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资饲料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中国饲料加工业起步于70年代中后期,从80年代中期到整个90年代,伴随着中国畜牧业的迅速发展而进入飞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外资也迅速进入中国饲料工业已求扩张他们的市场。 1983年,泰国正大集团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饲料加工企业-正大康地。而到1990年,国外独资和中外合资饲料企业已发展到66家,年双班生产能力298万吨,占全国饲料工业生产规模的5.02%。在整个90年代,外商独资企业的数量和规模进一步迅速扩大。 1、外资饲料企业的数量 1991年中国饲料加工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为78家,占全国饲料生产企业总数的1.09%,到1997年上升到332家,所占比重也上升到2.94%。从结构上看,1991年78家外商投资饲料企业中,中外合资企业67家,占外商投资总数的85.9%,侨资企业4家占5.1%,外商独资企业7家,占9.0%。到1997年,332家外商投资饲料加工企业中合资、侨资及独资企业分别为275家、9家与48家,分别占82.8%、2.7%与14.5%。可见侨资企业数量增长不大,比重下降,而独资企业数量增加较快,处于上升势头。值得注意的是,1995年与1996年侨资企业数量较大,但在1997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部分侨资出现亏损后开始撤资。而独资企业由于其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经营方式,使其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 2、外资饲料加工企业的生产规模与实际产量 在整个90年代,随着中国饲料行业的迅速发展,外商投资企业的生产规模与产量也在迅速扩大。1991年,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年双班生产能力为312万吨,占全国饲料总规模的4.98%,到1997年,外商投资企业的生产规模已达到1997万吨,占全国的比重上升到18.56%。外商投资饲料加工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张速度每年平均为36.3%,而同期全国全部饲料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年平均扩张速度为9.5%。6年中,全国饲料加工企业生产能力扩大了0.8倍,而外商投资企业则扩大了5.7倍。 从饲料加工企业的实际产量看,外商投资企业增长得更加迅速。1991年,外商投资饲料企业实际产量为190万吨(这里的数据是根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统计的有登记的外商投资企业合计数,有个别外商投资未列在其中),全国产量总计2639万吨,外商投资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2%;1997年,外商投资企业年产量达到1075万吨,比1991年扩大了4.7倍,而全国饲料产量总计为5474万吨,比1991年仅扩大1倍。1991-1997年的6年中,外商投资企业产量以年均33.5%的速度增长,而同期全国饲料产量年均增长率仅为12.9%。由此可以看出外商投资企业进入中国饲料市场的迅猛程度。 3、外资饲料企业的产值与利润 伴随着产量的迅速增长,外商投资饲料加工业的实际产值也是逐年迅速增长的。1991年,外商投资饲料加工企业产值约32亿元人民币(1990年不变价),全国饲料加工企业总产值309亿元,外商投资企业产值占全国饲料加工企业总产值的10.3%。1997年,外商投资饲料加工企业总产值达到157亿元,全国为862亿元,外商投资企业产值上升到占18.56%。1997年外商投资企业产值是1991年的4.9倍,而全国饲料加工企业产值仅为1991年的2.8倍;6年中外商投资企业产值年均增长18.6%。 从外商投资企业的每吨产值与每吨利润看,90年代以来处于起伏不定的状态。1991年产值为1681元/吨,1997年为1461元/吨,近两年处于下降趋势;从每吨利润来看,1991年为107元/吨,1997年为115元/吨,1992年、1993年与1996年相对较低,分别为66元/吨、77元/吨与79元/吨。 4、外资饲料企业的地区分布特征 总体看来,随着外商投资饲料企业数量的增加,外商投资企业从集中少数几个地区向全国各地迅速扩散了。1991年,78家外资投资饲料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上海、广东、辽宁、四川等少数几个地区,其中广东省就有16家之多。到1997年,几乎全国各地都遍布了外商投资饲料生产企业。但从当前的情况看,外商投资饲料生产企业仍以广东、上海、北京、湖南登第居多。1997年,全国共有外商投资饲料生产企业332家,有统计数据的有219家,其中广东省有36家处于第1位,江苏省32家处于第2位,河南16家,辽宁15家,湖南12家。这五个地区合计为111家,占总数的一半以上。资料表明,1997年,广东省外商投资饲料企业产量占全国外商投资总产量的24.6%,处于第一位,其次为湖南省占13.9%,江苏处于第三位占10.7%。产值情况基本与产量情况相同。 5、1998年外资饲料企业概况 199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7、8月份的特大洪水以及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均对中国饲料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中国饲料产销的总体形势看,4-6月份,中国大小饲料生产企业产销幅度下滑,直到8、9月份饲料市场才好起来。预计饲料常量总计6500万吨,比1997年增长1%-3%,其中配合饲料5500万吨,增长1%;浓缩料800万吨,增长15%;预混料150万吨,增长20%。 从外商投资饲料企业的情况看,1998年业受到市场不景气的冲击。总体看来,一部分外商投资企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实力有所削弱,而另一些企业则用其特有的高技术与低成本优势加强了其在中国饲料市场的地位。 1998年,仍有一部分实力较强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饲料行业。如美国Cargill在江苏镇江又建成了一座50万吨/年的饲料加工企业。我国台湾的北京汉亚、由于其产品技术含量高,生产成本低,一进入中国市场就占有一席之地,估计它在北京乳猪料市场上占据了30%的市场分额。另外,江苏正昌集团与美国百瑞尔公司、泰国峰特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合作兴建的中外合资溧阳正昌科技有限公司与2月28日在江苏溧阳正式揭牌,该公司引进了美国百瑞尔公司的先进配方技术,生产多品种、多规格的预混合饲料,规模为5000吨/年。英国ABN公司在中国第一家投资企业-上海爱农饲料有限公司也于7月份在上海成立。 需要说明的是,自1998年起,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面临着两个方面的压力,一是日益强大的我国民营企业如希望集团,以及改制后具有相当实力的国有企业如明星集团的竞争,由于这些企业在人员工资等运营成本方面要比外商投资企业低,在其管理水平与技术水平逐渐提高的条件下,其竞争力也逐渐变得强大起来;二是1993年左右投资得外商企业,其三年免税、两年减税得政府优惠政策已开始到期,这又一定程度地削减了外商投资企业得竞争力。因此,外商投资企业只能依靠其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管理技术在中国饲料行业同国内企业展开竞争,竞争压力加大。1998年,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饲料市场占有率估计在20%左右。 二、中国饲料加工业外资投入的前景 中国饲料产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中国畜牧业的发展对饲料业的需求,而畜牧业的发展则进一步取决于国内人口的增长、国内经济的发展速度、禽畜产品出口前景、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化、畜产品价格变动的幅度以及人均对畜产品消费量的变化。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着一个较高水平,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中国禽畜产品消费以一个较高的速度增长,并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养殖业的高速发展。 但自1997年底到1998年,中国良好的宏观经济形势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国内需求不足的双重冲击,经济增长有所放慢,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住房、医疗等各种压力使得居民对食品中价格略高的禽畜产品的消费需求增长放慢;而东南亚金融危机又使得中国禽畜产品的出口受到冲击;加上去年洪灾影响,中国养殖业生产速度明显放慢。据统计,1998年上半年生猪存栏仅增长2.1%,出栏增长6.7%,肉类产量同比增长5.8%。尽管下半年养殖业增长有所恢复,但只是与上半年同期持平,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98年全年猪牛羊肉产量约4355万吨,比1997年增长6.5%,水产品产量3854万吨,增长7%。预计1999年,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与1998年相差不大,国家预定的增长速度仅为7%。居民收入增长水平将大致与1998年持平,即可能保持在4%-5%的增长水平,因此居民对畜禽产品的需求不会有太大的增长。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农村居民的人均畜禽产品消费量仅为温饱水平,人均动物蛋白质摄取量每日只有12克左右,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50%左右。因此,国内对畜禽产品的消费量是不会下降的,如果考虑到中国还有每年近1500万的新增人口,可以肯定1999年生猪生产将增长4%-5%,肉食增长5%-6%,禽蛋增长3%-4%,水产平仍保持8%左右的增长势头。 由此看来,中国的饲料行业在1999年将是较为平淡的一年,可能保持1998年的低幅度增长态势。估计配合饲料将增长2%-5%左右,达到5700-5800万吨。由于中国养殖业仍将保持“分散饲养”的特征,浓缩料与预混料的增长幅度将比配合饲料高,约为7%与20%左右。 外资投入中国饲料行业将不像前些年那样有丰厚的利润。但中国的养殖业发展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增长与发展仍将是未来的主流。总之,饲料行业将以稳步发展为其今后一段时间的总特征。饲料行业的竞争将可能更趋激烈,但那些有着高技术水平、先进管理方式的企业将在竞争中取得更明显的优势,在市场也将占有更大的分额。相信大多数外商投资企业是具有这种实力的,因而他们的投资前景仍然看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