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体蛋白有效应对腺胃炎
已有 56 次阅读2013-8-1 12:59
[b][color=#0080ff][font=Tahoma] [/font][/color][/b][size=1][b][color=#0080ff][font=Tahoma] 病毒性腺胃炎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腺胃、肌胃功能及结构发生改变的一种症状,病原一直没有确切的认定,但在所有发生的腺胃炎鸡群中都能分离出病毒,所以暂定名为“病毒性腺胃炎”。
一、流行情况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是以季节更替时发病率高,尤以秋冬时损失更严重,在我国北方地区表现更为明显,现在已经普遍到全国各地。
发病日龄不定,最早在3日龄的雏鸡中就可以表现,在16周的种鸡也时有报道。但发病日龄多集中在10~60日龄。
全国各地都有该病发生的报道,但该病的发生有比较大的局限性(即发病多集中在一个地理区域)。发病的鸡群大多来源于同一个种鸡场或同一品系的鸡种。目前来看20日龄内肉鸡多发。
二、致病因子
(一)非传染性因素
日粮中所含的生物胺(组胺、尸胺、组氨酸等)日粮原料如受细菌分解的鱼粉、豆粕、维生素预混料、脂肪、禽肉粉和肉骨粉等含有高水平的生物胺,这些生物胺对机体有毒害作用。
饲料条件 饲料营养不平衡,蛋白低、维生素缺乏等都是该病的诱因。
霉菌毒素镰孢霉菌产生的T2毒素具有腐蚀性,可造成腺胃、肌胃和羽毛上皮黏膜坏死;桔霉素是一种肾毒素,能使肌胃出现裂痕;卵孢毒素也能使肌胃、腺胃相连接的峡部环状面变大、坏死,黏膜被假膜性渗出物覆盖;圆弧酸可造成腺胃、肌胃、肝脏和脾脏损伤,腺胃肿大,黏膜增生,溃疡变厚,肌胃黏膜出现坏死。
(二)传染性因素
不明原因的眼炎 如传支、传喉、各种细菌、维生素A缺乏或通风不良引起的眼炎,都会导致腺胃炎的发生。
另外,一些垂直传播的病原可能也是该病的诱因,如网状内皮增生症、鸡贫血因子、马立克等。
鸡群在发病之前,一般都生长良好,一旦发病,病鸡表现为精神不振、缩头、垂翅、排白色稀粪、料便,采食量下降,生长不良,病鸡体重比正常体重下降40%~ 75%;最后病鸡因严重衰竭而死亡。耐过鸡大小、体重参差不齐。该病流行较广,发病地区发病率一般为7%~28%,死亡率一般为30%~50%。最早发病日龄见于5--7日龄,7--15日龄症状表现明显,25日龄以后鸡发病率有明显的下降,产蛋鸡也可发病,病程10~15天,长者可达35天,发病后5~8天为死亡高峰。
有些鸡群还表现出严重贫血。有些鸡群表现咳嗽、甩鼻等呼吸道症状。
该病病程比较长,一般为10~15天,长者可达35天,发病后5~8天为死亡高峰,发病率可达7%~28%,死亡率为4%~50%不等,当有严重继发感染时,死淘率更高,恢复后鸡群生长不良,蛋鸡产蛋无高峰。
四、剖检变化及诊断
解剖可见腺胃肿胀、充血出血;乳头水肿、基部呈粉红色, 周边出血;指压有暗灰色液体流出;后期乳头溃疡、凹陷、消失。肌胃瘪缩,肌肉驰软。肠道黏膜脱落并充满未消化的饲料,后期肠道空虚。胸腺、胰腺、法氏囊严重萎缩,部分病鸡肾肿大,有尿酸盐。当有细菌病继发感染时,肝脏肿大、有坏死点。
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等可做出初步诊断。
五、治疗
育雏3日龄用抗体蛋白拌料3%-4%添加,总有效率90%以上。发生腺胃炎的鸡群抗体蛋白5%拌料,1天粪便恢复、2天过料现象消失、4天采食量接近正常。本品经东三省各地肉鸡放养企业应用,得知对当今流行的腺胃炎总有效率在90%以上。。 QQ:791333095[/font][/color][/b][/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