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球虫药的分类
已有 962 次阅读2009-12-29 14:58
抗球虫药的分类
(一)干扰虫体生物膜离子转运的药物
离子载体类抗生素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干扰虫体生物膜离子转运抗球虫药,如莫能菌素、盐霉素、拉沙里菌素等。离子载体类抗生素能穿过细胞膜,影响离子转运。这些药物在子孢子或裂殖子等穿入宿主细胞之前被吸收,可与Na+,K+,Ca2+,Mg2+等在虫体内起重要作用的阳离子结合形成脂溶性络合物,协助阳离子进入虫体内,导致生物膜两边的Na+、K+、Ca2+、Mg2+ 等阳离子梯度变化,破坏细胞内外的正常离子平衡,使细胞内外形成渗透压差,大量水分进入,使虫体细胞破裂死亡。
(二)影响辅酶吸收和合成的药物
磺胺类是第一个被广泛用于防治球虫病的药物。磺胺类药物可通过阻断叶酸合成途径阻止球虫的正常发育。磺胺类药物的基本化学结构与对氨基苯甲酸相似,可与氨基苯甲酸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同时还可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的活性,妨碍二氢叶酸的合成,最终影响核蛋白的合成,从而抑制了球虫细胞的生长发育。
氨丙啉的化学结构与硫胺素(VB1)相似,是硫胺的拮抗剂,其抗球虫作用可能是竞争性的抑制虫体硫胺摄取而导致硫胺缺乏,妨碍虫体内的糖代谢过程,从而抑制了球虫的发育。
双间硝苯二硫(Ni-trophenide)主要抑制甘露醇-1-磷酸脱氢酶的活性,妨碍甘露醇循环,从而阻断卵囊孢子化过程中的能量来源而起到抑制球虫的作用。
(三)抑制虫体线粒体功能的药物
喹诺啉类药物通过阻断虫体线粒体的电子转运,抑制柔嫩艾美耳球虫的呼吸作用,使球虫不能正常发育。试验表明,喹诺啉类在电子转动链中的作用位点位于辅酶Q与细胞色素b之间。
氯羟吡啶也影响球虫电子转运过程,但与喹诺啉类的作用机制不同,这可能是作用位点不同所致。
球虫线粒体的电子转运存在两种不同终端氧化酶的生化途径,一条途径对低浓度的癸氧喹酯敏感,其可能存在一对癸氧喹酯具有高亲和力的位点;另一条生化途径终止于细胞色素氧化酶,氯羟吡啶可能作用于这条生化途径。
(四)作用于虫体类质体的药物
地克珠利和妥曲珠利可在不对宿主细胞产生影响的药物浓度下,使虫体内质网扩张并空泡化,它们还可抑制球虫磷酸合成中心PSⅡ的重要组成成分D1蛋白质的功能。D1蛋白质与低氧状态的电子传递有关,有可能提供虫体氧自由基,使其更容易侵入宿主细胞。
(五)抑制核酸合成的药物
核苷类似物,如氟腺嘌呤等嘌呤类抗球虫药,主要影响虫体对嘌呤核嘧啶的利用,最终使核酸合成减少,使虫体的生长繁殖受阻。
另外,磺胺类药物也可通过抑制嘌呤和嘧啶的合成,使核酸合成障碍而发挥抗球虫作用。
李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