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包涵体肝炎
已有 374 次阅读2011-2-6 21:04
鸡包涵体肝炎是由禽腺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特征是突然发病,迅速死亡,死亡率急升,肝脏肿胀、出血及肝细胞内出现核内包涵体,再生障碍性贫血。1963年美国学者首次报道了本病,目前本病已呈世界性分布。
一、病 原
本病病毒为一种禽腺病毒,为双股DNA病毒,病毒粒子直径为70~90纳米,无囊膜,二十面体对称结构,在核内复制可产生嗜酸性和嗜碱性包涵体。病毒的血清型众多,已认定了的鸡的12种血清型。
禽腺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强。病毒对脂溶剂如乙醚、氯仿、胰蛋白酶、2%酚和50%乙醇都有抵抗力,可耐受pH3~9,但0.1%的甲醛可灭活病毒。病毒对热具有明显的抵抗力,部分毒株在60℃、甚至70℃30分钟仍可生存。
二、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发生于鸡,火鸡、鸽子、野鸭和鹌鹑也可感染发病,主要感染3~15周龄的鸡,以3~9周龄的鸡最易感,成年鸡很少发病,肉鸡比蛋鸡更易感。有垂直和水平传播两种方式。病鸡和带毒鸡所产的蛋中含有病毒,由这些蛋孵出的雏鸡易被感染,刚孵出的雏鸡不排毒,正常情况下在3周龄排毒。肉鸡的排毒高峰在第4~6周龄;种鸡的排毒高峰在5~9周龄,在14周龄仍可达排毒量的70%。在产蛋高峰前后有一个二次排毒期,造成种蛋中仍含有病毒。水平传播也很重要,病毒可在粪便、气管、鼻黏膜和肾脏中存在,病毒可随粪便和口、鼻分泌物排出,其中粪便中的含量最高,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运输工具等消化道传播给易感鸡。病毒也可通过呼吸道和眼结膜感染易感鸡。
三、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较短,24~48小时。一般感染后3~4天突然出现死亡高峰,通常第五天停止,也有持续2~3周的。病鸡表现为精神沉郁,羽毛蓬乱无光泽,食欲减退或消失,蹲伏于地,有白色水样腹泻,呈严重贫血或黄疸症状,冠、肉髯苍白或黄染,发病率低,死亡率在10%~30%。成年鸡感染时,因毒株差异,可使产蛋量轻微下降或影响蛋壳质量。
四、病理变化
主要表现在肝肿大、苍白、质脆易碎,表面和切面上有点状或斑状出血,并有胆汁淤积的斑纹;肾脏常肿大,色泽苍白,皮质出血;全身浆膜、皮下、肌肉等处也有出血点;血液稀薄;法氏囊常萎缩变小。
组织学变化是肝脏脂肪变性和肝细胞内有包涵体,边界清晰,大而圆或形状不规则,包涵体可能嗜酸性,也可能为嗜碱性。
五、诊 断
依据本病的流行特点、主要症状和剖检特征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验。
鉴别诊断:应注意与传染性法氏囊炎、弧菌性肝炎和磺胺类药物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相区别。根据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病鸡的肌肉出血和法氏囊萎缩不易与本病区别开来,但包涵体肝炎具有肝脏肿大、褪色、出血斑点等特征性病变,鸡传染性法氏囊炎则没有。是否有磺胺药物中毒可从用药史中查出,与本病鉴别。弧菌性肝炎可见肝脏散布有黄色星状小坏死灶,被膜下有大小不等的出血区,甚至形成血疱。
六、防治措施
首先要做好常规卫生管理工作,引进健康雏鸡,环境卫生消毒应选用有效的消毒药,如福尔马林、碘制剂等。减少混合感染。治疗可用病毒灵和板蓝根,配合利胆、助消化药物,连用5天。有人用包涵体肝炎血清干扰素制剂进行预防,亦取得了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