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专家系统>>>近年鸡病流行趋势>>>家禽业疾病防治 (1997年-2010年)的战略对策

家禽业疾病防治 (1997年-2010年)的战略对策

 八十年代以来,养禽生产取得了十多年的连续增产,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禽病防治工作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对减少家禽业疾病的发生和死亡起了很大的作用,有力地保证了养禽生产的正常运作和发展。然而,伴随着良种、饲料、禽药和疫苗的引进和养禽业规模生产的出现,国内外频繁流通,范围扩大,带来了新病威胁及疫病的蔓延;饲养生态环境的恶劣及禽舍建筑、设备和管理等的不善,都是未来十多年禽病防制工作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在制订未来(1997年-2010年)的禽病防制战略对策时,就要对以上情况加以考虑,并认真了解和分析我省禽病的发生现状、特点及制约禽病防治工作的诸多问题。
    1.禽病发生的历史和现状
    1.1解放前禽病发生情况
      我国养禽历史悠久,且养禽量多,建国前养禽业的徘徊不前与政府对畜禽业不够重视及禽病防治落后有关。
    1.2建国后30年禽病发生情况
    建国后30年中畜禽业和兽医工作有一定的发展,但兽医防疫工作重点在猪、牛,在疫情调查、工作总结及统计资料中也以猪、牛为主。据有关资料记述,除鸡新城疫外,鸡的禽出败、鸭的鸭瘟、鹅的小鹅瘟,都是这期间发生最为严重的家禽疫病。30年间经实验室检验发现及确诊的家禽疫病有下列8种以上:鸡马立克氏病(1972)、鸡白血病(1975)、鸡骨型白血病(1977)、鸡传染性喉气管炎(1979)、鸡葡萄球菌病(1979)、鸡传染性法氏囊病(1979)、鸭瘟(1957)和小鹅瘟(1972)等。
    1.3改革开放后禽病发生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养禽业的高速发展,禽病的发生也相对增加,且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现将这期间禽病发生的状况及特点简介如下:
    1.3.1死亡率高,损失严重,1987年鸡因病死亡率为9.91%,按当年的饲养量计算,因病死亡鸡只3875.31万只,按当年每只鸡平均价格5元计算,损失达1.94亿元。加上鸭、鹅、鸽等其它家禽、珍禽因病死亡的损失就更为严重。据1987年-1990年重点县市的畜禽疫情普查和有关资料报道,在疫病危害方面……鸡以新城疫、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法氏囊病;鸭以鸭瘟、鸭病毒性肝炎;鹅以小鹅瘟、禽霍乱危害严重。鸡球虫病四季均有发生,死亡率高者可达65%以上。
    1.3.2禽病病种繁多,传染性疫病危害最大这方面资料已有多家杂志作了报道,    另据对1993年-1994年间从不同地区的377群计65.95万羽鸡病的调查,可分为传染病、寄虫病、中毒、营养缺乏症、代谢病、肿瘤和其它疾病共37种,其中传染性疾病17种(内含病毒性传染病6种,细菌性传染病11种),共318群,占84.4%;寄生虫病4种,计43群,占11.4%;药物中毒、饲料霉变、营养缺乏症及代谢病9种,计19群占5.0%;肿瘤、雏鸡卵黄囊吸收不良及其它疾病7种,计11群,占2.9%;可见病鸡群中发生最多的是传染病。   1.3.3水禽的主要疾病据有关资料介绍,广东地区引起鹅鸭死亡和经济损失较   
    为严重的疾病有禽霍乱(种鸭群死亡率高者可达34.3%)、鸭瘟(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80%-90%以上)、鸭病毒性肝炎(死亡率一般为10%-60%)、鸭疫里氏杆菌病(幼鸭死亡率为2%-30%)、鸭慢性肝脏疾病(种鸭群检出率达69%以上)、小鹅瘟(10天龄以内雏鹅死亡率高达95%)、母鹅蛋子瘟(在产蛋高峰期发病率可达25%以上,死亡率约15%)和水禽寄生虫病(感染率可达80%以上,感染强度11条-53条)。
    1.3.4八十年代以来已诊断出的家禽病这期间诊断出的家禽病计31种以上,其中有:卡氏白细胞虫病(1980)、鸡大肠杆菌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1981)、禽脑脊髓炎(1982)、鸡类星形念珠菌病(1983)、禽亚利桑那菌病(1985)、鸡包涵体肝炎(1985)、鸡组织滴虫病(1987)、鸡病毒性关节炎(1987)、雏鸭大肠杆菌病(1982)、鸭疫里氏杆菌病(1982)、雏鸭病毒性肝炎(1984)、鹅大肠杆菌病(1981)、鹅念珠菌病(1986)、鹅粪产碱杆菌病(1986)、鸽副伤寒(1984)、鸽Ⅰ型副粘病毒病(1986)、鸽绿脓杆菌病(1986)、鸽大肠杆菌病(1986)、鹌鹑大肠杆菌病(1984)、鹧鸪大肠杆菌病(1986)、孔雀大肠杆菌病(1996)、禽流感(1994)、孔雀新城疫、鸵鸟大肠杆菌病、珍珠鸡传染性肠炎、鹧鸪溃疡性肠炎、鹧鸪毛滴虫病(1997),以及鸡减蛋综合症、沙氏住白细胞虫病和番鸭三周病等。
    2.禽病防治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2.1家禽饲养的生态环境易受病原微生物的污染
    广东气候高温高湿,病原微生物容易滋生繁殖;毗邻港澳,对外交流多,较难控制外来疫病的传入。我省在家禽业生产的规模、生产水平和分布上也相当不均衡,既有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集约化禽场,也有农村千家万户的散养,尤其在农村散养家禽,由于免疫接种、疾病诊疗以及粪便、污物和病死禽只的无害化处理尚未规范化,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致使禽场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严重包围和威胁,这是我省禽场卫生环境不良,也是禽病防制的难题之一。
    2.2管理不完善
    一些市、县兽医防检机构设在畜牧公司里,使兽医防检及监督管理工作处于被动地位;屠宰检疫和肉品检验工作,由于农商两家不协调,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兽医药品的生产、管理和经营比较混乱,以及大量使用进口弱毒疫苗,使兽用疫苗质量难以保证,容易引发疫情流行和新疫病的发生,影响家禽防疫工作。     2.3缺乏经费,防疫力量薄弱
    畜牧事业费和防疫费大多是80年代初财政包干时的基数,随着物价的上涨和畜禽数量的增多,就显得十分缺乏不足。由于兽医防疫经费不足,致使我省的防疫工作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各级防检机构人力不足,尚有部分市、县未设立兽医防检站,或是虽给编制,但经费全靠自筹,造成防疫管理和兽医卫生监督乏人,在编人员也被派出搞经济收入。二是基层畜牧兽医站出现弃防从医、“以病养医”,或轻主业、重副业的现象,尤其是“老、穷”山区乡镇畜牧兽医站因为收入微薄,后继乏人,工作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三是诊断设备简陋、技术手段落后、人员素质低,不能满足家禽业发展的需要。
    2.4卫生防疫的总体科学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十多年来,虽然禽病的科研和防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并在生产中取得了显著效果,但从发展的观点以及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如对高效多价疫苗的研究和某些禽病特效药的研究和配制需进一步加强;全省至今尚无用SPF动物生产的禽用生物制品,部分疫苗的质量和品种数量比不上外国产品;对祖国的宝贵遗产中草药用于防治禽病及当作添加剂,尚较少列入课题。除少数几个较大型的种禽场外,相当多的规模化禽场的卫生防疫的总体科学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例如禽场负责人的管理水平、专业人员的专业水准、对国外新技术的跟踪和应用,卫生防疫标准的确定、卫生防疫设施的安排,卫生防疫计划和免疫程序的制订等,均有一定的差距。至于农村家禽散养户的卫生防疫水平,差距就更大了。
    3.禽病防治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3.1思路和指导思想
    1996年-2010年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时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上人口不断增长的压力及对外开放的形势,对禽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家禽业疫病得不到应有的控制,要提高养禽水平和效益是不可能的。面对当前养禽和疫病发生的实际情况,家禽业疾病防治的指导思想是:
各级农牧主管部门要按照同期经济总体战略目标的要求,在继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养禽生产的同时,认真抓好禽病的防治。必须提高宏观管理意识,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开创起一个政府加强领导,主管部门管理,有关部门协作,广大养禽户、兽医、饲养员参加的统一、协调和高效的家禽业疾病防治工作新局面。要大幅度增加对家禽防疫卫生的投入,搞好兽医工作基础建设;要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兽医法制管理;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家禽业的集约化经营和禽病防治;因地制宜地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提高家禽业的综合生产力和防病水平,有效地控制各种疫病的发生,保证养禽业的持续稳步发展,使养禽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巨大的提高。
    3.2禽病防制的战略目标
    按照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至2010年建立起健全的禽病监测和预测预防系统,    科学地指导全省的家禽疫病防治;提出预防省外、国外家禽重要传染病侵入的快速监测技术;研究家禽疫病发病机制和免疫机理等,提出一批家禽疫病综合防治技术,使主要家禽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流行得到控制;制订出消灭2种-3种家禽主要传染病的整体方案和有效的配套技术,使规模化的养禽场家禽死亡率比目前下降5%-10%;建立20种以上常见家禽疾病防治的电脑专家系统,编制集约化鸡场主要鸡病防治诊疗专家系统应用程序;全面推行GMP管理兽药厂,合成5种-8种高效中草药制剂;开展优质的禽用生物制品研究,并使之标准化、系列化,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打入国际市场。
    4.家禽业疾病防治的战略对策
    4.1进一步提高对兽医工作的认识,增加对家禽业疾病防治的投入
    家禽业疾病防治工作包括家禽免疫、检疫、疾病诊治、疫情处理、家禽及其产品卫生以及兽医药政管理和监督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对家禽疾病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安排生产经营活动,饲养畜禽种类将大量增加,畜禽及其产品流通将更加活跃,疫病传播概率将大大增加,例如去年以来,鸡病病情变得更复杂,新鹅病流行严重,鸽、孔雀等珍禽频频出现新病。家禽疾病防治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关注,更多的人开始关心禽肉和蛋品的安全问题。禽病工作搞不好,不仅制约养殖业生产发展,而且人们的健康也会受影响。各级农牧主管部门要首先提高认识,目前我省禽病发生的种类仍在增多,危害严重,并对养禽业构成威胁。要针对养禽和禽病发生的实际及市场经济的要求,在抓禽病防治工作中,要增加经济投入。资金问题,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兽医工作的领导,将其摆上议事日程,增加经费和给予各种必要的支持;二是坚决贯彻执行国家重新审核通过的《畜禽及畜禽产品防疫检疫收费管理办法》,下决心采取各种措施,把依法应收的费用收上来,各项收费要重点用在兽医基础建设上;三是通过综合办站,增加集体经济,筹集部分资金;四是大胆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合资或外资投入等形式办厂或场。
    4.2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健全禽病防疫体系
    目前初步建立畜禽防疫体系,至1992年有防检站、交通站、,市防疫站,县防疫站,乡镇兽医站,口岸动植物检疫局发展到60个,兽医检疫员660名。他们是全面开展兽医工作和完成兽医工作各项任务的主体。在今后的机构改革中,各级兽医防检机构只能加强,不能减弱,要坚持按比例定编,按编制配人,保持队伍相对稳定。要尽快把兽医卫生监督管理机构建设好并开展工作,要加强兽医防疫、检疫、监督执法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并进一步加强禽病的诊断化验、疫情监测体系的建设。在省、市、地区一级的兽医机构或诊断中心(室),应有专门的设备和人员从事禽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县一级兽医站实验室工作仍较薄弱,应加强建设并开展禽病的诊断和防治业务,这样既能指导和帮助镇兽医站工作,又能直接联系养禽的生产单位。注意认真抓好综合办站,不断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服务功能。综合办站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开展工作和发展集体经济,使各级防检机构和乡镇兽医站真正做到在经济上有实力,在服务上有效益,在技术推广上有活力。
    4.3深入宣传贯彻兽医法规,强化兽医法制管理
    各地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等兽医法规,尤其是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于1997年7月3日通过,自199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动物防疫法》总则对畜禽防疫有总的要求,明确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动物防疫工作的指导,其它各章具体地提出动物疫病的预防、动物疫病的控制和扑灭,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检疫,动物防疫监督和法律责任等。它为加强对动物防疫工作的管理,为各级农牧部门及其所属机构依法行政提供依据。我们畜牧兽医管理人员要在学习和贯彻过程中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兽医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
    对于大中型现代化养禽企业,更要加强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自觉遵守我国兽医卫生法规,实事求是地向政府兽医检疫部门报告禽群健康情况,积极配合兽医检疫部门做好疫情普查工作,根据实际情况把防疫工作贯穿于各个生产环节中。对本企业的禽场内偶然发生的传染病应按规定处理,不得在疫情期间继续向社会倾销种苗、肉禽及蛋品等。
    4.4提高禽病防疫观念,全面贯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
    畜禽疫病的预防,一般是指免疫和兽医卫生两个方面。对于家禽的综合防疫措施应包括:场址的选择,禽舍的设计、建筑及合理布局,科学的饲养管理,供给全价饲料,培育健康和抗病的种禽群,保持清洁的饲养环境,防制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和传播,有计划的免疫接种和实施科学的免疫程序等。其具体措施包括:疫情报告、检疫、监测、诊断、隔离、消毒、免疫接种、药物防治、淘汰和处理死禽等方面。
    贯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应根据不同的生产模式和对生产、加工流通等不同环境,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因地制宜地实施。对农村分散饲养的家禽防疫,应实行免疫为主,治疗为辅的办法。而对规模经营的家禽饲养企业,则要求建立一套卫生与防疫并重的疫病防疫系统,即建立疫情报告和登记制度,加强诊断实验室的建设,开展配套的检验和监测工作,制定各场的免疫接种计划和免疫程序,对家禽及其产品的加工、流通过程,则要求做好各个环节的卫生检疫工作,以及病死禽的无害处理,以切断疫源的传播。具体应侧重保证疫苗免疫接种的质量,以及科学地使用预防药物。
    贯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要注意采取行政、技术、经济“三结合”措施,例如封锁疫区、扑杀病禽要政府出面,要有法规或政令作依据;免疫、检疫、消毒和诊治禽病等工作需要精干的技术队伍;防疫经费、兽医卫生监督以及处理病死禽的开支等经济问题也要注意解决。在具体工作中,在做到坚持法规的原则性、防疫灭病的科学性的同时,协调运用各种综合防制措施,充分发挥其效能。
    4.5加大禽病的科学研究和科技推广力度
    随着畜牧业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对先进的科学技术要求越来越迫切,禽病诊断和防治技术也要在实践中不断充实、更新和发展。各级畜牧兽医机构要加大适用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要及时推广防治畜禽疫病的先进技术,只有不断地跟踪世界和国内先进技术信息,不断地采用新技术,才能使我们的卫生防疫水平伴随生产发展而不断提高。必须加强对新病和烈性传染病的认识,逐步使血清学、病原学和分子水平的诊断技术与临诊经验相结合,提高禽病诊断的准确性和快速性。
    兽医生物技术发展可抓如下几个方面:通过单克隆抗体和核酸探针等新型诊断技术,解决畜禽传染病和寄生虫的快速诊断和禽产品的快速检测问题;研制鸡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等主要疫病的基因工程疫苗及其它新型疫苗;进行重要家禽疫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建立传染病的预测预报技术;建立和探索新的禽病免疫防治技术,如核酸免疫和禽胚胎免疫等技术;研制高效畜禽疾病防治药物,如生物活性药物、畜禽用抗生素和中药或中草药制剂等。
    4.6提高管理人员、禽病工作者和饲养员的总体素质
    一是继续补充大专毕业生充实防疫力量,并有计划地加强现有人员的培训,稳定队伍,采取多种形式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在规模化的大中型养禽场,至少有2名-3名达到兽医师水平的人员主持防疫诊断工作。已达到兽医师水平的在岗人员也应创造条件,让他们更新知识和技能,提高、补缺,掌握新的理论和新的技术。
    二是从普及兽医防疫知识入手提高全民防疫意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更新观念,随着养禽业的密集生产,更要从科普扫盲着手,提高全民防疫意识。其次要加强畜牧系统的各类防疫培训中心建设和农业职业学校的建设。通过科技媒介、科技产品把防疫知识灌输到农村千家万户,使防疫措施逐渐成为生产者在养禽生产中的必要因素。
    4.7健全兽药管理,发展和提高兽药生产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兽药生产发展很快,1978年以前,广东仅有几家兽药厂,兽药品种仅有10多种,年产值仅数百万元,至1994年已发展至兽药厂130间,添加剂厂45间,生产各种兽药、添加剂417种,年产值达8亿元。各地药政主管部门要本着有利于改革开放、为企业创造条件的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兽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以及各项配套管理办法,使兽药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要鼓励办起点高的现代化兽药企业,在兽药生产企业中逐步推行GMP管理;依靠科学进步,不断研究、开发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同时要针对我省原料缺乏的情况,鼓励办原料厂。在加强兽药管理工作的同时,要加强对市场兽药的抽检工作,并要对那些生产假劣兽药的企业进行连续追查和严格查处;在市场监督方面,对无证经营者要坚决取缔,并按章处罚。
    加强进口兽药的管理,严格生物制品的生产。广东是进口兽药较多的省区之一,对进口兽药要按农业部颁发的《进口兽药管理办法》,制订申请进口兽药程序。尽量减少或不进口家禽烈性病或新传染性病毒病的弱毒疫苗,以免引入国外新的家禽传染病。省农牧部门要与海关和口岸动植物检疫部门密切配合,坚决打击走私疫苗、扰乱国内疫苗市场和散播新家禽疫病的行为。要鼓励和支持教学和科研单位研究新的生物制品,提倡研制单位和生产企业横向联合,通过有偿转让、服务或技术入股等形式,尽快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生物制品的经营由省农牧部门统一核发兽用生物制品经营许可证。
    4.8搞好禽病的扑灭和净化工作
    必须根据广东地少人畜禽密集的实际,逐步改善养禽生产的饲养环境,制定和实施禽病扑灭和净化的工作。目前,我省各种禽场密集散布在农村中,一些规模化的禽场也处于农村散养家禽的包围之中,空气、水源、尘埃等都有病源污染的可能,故有关兽医卫生部门应尽可能地帮助中大型禽场规划建场,指导农村专业养禽户合理地使用家禽饲养场地,尽量减少土地、水源和空气污染,逐步改善禽群饲养环境,减少以至完全避免传染病的发生。
    要根据我省禽病发生现状和需要,提出需要净化的疫病种类和目标,并制订其实施方案。这项工作政策性强,是一项长期、细致而复杂的工作,必须由省农牧主管部门牵头,组成全省家禽疫病防制净化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协调、指导扑灭和净化工作。其成效关键在于强有力的领导和持之以恒的执行检疫、淘汰为主的综合措施。
在此工作中首先要尽快加速种鸡场禽病的净化工作,尤其是本地黄羽杂交品种的种鸡群,还普遍存在鸡白痢和鸡霉形体等多种传染病病原,加速其净化工作,对净化我省禽病工作意义就更大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