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双RNA病毒科双RNA病毒属的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自该病传入我国以来,就一直严重危害着我国的养禽业发展,尤其是变异株和超强毒株的出现,给该病的防制带来了困难,尽管我国采取了控制与扑灭IBD的措施,但由于目前养禽业管理的不规范化和污染源的存在,IBD迄今仍然是威胁养鸡业的头号传染病之一。IBD自1957年在美国特拉华州的甘布罗镇(Gumboro )首次发生后,几十年来几乎遍及所有的养鸡国家。1962年Cosgrove对此病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描述;同年WinterfieldR.W.等人用鸡胚培养法成功的从患病小鸡中分离到病原,当时称为“传染性法氏囊因子”;1970年在世界禽病会议上,将其正式定名为传染性法氏囊病,其病原也统一称为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从1960-1974年间,本病先后在美国的大部分地区、欧洲、中东、南非、西非、印度、远东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出现。1979年,祁荣禄、陈玉汉等在广州鸡场发现并报道了本病在我国的发生,随后全国各地陆续有该病发生和流行的报道,1982年,周蛟从北京的鸡场分离到IBDV,迄今为止,IBD在世界范围内仍广泛流行,依然是危害养鸡业的一类重要的传染病。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引起严重免疫抑制的变异毒株和高死亡率的超强毒株(vvIBDV)在一些国家时有出现,1985年,在美国Delmarve家禽生产地区发现了一例变异株,它能逃脱标准株的母源抗体的保护。1987 年以后 ,vvIBDV 在欧洲和亚洲出现 ,其流行的地域性差异、抗原性、发病率、死亡率、病理剖检变化与经典 IBD 有一定差异。目前在美国、中美洲和澳大利亚等地相继有抗原变异株的报道 ,这些毒株不能完全被经典毒力株产生的中和抗体所中和,给本病的预防和治疗带来了困难,进一步加大了IBD的危害性。
一、病原特性
IBDV无囊膜,有单层核衣壳,核衣壳由32个直径为12 nm的壳粒组成,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病毒粒子直径约60 nm,除完整病毒粒子外,还常见有空衣壳,在感染细胞内,病毒常呈晶格状排列,完整病毒粒子在氯化铯中的浮密度为1.31~1.34 g/cm3。病毒非常稳定,对许多理化因子的抵抗力比一般病毒要强。目前公认IBDV具有五种多肽:VP1、VP2、VP3、VP4、VP5,应用琼扩、荧光抗体、ELISA试验发现,IBDV带有共同的群特异性抗原,抗原表位主要位于VP2蛋白和VP3蛋白中,且VP2蛋白具有型特异性抗原,它是IBDV的主要宿主保护性抗原,能够诱导中和抗体的产生,在VP2的高变区中,其基因序列常会发生改变,是抗原漂移和抗原变异的主要原因。目前研究发现IBDV包括两个血清型,可利用病毒中和实验区别,血清Ⅰ型对鸡有致病力,引起鸡的法氏囊病,对火鸡无致病力,Ⅱ型病毒对鸡和火鸡没有致病性或只有很弱的致病力,两个血清型病毒抗原的相关性小于10%,交*保护力很低,体内有Ⅱ型病毒抗体仍然可以受到Ⅰ型病毒的攻击,有人曾提出可能存在第三个血清型,但目前尚缺少足够的证据加以证明。已知血清Ⅰ型至少包含六个亚型,各亚型之间存在着抗原性和致病性的差异,作中和实验时有一定程度的交*性,可以通过交*中和实验和交*攻毒实验进行鉴定。依据病毒的毒力 ,可将IBDV 分为毒力致弱的疫苗株(attenuated IBDV) 、经典毒力株(cIBDV) 、变异株(vIBDV)和超强毒株(vvIBDV)四种致病型。IBDV 对环境具有很强的抵抗性 ,该病毒对温度不敏感 ,在 70 ℃加热 30 min才可将其灭活;对酸不敏感 ,但强碱(pH12)可使病毒失去活性;病毒对氯仿和乙醚及多种消毒剂不敏感 ,但是对火碱、福尔马林等消毒剂比较敏感。IBDV 的这种难以灭活的特性是它能够在鸡舍中长期存在的一个原因 ,甚至经过一般清洗和消毒的鸡舍也是如此。
二、流行特点
目前,我国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与流行出现如下特征:
1.发病日龄范围增大。过去本病主要发生在30~50日龄的雏鸡,现在发病日龄范围增大, 最早可发生于 1日龄雏鸡群,最大可见150日龄左右的产蛋鸡发病。
2.易感动物增多。过去只感染鸡,现在发现鸭、鹅、鹌鹑和麻雀也可自然感染,并从最初的感染后不表现临床症状,到近年来感染后出现典型临床症状。这种易感动物范围的扩大预示着IBDV携带者或贮存宿主的增加,这就为 IBDV在 IBD疫区感染的持续存在和进一步传播提供了特殊的生态条件
3.发病没有明显季节性。过去发病季节以5~8月份最为常见,其他季节发病较少,但随着我国养鸡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其发病已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4.病程长、死亡率低。临诊型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程一般为 7 d,其流行特点是突然发病,尖峰式死亡曲线及鸡群的快速康复,而亚临诊型传染性法氏囊病是隐性发病,散发式死亡及鸡群的缓慢康复。雏鸡患亚临诊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程延长,很少发病后 7 d自然死亡的,一般病程都超过 10 d,有的长达 20多天。其死亡率为 0.1%~4.5%。
5.临诊症状及剖检病变不典型。由于传染性法氏囊病亚临诊型的出现和感染发病日龄的提前和延长,临诊症状表现很不明显。幼雏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怕冷扎堆,拉白色稀便,剖检时肌肉出血比较明显,法氏囊变化不大,仅轻度出血、水肿。3~5周龄雏鸡发病后约有50%的鸡群症状不典型,有的仅表现为食欲减退,精神沉郁,粪便较正常质软色白,剖检时多数病鸡缺乏法氏囊特征性病变。育成及产蛋鸡多为散发,以拉稀为主要症状,剖检时肌肉出血,肾脏肿大,法氏囊肿大,康复后法氏囊萎缩现象很难见到。由于症状不典型,很容易与鸡沙门氏菌、非典型新城疫、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等传染病相混淆。
6.继发或混合感染率增高。因此病会造成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的损害,导致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影响对其它疾病,如新城疫、马立克氏病、支原体、大肠杆菌病等的免疫和抵抗力的降低,导致这些疾病的发生,死亡率也明显提高。一般规律是,传染性法氏囊病发病越早,病程越长,则免疫抑制越严重,继发或混合感染率越高。
7.免疫鸡群和传染性法氏囊病康复鸡仍然发病。有些鸡场已反复多次用疫苗免疫,但仍然有不同程度的发病。免疫鸡群发病主要与免疫程序不当及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出现新的变异株或病毒的毒力增强有关。目前所用的商品疫苗对我国新分离的病毒变异株和超强毒保护率只有10%~70%,而超强毒株的毒力是标准株的2倍以上。康复鸡发病,主要是由于第二次流行的毒株与前一次不同引起的。
三、临床症状
法氏囊是鸡的免疫中枢器官,一旦受到疫病侵害必将影响鸡的免疫应答和抗病力的产生,不但引起鸡法氏囊病的发生,还会因为造成免疫抑制而诱发其他疫病的发生。病鸡临床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顿,畏寒颤抖,羽毛蓬乱,缩头闭目,两翅下垂,蹲伏在地上,排白色或黄色水样粪便。体温高,临死前表现痉挛、抽搐。在易感鸡群中,初发者多呈急性型,感染后的第二天开始陆续有死亡现象出现,死亡高峰期一般在感染后的第 3~4 d,如无继发或混合感染第 5~7 d后开始渐渐恢复。过去发生单纯性的法氏囊病较多,但近些年大多以法氏囊病和新城疫、大肠杆菌病等混合感染居多,表现症状也多有混杂。亚临床感染,一般不表现明显可见的临床症状,但体重减轻,有时可查出特异性抗体。
四、病理变化及诊断
病死鸡外观可见明显脱水。剖检特征病变是法氏囊肿大,比正常的大2-3倍。表面水肿或有黄色胶胨样浸润,黏膜充血或出血,严重者呈“紫葡萄样”外观,剖开后囊内有黄色胶胨状渗出物或干酪样物;胸部和腿部肌肉点状或斑状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出血;有的鸡肾脏肿大,有白色尿酸盐沉着,严重者呈现花斑肾状;脾脏肿大、出血。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淋巴样器官受到损害,法氏囊受损最为严重。其次为脾、胸腺、肠扁桃体和哈德氏腺,法氏囊滤泡和脾的血管周围鞘内 B淋巴细胞破裂、崩解,法氏囊内大量异嗜性细胞浸润和增殖。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并不困难,一般可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根据病原学或血清学试验结果得出。
五、防治措施
(一)预防措施
1.鸡传染性法氏囊炎是由病毒引起的,目前尚没有特效药物可治,做好疫苗免疫是预防本病的关键。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的疫苗可分为低毒力株、中等毒力株和强毒株三种。低毒力株弱毒活疫苗主要用于不含母源抗体的雏鸡早期免疫,可采取点眼、滴鼻或饮水方法接种,适合于20年前法氏囊病刚刚流行时的农村散养户和养鸡专业户使用。近些年来,随着法氏囊病毒毒力增强和规模种鸡场法氏囊油苗免疫的加强,雏鸡母源抗体普遍较高,低毒力株弱毒活疫苗已不能起到有效的免疫效果,现已很少使用。中等毒力活疫苗毒力适中,免疫后可引起法氏囊短暂炎症,但这种炎症损害是可逆的,不会造成免疫抑制。适用于无母源抗体和有母源抗体的雏鸡,因能突破母源抗体的干扰和不会带来免疫抑制,并能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而被广大养鸡场或养鸡户普遍选用,首次免疫宜在10~14日龄进行。在法氏囊病的高发区,因超强毒株或变异株的出现,使中等毒力活疫苗起不到很好的预防效果,必须选用强毒株或变异株活疫苗来预防,但强毒株疫苗的使用往往会造成鸡群的免疫抑制,尽管控制了法氏囊病的发生,但往往会因免疫抑制而继发很多其他传染病的发生,造成一些后续的损失,所以,不是万不得已一般不建议使用强毒株疫苗。为了提高疫苗免疫效果,可在用法氏囊活疫苗免疫的同时皮下注射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灭活油苗。
2.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做好鸡舍的清洁卫生工作,保持鸡舍通风良好,给鸡群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减少和避免应激因素,提供清洁的饮水和优质的饲料,使鸡群保持良好的体质和抗病能力有助于预防和减轻本病的发生。
3.加强消毒和卫生管理工作,每天及时清理粪便, 保持环境清洁。选用对法氏囊病病毒杀灭效果好的消毒剂如次氯酸钠、福尔马林和含碘制剂等进行鸡场内外消毒,鸡舍内每周至少消毒二次,鸡舍周围每周至少消毒一次。
(二)治疗措施
1.降低病鸡群饲料中的蛋白含量 ,减少到15%左右。同时增加复合维生素喂量。
2.首选法氏囊抗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每只鸡抗血清注射0.5~1.0 ml,高免卵黄抗体注射1.0~2.0 ml,过去注射一次即可见效,现在需连续注射2~3次才可完全见效。治疗宜全群注射,为了防止继发感染和提高鸡体抵抗力,可同时加入庆大霉素、丁胺卡那等抗菌药物一起注射(按说明书使用),或在饮水中加入广谱抗菌素(如恩诺沙星)、复合多维和黄芪多糖等,可显著提高疗效。
3.中药治疗:取双花20 g、黄连20 g、黄柏30 g、黄芩30 g、黄药子20 g、白药子20 g、党参50 g、茯苓20 g、甘草30 g,混合碾碎后按6%~8%的比例均匀拌入饲料中,供鸡自由采食。食欲不好的,可煎汤灌服,每只鸡5~10 ml,每日2次,也有一定的疗效。为了防止继发感染,可配合使用广谱抗菌素。
4.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必须保证供给鸡群充足的清洁饮水,如能配合应用一些肾肿解毒药物,将会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