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特异性的琼脂扩散试验(agar-gel precipitation,AGP)常用来检测抗原。AGP的抗原阳性率与病毒的致病性、病毒的感染剂量、鸡的日龄及感染时抗体的存在状态有关。Witter R L证实用感染IBV 16 h~20 h的鸡胚绒毛尿囊膜制备的AGP抗原效果最佳。Gough R E、Lohr J E 的报道也先后证实,AGP具有足够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封文海等,王红宁等认为AGP作为IB的快速定性和定量检测,其中抗原的处理和浓度的控制是实验成功的关键。AGP试验具有操作简单、快速且便宜的特点,但也有敏感性差、时间长、结果稳定性差,不能区分疫苗株和自然感染毒株等缺点,限制了在实际中的应用。
免疫荧光技术(IFA)可用于IBV和抗体检测及抗原组织定位的研究。Braunehe Gentry最早将IFA应用于检测病鸡气管涂片中的IBV。Johnson R B证实感染IBV的鸡气管冷冻切片作为抗原的效果比肾细胞效果好。1995年Wit应用IFA鉴定IBV型特异性和群特异性抗原,准确率达70%。Wang C等[5]进行了免疫荧光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IBV鉴定和分型上的应用比较,结果IFA的敏感性相对较低,尤其是2种或更多毒株同时感染时IFA的检出率较低。封文海等认为IFA具有足够的的敏感性;朱建国等还在IFA中引入了单抗提高其特异性;刘兴友等证实胰酶分散法与冰冻切片制备抗原建立的IFA效果一致。现在一般认为IFA是实验室检测IBV的一种快速、灵敏、成本低的方法,但操作上较复杂,不宜做临床快速诊断。
2.4 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
IBV本身没有血凝性,但经一定处理后会产生血凝(haemaglutination,HA)性。Bingham R W首次发现IBV经过磷脂酶C处理后能凝集鸡红细胞,而且这种凝集作用可被特异性的抗血清所抑制。在此基础上,Alexander D J等建立了肾型IB的血凝抑制(haemaglutination inhibition,HI)试验方法,并将其标准化,从而为IB的诊断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特异性强的血清学方法。康佐文等[6]用系统交叉血凝抑制试验将4株IBV地方分离株分为了2个血清型;吴延功等证实IBV用兔A型产气荚膜梭菌培养液处理后同样能凝集鸡的红细胞,并且血凝性还受Na+和Mg2+离子浓度、IBV毒株类型、凝集细胞类型等影响,这可能会给HA方法的标准化带来不利因素。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ase PCR,RT-PCR)方法具有敏感、特异、快速等特点,既可利用通用引物检测不同来源、不同血清型的IBV,对于某些差异较大的毒株也可通过设计型特异性引物进行区分。Jackwood W M用此法与生物素标记的探针进行斑点杂交结合,结果待检8株病毒均被检出。Keeler J通过设计S1基因通用性引物和6个型特异性引物,成功扩增了来自于北美、欧洲及澳大利亚的共31个分离株的S1基因并进行了区分。王林川等率先在我国采用RT-PCR技术检测广东分离的IBV。随后赵建梅等[13]建立了同时检测IBV多种病原的一步多重RT-PCR方法,极大的提高了此方法的检测范围。祝玉卿等[14]将免疫荧光和RT-PCR结合,在24 h便从人工感染IBV-M41的SPF鸡气管中检到IBV的存在,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性,但操作需要具有一定的分子生物学背景,存在实验室污染的假阳性情况,因此一般不作实际临床推广应用。
3.2 RT-PCR结合探针技术
应用标记技术制备放射性标记或生物素标记的核酸探针结合聚合酶链反应(PCR)用于IBV的检测,具有敏感、特异、快速等优点。Kwon H M应用PCR和生物素标记的DNA探针检测了接种IBV的SPF鸡气管中的IBV基因组,证实此法比电镜观察病毒法要灵敏,但从病料的处理及检测的过程来看,该方法比较费时。Falcone E D、刘滨东、刘思国先后建立了用于检测IBV 保守的N基因的PCR结合探针技术,整个过程一般不超过12 h,可用于气管、肺脏、盲肠扁桃体及肾脏等组织中检测病原,并且在肾脏和盲肠扁桃体中可持续到第21天,具有灵敏、快速特异的优点。王泽霖等[15]用地高辛标记IBV标准强毒株M41和T株的S1基因探针与IBV病毒RNA进行斑点杂交,结果显示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地高辛标记探针避免了放射性物质的辐射危害,是一种安全、简便,抗内源物质干扰的标记方法。
3.3 RT-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
由于IBV基因组的点或部分基因突变、缺失、插入和不同毒株之间的同源重组等所造成的高度变异,致使对IBV的准确诊断和分型比较困难,因此,目前广泛应用于IBV诊断及分型的是RT-PCR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分析技术。它的原理是通过RT-PCR方法扩增到DNA片段后用限制酶消化,根据酶切图谱对IBV进行分型鉴定。Kwon H M用RT-PCR扩增IBV S1基因,利用一级分类酶HaeⅢ、二级酶XcmⅠ、三级酶BstYⅠ酶消化PCR产物后电泳,对25株IBV进行了分类,结果与中和试验基本一致。Lin Z应用此法对IBV的S2基因分型方法与IBV的VN方法比较,两方法很相符。步志高等应用RT-PCR /RFLP结合VNT对分离自国内不同地区的8个分离株进行了分析,将国内分离的8个毒株划分为3个基因型,其基因分型结果与VNT结果相符。磨美兰等[16]用两种引物结合的方法,对8个IBV分离株进行扩增,并进行RFLP分析,结果可以将其细分为7个基因型,更好地区分了不同的IB毒株。这表明PCR-RFLP分型方法不仅适用于IBV的快速检测,而且可以用于IBV的血清分型。但该法也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如同一血清型的分离物酶切基因选择不同,图谱与血清型的相似层度就不同;有的毒株用多种内切酶也难以区别,如JMK、Gray株;难以区分多个血清型的混合型;新的血清型或亚型需要新的特异性引物扩增等,所以此方法还需血清学中和试验进一步辅助完善。
将PCR技术与荧光探针技术相结合,根据探针荧光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做扩增曲线来判定是否有相关病原存在,具有极高的特异性和灵敏性,几乎可达到鸡胚试验,并且耗时仅需3 h~4 h,具有极大的发展前途。Jackwood W M等[18]根据应用实时荧光PCR中的FRET技术设计多种特异性探针,根据各种探针的裂解曲线不同而进行待检病原的区分,建立了同时检测9种IBV毒株的实时荧光PCR方法,结果发现标准毒株均能被很好的区分,但在临床上因判定的范围太小,无法进行众多变异株的分类检测,仅能作为实验室疫苗毒株的区分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