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我国配合饲料加工能力目前已达到1亿吨,但是当前普遍存在开工不足的问题,造成设备资源严重浪费,今后扩大配合饲料生产,要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要把人力、物力、财力重点投向扩大预混料和浓缩料的生产。原料紧缺是长期性的结构矛盾,要立足国内,广开资源。 蛋白质饲料短缺。我国蛋白质饲料资源严重不足,每年都花费大量外汇进口。豆粕、鱼粉的进口要有均衡性,特别是国际贸易风险性很大,国内企业间一定要互通信息,避免盲目进口,导致企业亏损。要充分利用国内现有企业的产品。 饲料及添加剂资源短缺。根据我国国民膳食结构和养殖业发展规划目标,在实现粮食生产规划目标5.0亿吨的前提下,2000年、2010年和2020年我国能量饲料需求量分别为2.55亿吨、3.40亿吨和4.08亿吨,而资源供给量分别为1.89亿吨、2.57-2.97亿吨和3.66-4.16亿吨,供需间缺口较大,但呈逐渐平衡的趋势。2000年、2010年、2020年我国蛋白质饲料资源需求量分别为0.45亿吨、0.60亿吨和0.72亿吨,资源供给量分别为0.21亿吨、0.22亿吨和0.24亿吨,供需间缺口大,且呈迅速增长的趋势。国产添加剂品种和数量的不足将是中长期内制约我国配合饲料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是饲料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维生素、氨基酸、抗生素添加剂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很难在短时期内迅速扭转。 饲料原料生产体系尚未建立。我国传统的大农业结构是典型的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饲料生产在农业生产体系中尚未建立起应有的地位。种植业品种单一,布局不合理,基本上是南方产水稻,北方产玉米格局,农业的第一性产出量低。特别是从80年代以来,由于受到比较利益的驱使,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减,致使饲料蛋白质资源紧缺的矛盾加剧。 饲料机械工业基础薄弱。尽管目前我国饲料机械厂已发展到270多家,其中骨干企业有60多家,生产的设备可装备时产20吨以下的饲料厂,但产品结构仍以一般性、通用型的中小型饲料加工机械为多。在制粒、膨化、超微粉碎、微囊包裹、粗饲料加工、粉碎机锤片寿命和饲料机组相电一体化方面仍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目前-些大型饲料厂设备仍依赖进口,大部分中、小型饲料厂的设备亟待更新换代。 由于饲料工业一线科技人员严重不足,且职业培训体系尚未建立,因此饲料生产、经营部门配方设计能力差,对新技术、新成果的消化吸收能力低。加之企业质量管理薄弱,产品质量低,对产品的产前产后服务差,很难参与市场竞争。 目前我国已建成时产1吨以上的饲料加工企业1.2万家,国营企业为90%以上,但企业总体开工不足、效益差,集中地反映了饲料加工企业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当然,近两年非公有制企业与日俱增,有所好转,但仍存在如下问题:饲料加工企业布局不够合理。东南沿海省份及一些大中型城市饲料加工企业发展一哄而上,加工能力出现剩余。内地缺少以生产高质量、多品种预混饲料、浓缩料为主的骨干企业。原料没有保障,原料质量不稳定、价格涨落不定,影响饲料加工企业的信誉。良种供应-养殖-饲料-畜产品加工-销售一体化服务系统薄弱,农户从事养殖业利益得不到保障,且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这些又反过来影响饲料产品市场的稳定性。 我国饲料工业是起步于70年代末期的新兴产业。工业基础薄弱,加入世贸组织后所受冲击大,尤其是在添加剂的开发、生产以及畜、禽、水产品、饲料产品贸易方面承受冲击的能力低,西方国家已虎视眈眈地注视中国市场。我国添加剂开发、生产方面的科技成果储备低、工业基础薄弱,一些添加剂新品种或是缺乏生产技术,或是工艺不过关,导致生产成本偏高,难以与发达国家竞争。同时,有关畜、禽、水产品、饲料产品的质量标准、监测手段、认证制度都不健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容易受发达国家技术壁垒的掣肘。 饲料工业是涉及到多行业、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产业,需各行业、各部门间通力协作、密切配合。但我国饲料工业宏观管理体系的建设远远落后于饲料工业发展的需求。 农村养殖业占我国畜牧业生产的90%以上,农村市场是我国饲料工业潜力所在,有待在21世纪使农村配合饲料普及率分别达到35%-50%-65%。 饲料工业应不断适应农村养殖业生产的现实特点,增强对农村庭院经济的渗透作用,用不同档次产品来满足农村不同地区、不同目的、不同基础饲料资源的农户和养殖业专业户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