。因DAN旋转酶改变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细菌还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肠杆菌属和假单胞菌等。DNA拓扑异构酶Ⅳ的改变,产生对药物的低水平耐药。当拓扑异构酶Ⅱ、Ⅳ均发生变化,则耐药程度更大。
6、磺胺类药物作用靶位改变:由于细菌不能使用外源性叶酸,磺胺类药物可通过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或二氢叶酸还原酶,使细菌发生叶酸代谢障碍,而发挥抑菌作用。耐磺胺类药物的细菌的二氢叶酸合成酶或二氢叶酸还原酶与磺胺类药物亲和力降低,或靶位酶的合成量增加。
(三)细菌细胞膜渗透性改变细菌细胞膜与细胞的细胞膜相似,是一种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渗透性屏障。细胞外膜上的某些特殊蛋白,即膜孔蛋白(porin)是一种非特异性的、跨越细胞膜的水溶性扩散通道。抗菌药物也可通过这些膜孔蛋白进入菌体内部,发挥效用。而某些细菌由于膜孔蛋白较少或蛋白通道较小,使某些抗菌药物不能进入菌体内部,产生所谓“内在性耐药”或称“固有性耐药”(intrinsicallyresistant),即这种耐药并非是由于任何染色体的突变或是耐药质粒的获得所致。如铜绿假单胞菌的细胞外膜上没有大多数革兰氏阴性细菌所具有的典型的高渗透性孔蛋白,它的孔蛋白通道对小分子物质的渗透速度仅为典型孔蛋白通道的1/100。一些具有高渗透性外膜的对抗菌药物原来敏感的细菌可以通过降低外膜的渗透性而发展成为耐药性,如原来允许某种抗菌药物通过的孔蛋白通道由于细菌发生突变而使该孔蛋白通道关闭或消失,则细菌就会对该抗菌药物产生很高的耐药性。此种耐药机制往往对抗菌药物特异性较差,具有多重耐药性,因此,相对来说,临床选择有效药物的难度更大。
(四)细菌主动药物外排机制药物外排系统的耐药机制的研究源于20世纪80年代关于大肠埃希氏菌对四环素耐药机制的研究,随后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镉耐受性机制的研究。细菌主动药物转运系统根据其超分子结构、机理和顺序的同源性等可以将其分为四类:第一类为主要易化(MF)家族;第二类为耐药小节分裂(RND)家族,它也包括转运钙离子、钴离子和镍离子的转运器;第三类为链霉素耐药或葡萄球菌多重耐药家族,它假定由四种转膜螺旋组成的小转运器;第四类为ABC(ATP-bindingcassette,ATP结合盒)转运器,它由两个转膜蛋白和两个ATP结合亚基或结构域组成。前三类主动泵出系统运行所需能量由氢离子药物反转运体逆转H+,形成H+浓度差而产生的势能所提供,而第四类利用ATP水解所释放的自由能排出细胞内有毒物质。外排系统广泛存在于革兰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如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空肠弯曲菌等)、真菌及哺乳类细胞(如癌细胞)中,其与细菌外膜通透性改变在多重耐药中起重要作用,愈来愈受到研究者重视。
(五)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细菌生物被膜是指细菌粘附于固体或有机腔道表面,形成微菌落,并分泌细胞外多糖蛋白复合物将自身包裹其中而形成的膜状物。细菌间的多糖蛋白复合物形成孔道维持细菌物质代谢。常见的形成细菌生物被膜的临床致病菌有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细菌形成生物被膜后,往往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其原因有
(1)细菌生物被膜可减少抗菌药物渗透。
(2)吸附抗菌药物钝化酶,促进抗菌药物水解。
(3)细菌生物被膜下细菌代谢低下,对抗菌药物不敏感。
(4)生物被膜的存在阻止了机体对细菌的免疫力,产生免疫逃逸现象,减弱机体免疫力与抗菌药物的协同杀菌作用。
由细菌生物被膜引起的感染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生物医学材料相关感染,如导管、插管、生物材料移植物(心脏瓣膜、骨关节等)相关感染;另一种为细菌生物被膜疾病,如肺囊性纤维化、慢性骨髓炎等。二、细菌耐药临床治疗对策近年来,新抗菌药物开发研制速度的降低,而细菌耐药性常为不可逆,抗菌药物耐药性成为需要紧急采取行动的全球性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遏制抗菌药物耐药问题的全球发展战略,即减少耐药性问题对健康事业及其费用的影响、延长现存药物和鼓励发展新药物。
(一)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在医院、农场,甚至社区滥用是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不当的抗菌药物的使用对细菌产生筛选作用,使耐药菌株有更好的生存环境,导致耐药菌株的流行。因此应针对致病源,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β-内酰胺类药物是临床应用最广泛抗菌药物,其耐药机制主要为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或PBPs改变。对于由于产灭活酶或钝化酶,而出现耐药的细菌,可应用对酶有一定稳定作用的药物、联合应用酶抑制剂或换用其他敏感的抗菌药物。针对产生β-内酰胺酶的细菌,可应用相对能抵抗β-内酰胺酶水解作用的抗菌药物,如甲氧西林、苯唑西林等均能对抗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青霉素酶,羧苄西林具有抗I型染色体介导产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活性。头霉素类抗菌药物如头孢西丁、头孢替坦、拉氧头孢、及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唑肟、碳青霉烯抗菌药物亚胺培南等均对超广谱β-内酰胺酶具有一定稳定性。另外,可联合使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杀灭多数产β-内酰胺酶的细菌,如棒酸、他唑巴坦、舒巴坦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合制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洛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阿莫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哌酮/他唑巴坦等。应用其他抗菌药物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药物治疗产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产AmpC酶的细菌,应用碳青霉烯抗菌药物亚胺培南有较好的疗效。在寻找、设计酶抑制剂从而恢复第3代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产AmpC酶的细菌的抗菌活性上,发现β-内酰胺酶抑制剂除克拉维酸外,舒巴坦和三唑巴坦未表现出因诱导而产生的拮抗用,甚至发现三唑巴坦与哌拉西林联合使用可以抑制细菌高产AmpC酶的耐药。其次,关于氨曲南和氯唑西林对AmpC酶的抑制作用也有报道。高硼酸类化合物作为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可以大大提高与AmpC酶的亲和力,作为AmpC酶抑制剂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消除PBPs介导耐药性的方法是采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混合物攻击不同的PBP,以达到杀伤细菌的目的,或换用其他抗菌药物,如应用万古霉素治疗MRSA、MRSE。
(二)细菌耐药性进行监测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在未确定致病源、药敏试验结果未明确之前,往往进行经验性用药,根据患者感染部位、症状、程度选择,推测可能的致病菌,进一步选择抗菌药物。因此对某一区域致病菌的耐药性进行监测,预计耐药细菌的流行状况,并及时通报给临床医务工作人员有重要意义。
(三)防止耐药基因播散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可以是先天的或基因突变产生的,但引起耐药菌的流行主要是外源性获得耐药,如带有耐药基因的质粒或转座子在细菌间的传递。质粒可以通过结合、噬菌体转导、转化而在细菌间传播。复杂的含耐药基因转座子带有转位酶、溶解酶和他们的抑制物的基因,可以随机转位插入复制体或任一位置而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因此,对于耐药细菌的感染,应注意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避免或减少医源性交*感染。
(四)开发新的抗菌药物防治耐药性细菌感染的积极方法是开发新的抗菌药物,开发研制新的高效、低毒、广谱的抗菌药物仍是抗菌药物研究的方向。对于由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而导致的耐药,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开发新的稳定性高的药物及新的酶抑制剂;对于由细菌外排系统引起的耐药,可以克隆外排基因,提高阻遏蛋白水平,调控外排基因的表达,或者设计相应的阻断剂,封闭基因;或者开发临床有实用价值的能量抑制剂等。
常用抗菌药物的合理选用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是化学结构中具有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此类抗生素影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为杀菌剂,具有抗菌活性强、毒性低、临床疗效好等优点。
(1)青霉素类:
①青霉素虽为第一个发现的抗生素,但至今仍是治疗许多感染的首选药物,如致病菌对之敏感,则极大多数β-内酰胺类,包括新发现的品种在内,均难与其抗菌活性相匹敌,青霉素的主要适应证为革兰阳性球菌(葡萄球菌除外)和奈瑟菌属感染、梅毒、雅司、钩端螺旋体病、鼠咬热、气性环疽、炭疽等。苄星青霉素用于预防风湿热复发。
②耐酶青霉素:甲氧西林是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耐酶青霉素,因其活性不强,疗效不满意,不良反应较多,现已不用。异噁唑组青霉素耐酸、耐酶,有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等,其抗菌活性较甲氧西林强10倍以上,对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草绿色链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有抗菌作用,但较青霉素为差,限用于治疗产酶金葡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对本组药物也耐药。
③广谱青霉素:有氨基青霉素(常用者为氨苄西林)和抗假单胞菌青霉素(羧苄西林、磺苄西林、呋苄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哌拉西林等,以后者作用最强,目前应用亦最多)。氨苄西林对β-内酰胺酶不稳定,对A组溶血性链球菌、B组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和青霉素敏感金葡菌有较强活性,但略逊于青霉素;对草绿色链球菌有良好抗菌作用;对肠球菌和李斯特菌属的作用优于青霉素;医院内分离的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常耐药,多数其他肠杆菌科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本组药耐药。主要用于儿童脑膜炎,因常见致病菌如流感杆菌、脑膜炎球菌、肺炎链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沙门菌属等,对氨苄西林多敏感。阿莫西林为氨苄西林同类物,抗菌作用与氨苄西林基本相似,对多数细菌的作用则较氨苄西林迅速而强。
(2)头孢菌素类:
①第一代头孢菌素:除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外,对其他革兰阳性菌都有良好抗菌作用,对革兰阴性菌作用差,仅对部分大肠杆菌、肺炎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属等有一定作用。对革兰阴性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不稳定;血药半衰期大多较短,不易进入脑脊液中;某些品种对肾有一定毒性。品种有头孢噻吩、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头孢氨苄(主要供口服)等。主要用于治疗金葡菌等敏感细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肝胆系感染、眼耳鼻喉科感染,亦广泛应用于预防外科手术后感染,以头孢唑林应用较多。
②第二代头孢菌素:其特点为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与第一代者相似或略逊,对多数肠杆菌科细菌有较好抗菌活性;对各种β-内酰胺酶较稳定,头孢呋辛尤为突出;血药半衰期较短;头孢呋辛在脑脊液中浓度较高;无显著肾毒性。品种主要有头孢呋辛、头孢孟多等,以前者为优,应用亦较多。头孢呋辛酯为头孢呋辛的1-醋酸乙酯,脂溶性强,口服吸收良好,为治疗轻、中度感染的选用药物,尤宜用于儿童。头孢克洛亦为口服头孢菌素,其抗菌活性较头孢氨苄为强。头孢呋辛主要用于敏感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的各种感染,亦被广泛用于预防外科手术后感染获得成功。
③第三代头孢菌素:其特点为对葡萄球菌的作用较第一、二代者弱,肠球菌耐药;对革兰阴性菌,尤其是肠杆菌科细菌、奈瑟菌属、流感杆菌均有强大抗菌活性;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某些品种,如头孢曲松血药半衰期可长达8小时,每日用药1~2次即可;在胆汁和脑脊液中浓度较第一、二代为高;基本无肾毒性。品种有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胆汁中浓度高、血浓度为头孢噻肟的2~3倍,但对β-内酰胺酶不甚稳定),头孢他啶(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为目前临床应用的头孢菌素中最强者,对不动杆菌属作用亦较好),头孢曲松单剂治疗淋病效果较好。
④第四代头孢菌素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相比抗菌谱更广,抗菌活性更强,对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更稳定,已上市品种有头孢匹罗、头孢吡肟。其对革兰阳性球菌作用较第三代头孢菌素明显增强。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相似,对阴沟杆菌、枸橼酸杆菌、沙雷菌等可能强于后者。
(3)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
①头霉素类抗生素:有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头孢替坦等。其特点为对革兰阳性和阴性、需氧和厌氧菌均有抗菌活性,对β-内酰胺酶稳定。
②青霉烯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具有超广谱、高效能抗菌活性。品种有硫霉素和亚胺培南(为硫霉素的脒基衍生物)。亚胺培南抗菌活性甚强,抗菌谱极广,较硫霉素稳定。临床上亚胺培南与等量西司他丁(为肾去氢肽酶-1抑制剂,后者可使亚胺培南在近端肾小管细胞中代谢失活)合用,主要用于治疗重度感染病因未明者和多数菌感染、腹腔与盆腔感染等,偶可引起癫痫发作。
③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有氨曲南等。对革兰阴性菌(包括肠杆菌科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抗菌作用强,对后者的活性与头孢哌酮和哌拉西林相仿而逊于头孢他啶,对不动杆菌属、产碱杆菌属和各种厌氧菌耐药。
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属于本类抗生素者有:
①由链霉菌属的培养滤液中获得的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核糖霉素、大观霉素等;
②由小单孢菌属的滤液中获得者,如庆大霉素、西索米星、小诺米星等;
③半合成氨基糖苷类,如阿米卡星(为卡那霉素的半合成衍生物)、奈替米星(为西索米星的半合成衍生物)、异帕米星、地贝卡星等。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有特点为:
①    水溶性好,性质稳定,在碱性环境中作用较强;
②    抗菌谱广,对葡萄球菌、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均有良好抗菌活性,某些品种对结核杆菌及其他分支杆菌属有作用;
③    对细菌的作用机制主要为抑制蛋白质的合成,为杀菌剂;
④    与人血清蛋白结合率低,大多<10%;
⑤    胃肠道吸收差,肌注后大部分经肾以原形排出,肾功能减退时血药半衰期显著延长,应调整给药方案;有不同程度的肾毒性和耳毒性,并可有神经肌肉接头的阻滞作用;
⑥    细菌对不同品种间有部分或完全交*耐药。
各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选择:
①链霉素主要用于结核病初治病例,常与异烟肼、利福平等联合应用;此外亦与其他药物联合,如与青霉素合用治疗草绿色链球菌心内膜炎;与四环素或氯霉素合用治疗布氏杆菌病、鼠疫等。
②新霉素由于毒性大,仅口服用作肠道消毒剂,或供局部用。
③卡那霉素因近年来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菌对其耐药率高(>50%),故已趋淘汰。
④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抗菌谱和抗菌作用基本相似,妥布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活性较强。庆大霉素对沙雷菌属及其他肠杆菌科细菌活性较妥布霉素稍强,奈替米星对金葡菌及其他革兰阳性球菌活性较强,但对铜绿假单胞菌活性较差。阿米卡星对细菌产生的钝化酶稳定,对庆大霉素耐药菌株多数仍具抗菌活性。
⑤大观霉素临床应用的唯一适应证为无并发症的淋病。
3.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为快效抑菌剂,影响细菌蛋白合成。
本类抗生素的特点为:抗菌谱窄,主要作用于需氧革兰阳性菌,以及军团菌、胎儿弯曲菌、衣原体、支原体和某些厌氧菌、奴卡菌、分支杆菌;细菌对不同菌种间有一定交*耐药性;大多不耐酸,在碱性环境中抗菌作用较强;血药浓度一般较低,而痰、皮下组织和胆汁中药物浓度却明显超过血药浓度,主要经胆汁排泄,进行肝肠循环;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毒性低微,静脉给药易引起血栓性静脉炎。品种有红霉素、麦迪霉素、乙酰螺旋霉素、柱晶白霉素、交沙霉素等。新近开发的新大环内酯类,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其抗菌谱和抗菌作用与红霉素相近,但具有良好的药动学特性,例如半衰期延长,趋组织性增强,可减低用量,减少给药次数或减少不良反应等。本类抗生素的主要适应证为革兰阳性菌感染、支原体肺炎、军团病、衣原体感染、L-型细菌感染、弯曲菌肠炎、白喉带菌者等。
4.四环素类抗生素 为快效抑菌剂,主要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亦可引起细菌胞质膜通透性的改变,使胞内核苷酸等重要成分外漏,从而抑制DNA复制。本类抗生素的抗菌谱广,除常见致病菌外,对立克次体、支原体属、衣原体属、非典型分支杆菌属和阿米巴原虫均有抑制作用,但近年来细菌对四环素的耐药现象严重,大多数常见致病菌所致感染的疗效较以往为差,半合成四环素类抗菌活性高于四环素,耐药菌株较少,且用药次数少,不良反应轻,已取代四环素和土霉素。品种有土霉素、四环素,以及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半合成四环素类。为治疗布氏杆菌病、霍乱、回归热,衣原体感染和立克次体病的首选药,其次用于支原体肺炎,以及敏感细菌所致的呼吸道、胆道、尿路感染等。
5.氯霉素类抗生素 为快速抑菌剂,主要抑制细菌蛋白的合成,性质极为稳定,脂溶性强,抗菌谱广。作用于各种需氧和厌氧菌,包括革兰阳性和阴性菌,如各种链球菌、肺炎球菌、奈瑟菌属、流感杆菌、沙门菌属、各种厌氧菌,对金葡菌和某些肠杆菌科细菌有一定抗菌活性,但对铜绿假单胞菌、沙雷菌、不动杆菌属等耐药。对螺旋体、军团菌、胎儿弯曲菌、衣原体、肺炎支原体和立克次体具良好作用,胃肠道吸收好,易透过血脑屏障,易渗入细胞内。85%以上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失活。主要由肾小管分泌排出,其中活性型约10%~15%,主要品种为氯霉素和甲砜霉素(人工合成)。两者抗菌作用基本相似,主要适应证为伤寒、副伤寒、立克次体病、厌氧菌感染以及敏感菌所致的脑膜炎、细菌性眼科感染。
6.林可霉素与克林霉素 为快速抑菌剂,抑制细菌蛋白的合成,性质稳定,易溶于水。抗菌作用与红霉素相似,但抗菌谱窄。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以及各种厌氧菌具良好活性,对肠球菌及需氧阴性菌均耐药。在肝内代谢,经胆汁和粪便排泄,骨与骨髓中浓度高,易透过胎盘,易引起难辨梭菌假膜性肠炎,主要用于革兰阳性球菌感染、骨髓炎及厌氧菌感染。
7.利福霉素类 通过抑制细菌RNA合成,最后导致DNA和蛋白质的合成停止。品种有利福平、利福定、利福喷丁等。蛋白结合率高,血药半衰期前二者为5h,后者长达18~31h,主要用于治疗结核病和金葡菌(包括MRSA)感染,也可用于其他革兰阳性菌和厌氧菌感染,由于致病菌对之易产生耐药性,需与其他药合用。
8.多肽类抗生素 抗菌谱不广,但抗菌作用强,属杀菌剂,毒性多较明显,肾损害尤为突出,适应证较严格。
(1)多粘菌素:多粘菌素B和E抗菌谱相似,抗菌活性以前者为强。对绝大多数肠杆菌科细菌(除变形杆菌和沙雷菌属外)及铜绿假单胞菌高度敏感,因其毒性大,已基本被氨基糖苷类、半合成青霉素和第三代头孢菌素等取代。
(2)万古霉素与去甲万古霉素:仅用于严重革兰阳性菌感染,特别是MRSA、MRSE及肠球菌感染。本品口服对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所致的假膜性肠炎具良好疗效。
(3)替考拉宁:对革兰阳性需氧和厌氧菌具强大作用,不良反应较万古霉素低,因此可作为万古霉素替代用药。
9.抗真菌药 最有效的控制深部真菌感染药为两性霉素B,属多烯类抗生素,因其毒性大,应用受到限制。氟胞嘧啶毒性小,但其抗真菌谱窄,且真菌易对之产生耐药性,故需与两性霉素B合用,合用时两性霉素B的用量可减少,也减少了不良反应。吡咯类抗真菌药抗真菌谱广,真菌对其产生耐药性较缓慢,毒性也小;品种有酮康唑、咪康唑和益康唑等。酮康唑仅供口服,易吸收,体内分布广,但血脑屏障通透性差。咪康唑或克霉唑口服后吸收甚少,仅用于消化道真菌感染,其霜剂可局部用于皮肤粘膜真菌感染。益康唑口服吸收亦较少,主要供局部应用。新三唑类药物氟康唑弥补了上述品种的缺点,口服后迅速吸收而完全,血脑屏障穿透性高,脑脊液浓度可达血浓度的50%~60%,脑膜有炎症时更高。其他还有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等。制霉菌素亦属多烯类抗生素,口服后不吸收,用于白念珠菌的肠道感染,亦可制成混悬剂、软膏、阴道栓剂等局部应用。灰黄霉素为浅表真菌药,适用于头癣、体癣、股癣、甲癣等。
10.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对细胞内外的结核菌均有杀菌作用,结核杆菌对之易产生耐药性。口服后吸收迅速而完全,药物在体内分布广,可透过血脑屏障,脑膜炎症时脑脊液浓度几乎与血浓度相等,亦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在肝内乙酰化代谢产生有毒性的乙酰肼,对肝和周围神经有损害。此外尚有利福平、链霉素,对氨水杨酸(PAS)、乙胺丁醇等。PAS为抑菌剂,仅对细胞外结核菌有抑制作用,其抗菌活性不如链霉素和异烟肼,单用易导致耐药株的产生,与异烟肼、链霉素有协同作用。口服吸收好,体内分布广,但脑脊液中药物浓度低,乙胺丁醇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脑膜有炎症时,有少量药物进入脑脊液中;每日剂量>25mg/kg时较易发生球后神经炎,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接近,应严格按体重计算给药量,12岁以下小儿不宜应用。其他二线抗结核药物尚有吡嗪酰胺、乙硫异菸胺和丙硫异菸胺等。但开展短展治疗后,吡嗪酰胺已成为三联或四联方案组成之一。
11.其他抗生素 磷霉素抗菌谱广,对金葡菌等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均有抗菌活性。可通过炎症脑膜,脑脊液浓度可达血浓度的50%,毒性低微,适用于敏感细菌所致的各种感染的联合用药。链阳霉素类,如奎奴普丁-达福普丁联合具有杀菌作用,主要用于耐药革兰阳性菌(如MRSA、VRE)的感染。还有晚霉素类,其对革兰阳性菌抗菌活性优于万古霉素及奎奴普丁-达福普丁。
12.磺胺药与TMP 磺胺药阻止细菌的叶酸代谢,为抑菌剂,与TMP联合则使细菌的叶酸代谢遭到双重阻断,对某些细菌具杀菌作用。具广谱抗菌作用,对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志贺菌属等有良好抗菌作用。对卡氏肺孢菌病有特效。口服吸收完全,血浓度高,组织分布广,SMZ脑膜通透性好,主要在肝内代谢灭活。品种主要有SMZ与TMP的复合剂。磺胺多辛与乙胺嘧啶联合用于耐药虫株所致疟疾的防治。
13.喹诺酮类 作用于细菌细胞的DNA旋转酶,干扰DNA合成而致细菌死亡,为杀菌剂,抗菌谱广。新品种对革兰阳性和阴性菌均具抗菌作用,对革兰阴性菌尤有强大杀菌作用,某些品种对结核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及厌氧菌亦有作用;与其他抗微生物药无交*耐药性;蛋白结合率低(14%~30%);口服吸收良好,部分品种可静脉给药;体内分布广,细胞内浓度亦较高,对细胞内细菌如军团菌、沙门菌、分支杆菌等作用良好;多数经肾排出,尿中浓度高;半衰期较长(大多在3~7h或更长);副作用大多轻微。
目前应用于临床含氟的喹诺酮类品种有:
①    诺氟沙星:口服吸收约35%~45%,空腹服药血浓度可高2~3倍,主要用于尿路感染和肠道感染。
②    氧氟沙星:抗菌活性强,对肺炎支原体、奈瑟菌属、厌氧菌及结核杆菌等有一定作用,口服吸收快而完全,血浓度高而持久,体内分布广,尤以痰中浓度较高,70%~90%经肾排出。
③    环丙沙星:抗菌谱广,抗菌活性为目前临床应用的喹诺酮类中最强者,对军团菌、弯曲菌亦有抗菌作用,对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RSA、产酶淋球菌、产酶流感杆菌等均有良好活性。口服后血浓度较低,静脉给药可弥补此缺点,脑膜炎时脑脊液内药物浓度可达血浓度的40%。
④    培氟沙星:抗菌谱与诺氟沙星相似,对军团菌和MRSA有效,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逊于环丙沙星,口服吸收良好,半衰期可达10小时以上,血药浓度高而持久,脑脊液中可达有效浓度。孕妇和小儿骨骼发育不良者不宜应用。大剂量静注可引起抽搐。其他尚有加替沙星,吉米沙星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Rank: 7Rank: 7Rank: 7

添砖加瓦奖优秀会员奖社区居民

来自
河南周口
发表于 2015-1-22 21:21:23 来自触屏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南
没看懂

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终级

Rank: 10Rank: 10Rank: 10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社区明星

来自
山东省潍坊市
发表于 2015-1-22 21: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潍坊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Rank: 7Rank: 7Rank: 7

添砖加瓦奖优秀会员奖社区居民

来自
河南周口
发表于 2015-1-22 21:22:25 来自触屏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南
是学术论文吗?专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终级

Rank: 10Rank: 10Rank: 10

精品大师奖最具活力勋章社区居民忠实会员社区明星热心助人勋章勤劳奉献奖优秀会员奖

来自
新疆
发表于 2015-1-22 22:4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博士生

Rank: 8Rank: 8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常驻居民奖添砖加瓦奖热心助人勋章

来自
山东省 潍坊市 诸城市 密州街道
发表于 2015-1-22 22:5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潍坊
哎,没文化就是不行。只能看个一知半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本科生

Rank: 6Rank: 6

优秀会员奖添砖加瓦奖社区居民

来自
河北石家庄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 19:3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铁岭
可能要花些时间排除干扰,集中精神,慢慢的读,,,真的不是很难理解,读完你会明白很多,减少你被忽悠的风险,减少你滥用的风险。
我们已知的抗生素就那么多,新抗生素没有新耐药菌出现在新闻中的频率快。其实,很多时候,那些药治的不是鸡病而是心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Rank: 7Rank: 7Rank: 7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来自
河北省邯郸市
发表于 2015-1-24 08: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衡水
很好的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Rank: 7Rank: 7Rank: 7

社区居民

来自
山东聊城
发表于 2015-1-24 15:14:28 来自触屏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菏泽
不懂。改成通俗易懂的就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专科生

Rank: 5Rank: 5

社区居民

来自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发表于 2017-7-22 11:4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黑龙江哈尔滨
怎么打不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鸡网学院专科生

Rank: 5Rank: 5

社区居民

来自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发表于 2017-7-22 11:5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黑龙江哈尔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鸡病专业网 ( 豫ICP备11024133号-2 )

GMT+8, 2024-11-22 13:31 , Processed in 0.160190 second(s), 2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