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国禽病发生和流的基本趋势 |
自开放改革以来,我国养禽业取得了连续18年的高速发展。据Poultry
international 公布的资料,1995年全球屠宰鸡数 311亿只,其中我国为55亿只,仅次于美国(77.5亿只);而全球蛋产量共
4127.3万吨,其中我国为1234万吨,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居第二位的美国(439.85万吨),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养禽大国。养禽生产的发展,
带动和促进了我国禽病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使之各个方面都较之改革开放前发生了量和质的巨大变化。然而,在生产实践中禽病的问题仍十分突出,据估计,每年因各类禽病带来的死亡高达15%-20%以上,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元人民币。 1. 禽病发生和流行的基本趋势 随着养禽业的迅速发展,家禽饲养已逐步走向规模化和集约化。由于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方式的固有特点,较之以往传统农户庭院式养禽,其禽病的发生和流行也随之出现了新的变化和特点, 其基本趋势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病种不断增多,但仍以传染性疾病的危害最大 在最近十多年来,几乎每年都有多种新的禽病出现, 加上原来已知的禽病,现各类禽病的种类已超过100多种。这既有饲养方式改变、饲养品种多样、国外疾病传入等方面的原因,也有禽病科学的进步、诊断水平的提高等因素,许多传染性疾病,如MD、IBD、IB、MG等都原只见于国外 ,后随引种或其它方式(如疫苗、人员等)而被带入国内。这些疾病大都首先在外来品种的禽中发生,以后即波及其它不同品种的家禽。从对禽群的危害及造成的经济损失来说,在各类禽病中仍以传染性疾病的危害最大。据不完全的资料统计和现场调查,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约占全部禽病发生的75%-80%以上,因而一直仍是禽病研究和防制的重点。 1.2 单纯性、典型性病例少见,并发性、非典型性病例多发 随着科学养禽及禽病防治知识的逐渐普及,养禽场(户),特别是大、中禽场的管理者、 技术人员和饲养员对禽病防治知识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注意各种疫苗的接种和药物预防,这对控制一些传染病,如ND、IBD、IB、MD,以及MG、沙门氏杆菌感染和大肠杆菌病等的发生和流行起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疫苗质量问题、接种和方法不当、新毒株或变异株的出现、耐药菌株增多、免疫抑制等原因,免疫失败和药物预防效差或无效的情况时有出现。正因为此,疾病的发生多以非典型的形式出现,并多并发或继发一种或二种以上的其它疾病, 最常见的如非典型ND+IBD、ND+MG+大肠杆菌病。鸭疫巴氏杆菌病+大肠杆菌和(或)禽霍乱、鸡呼吸道病综合症等。 1.3 细菌性传染的危害越来越严重 目前商品性细菌性疫苗普遍存在免疫期较短、保护力不甚理想的问题 ,因而药物仍是防制这类疾病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滥用药物、盲目用药的现象普遍存在,以致如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沙门氏杆菌和鸭疫巴氏杆菌、霉形体等病原菌的耐药菌株不断出现,耐药谱不断扩大。据资料介绍和作者等的检测,尽管各自报道的结果不尽相同,但都与当地的用药史密切相关,通常都对数种, 甚至十多种常用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耐性,其结果是一旦疾病发生,则往往难以根治,或反复发生,造成相当的损失。此外,一些以往认为是条件性病原的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在国内几乎所有的禽场都有发生, 涉及多种禽种,其危害性在某些地区(场)甚至超过了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 1.4 饲养管理方式和水平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应激自古有之,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养禽业的现代化, 应激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对养禽业的危害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轻度应激因不会引起明显的临诊表现而常被忽视,而中度,特别是严重应激时,则往往能影响禽群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的发挥,或激发和加重其它疾病,甚至引起禽只的死亡,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之为“应激症”或“应激综合症”。 饲养方式和饲养环境对某些寄生虫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影响,平养或平养结合棚养/笼养的鸡群,其球虫病、盲肠肝炎和蛔虫病等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及由此而造成的损失远远高于纯棚养或笼养的鸡群。水禽旱养,使之需要中间宿主(如螺蛳,水蚤等)的多种寄生虫病(如吸虫病、绦虫病等)的发生大为减少,甚至不再发生。然而,笼养鸡, 特别是产蛋鸡,则其脂肪肝综合症、笼养蛋鸡疲劳症等发生率明显高于平养鸡群。 1.5 与遗传背景相关的疾病发生率明显上升 近几十年,特别是近10多年来,家禽育种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如肉仔鸡的饲养期从过去100多天缩短到现在的7周-8周左右,而出栏体重也明显提高,达2.0公斤-2.5公斤左右。国内各肉用黄羽鸡也有类似的情况。由于以往的育种大多只偏重于其快速生长性能的选育,而其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却未能得到相应的改善,以致难以适应其快速生长期物质代谢的需要,结果导致诸如腹水综合症、猝死症等的发生。这类疾病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其发生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危害性颇大的一种世界性鸡病。 1.6 营养代谢性疾病和中毒性疾病亦有增多的趋势 现代养禽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家禽生产的工厂化,家禽生长发育、繁殖等所需要的一切包括各种营养素、饮水、甚至光照和空气都处在人工的控制之下。仅就营养而言,从氨基酸平衡理论及其它营养学理论来看,目前的配合料实际上还是不平衡的,特别是中、低档饲料更是如此,离完全理想的平衡日粮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因此, 各类营养素缺乏病常有发生,特别近几年来由于饲料原料价格不断上涨, 劣质饲料充斥市场的情况下,这类疾病的发生率有较明显的上升。 中毒性疾病,包括霉菌及其毒素、细菌毒素、农药、食盐、氨及重金属等引起的中毒,以及用药不当所引起的药物中毒, 其中以霉菌毒素中毒和药物中毒较为多见。 2. 禽病防制的基本策略 鉴于目前我国禽病发生和流行的基本趋势和主要特点,结合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今后禽病防制的重点仍是各类传染性疾病, 同时兼顾其它种类的疾病,而防制措施上则仍应坚持“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原则,采用综合防制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控制各类禽病的发生和流行。 2.1 制定科学的疫苗免疫接种程序,保证疫苗免疫效果 疫苗免疫接种在传染性疾病(特别是病毒性传染病) 的防制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其免疫保护效果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如疫苗的类型和质量、接种的时间和方法、免疫抑制性疾病或因素的存在,以及禽群的状况等。因此,要充分发挥疫苗的有效保护作用, 达到免疫预防的目的,必须首先对本地区本场以往的疫病发生和流行情况有所了解 ,建立自己的疫情档案并据此科学地选择适合本场的高质量疫苗,合理地安排疫苗的接种计划和方法,保证疫苗的接种质量。为确保疫苗免疫效果,接种前后的疫情和免疫监测十分重要,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找出原因和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2.2 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充分发挥药物的防治效果 细菌、寄生虫等病原因子的抗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许多药物防治效果不佳,甚至无效的重要原因,为了更好地控制上述疾病,在继续不断开发新的药物的同时,如何更加科学地、合理地使用药物也许更为重要。掌握当地的疫情动态,做好常见病原耐药性的动态监测是选择高效药物和确保药物防治效果的重要基础,而疫情发生后的及时准确诊断和药物敏感性测定也是合理选用药物和有效控制疫情的重要保证。 2.3 大力挖掘中医中药宝库,进一步研究开发各类生物制剂,为疫病防治不断提供新的手段 祖国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通过辩证论治、适当组方,达到固本培元、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目的。现代药理学的研究揭示,许多中药具有抗病毒和细菌的双重性质 ,有些具有调节机体积极因素,促进体内生理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应答和非特异防御功能等作用, 同时还具有副作用小、难形成抗药性、无药物残留等优点。因此,中医中药在以后的禽病防制上必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基于竞争排斥理论的益生素类制剂的开发,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制备抗病毒肽,以及干扰素、抗体制剂、酶制剂等的开发应用, 都将在未来的禽病防制方面发挥其特有作用。 2.4 培育健康种群,为子代健康生长发育打下良好基础 国内外的研究和生产实践的经验证明,种禽(特别是祖代禽)的情况对其子代的正常生长发育具有很大的影响 ,其中以蛋媒性的疾病,如沙门氏杆菌病、霉形体病、大肠杆菌病、鸭疫里氏杆菌病、 鸡传染性脑脊髓炎、白血病、 传染性支气管炎和腺病毒感染等对后代的影响和危害最大。 控制这类蛋媒性疾病的最好和根本的办法是培育无上述疾病病原的种群,亦即种群净化。美国在三四十年代实施全国家禽改进计划以来,坚持鸡白痢和鸡伤寒的净化工作,至70年代,其所有主要商业家禽种群已无鸡白痢,至80年代以来, 京沪地区的一些大型鸡场在鸡白痢的净化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说明,种群的净化是可能的, 但也是艰巨的。要实现种群的净化,必须坚持对种群的疫情监测工作, 采用各种有效的血清学和(或)病原学的方法,定期地有计划地对种群进行疫情动态监测,坚决淘汰阳性和带毒(菌)禽;坚持“全进全出”饲养方式;制定和执行各项清洁卫生和消毒制度、防疫措施;严格各项检疫制度,防止引入病原;加强饲养、管理,饲以均衡日粮,保证种禽健康。 2.5 开展抗病育种研究,培育抗性品种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等学科的进步,对如马立克氏病、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抗病基因的筛选和识别、 鉴定已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为进而培育抗这些疾病的新品种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现一般认为腹水综合症、粹死症等与其遗传背景有关,多发生于快大型肉仔鸡的快速生长期间,主要表现其心肺的发育及其功能与鸡体的快速生长不相适应。 这种情况的发生与过去侧重于快速生长等生产性能的选育有关,应引起必要的注意。 2.6 其他方面的有机配套 禽病防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上述谈及的主要技术措施和原则外,还有赖于各级有关行政职能部门的支持、监督和协调; 各种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的建立和健全;科学养禽与禽病防治知识和技术的普及和提高;禽病科学及相关学科的教育和科研的进步和发展等等方面。这些也许应属于战略研究的范畴,本文不作进一步的论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