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大肠杆菌病及鸡球虫病
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鸡大肠杆菌病是由病原性大肠艾希氏杆菌引起的禽类传染病,由于大肠杆菌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动物肠道中,属条件性致病菌,当存在某些诱因时即可出现大肠杆菌所参与的并发或继发感染,造成各种日龄鸡及各品种鸡均易感染。近年来,随着我市畜牧小区的不断建设,规模化、集约化养鸡业的蓬勃发展,因为鸡的大肠杆菌病不断蔓延,从而导致鸡只的死亡、种鸡及蛋鸡的产蛋率下降、种蛋孵化率降低、鸡只生长发育受阻、肉和蛋品质下降、治疗费用增加等,给集约化养鸡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及时对症治疗,减少损失,有效做好大肠杆菌病的防治工作已经成为集约化养鸡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1、引起大肠杆菌感染的主要因素
笔者通过在实际生产中观察及与部分养殖户交流了解到,目前在生产中遇到的由大肠杆菌引起的病症,主要有肉鸡和蛋鸡的气囊炎、全身败血性大肠杆菌病、蜂窝织炎、肿头综合征、输卵管炎和腹膜炎、脐炎、结膜炎和眼球炎、肉芽肿、脑炎、心包炎等。从生产实践中调查可以反映出一个明显问题:肉食鸡大肠杆菌病发病较严重,而且除原发病外,常继发传染性法氏囊病、鸡新城疫、慢性呼吸道传染病。综合来看,在实际生产中,引发大肠杆菌感染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1 免疫抑制因素
机体对大肠杆菌病的抵抗力,既需要细胞免疫应答,也需要体液免疫应答。如果在实际生产中,鸡只感染某些疾病,就会破坏鸡体正常的免疫功能,从而造成大肠杆菌的感染。
1.2 应激因素
某些应激反应可引发大肠杆菌病的发生。例如,接种疫苗时鸡群产生的应激反应以及免疫程序设计不当都会引起鸡群抵抗力下降,从而造成大肠杆菌感染;如接种新城疫疫苗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常会继发大肠杆菌性气囊炎;以气雾法接种疫苗时,当雾滴过小会导致肺炎和气囊炎,此时容易受到大肠杆菌的感染。
此外,免疫程序不当导致的呼吸道症状也会引起大肠杆菌的继发感染。
1.3 有害环境因素
有害的环境因素也是引起大肠杆菌感染主要原因之一。如不及时清理鸡舍,造成空气中氨的含量超过一定浓度时,长期接触会破坏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相对湿度低于25%既会导致呼吸道黏膜变干,为大肠杆菌进入体内提供条件,还会引起高水平的尘埃悬浮,这些尘埃不仅会刺激上呼吸道,且成为大肠杆菌进入呼吸道的载体。此外,饲养密度过大、气候多变、通风不良等都可成为大肠杆菌继发感染的诱因。
1.4 饮饲及营养状况因素
日常生产中,饲养方式、饮水等会直接影响到鸡群营养状况的好坏,日粮营养水平的高低以及不同营养成分之间的平衡状况等都是能否引发大肠杆菌感染的重要因素。因为机体免疫系统的活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营养是否充足。通常情况下,蛋白质摄入量过低会抑制T细胞增殖,影响分泌抗体的浆细胞数量;缺乏维生素A会导致呼吸道黏膜鳞状化变性,分泌黏液的杯状细胞被未成熟的细胞取代,为大肠杆菌的入侵提供条件;饲料中维生素E被氧化性酸败产物~自由基所破坏,也会抑制免疫应答。此外,饮水是引发大肠杆菌病的一大重要因素,如鸡群饮用水源受到大肠杆菌污染后,通常情况下鸡群会发生高水平的全身性感染。
2、鸡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及主要症状
通过生产实践发现,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蛋鸡在雏鸡阶段发生率较低, 从育成鸡开始逐渐增高;肉鸡则以30-45日龄段发生较多。饲养管理不良、饲料搭配不当或突然改变,气候剧变等因素能诱发本病发生,集约化养殖若饲养密度过大,污染严重,加之消毒不严,常引起较高的发病率,对雏鸡死亡率几乎可达100%。
从临床上看,感染大肠杆菌病后一般表现为雏鸡精神不振,闭眼嗜睡,个别鸡煽动翅膀,尖叫不安,有的鸡张口呼吸,排稀便或水样便,呈灰白色、黄色,多数腿干燥、脱水。可分为4种类型:(1)败血型:鸡冠暗紫,排黄白或黄绿稀粪,精神沉郁。(2)气囊炎型:有轻重不一的呼吸道症状。(3)关节炎型:跛行,关节肿大。(4)输卵管炎型:初产蛋阶段发病率高,产蛋减少,消瘦,拉稀。剖检变化:雏鸡卵黄囊壁水肿,卵黄吸收不良;肝脏肿大,肝表面被纤维素性渗出物覆盖;肠粘膜弥漫性充血、出血;心脏被一层纤维性渗出物覆盖;气囊浑浊,并与肠壁粘连、肺脏出血,腺胃壁呈绿色;个别鸡有腹水。在实际临床诊断中,鸡患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往往要与病理剖检相结合才能鉴定。一般临床上比较明显的是与慢性呼吸道病相似的症状,但没有面部肿胀和流鼻液,主要是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有时腹部膨胀,下白色痢便等。眼球炎大多数在后期。
3、防治措施
3.1 预防措施
在日常生产中为避免发病,需要做好经常性的预防工作,减少或防止诱因的出现和发生,保持鸡群良好的精神状态。要控制其发生,减少损失,必须采取如下一些综合性防制措施:
3.1.1 加强饲养管理,对饲料进行合理搭配,保持饲料、饮水清洁,及时清除粪便等垃圾。饲养密度过大的鸡群,要适度调整,保持良好通风换气,避免骤冷骤热,以减少各种诱发因素。
3.1.2 定期对场地、器具等进行彻底消毒,保持场地整洁。污染严重或常发病鸡场,要根据情况适当缩短消毒间隔时间, 一般5-7天要进行一次彻底消毒。
3.1.3 疫苗接种预防。接种大肠杆菌疫苗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该病的发生,但因大肠杆菌血清型较多,其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对已发生污染的鸡场可以用本场分离的大肠杆菌菌株制作灭活菌苗进行免疫接种。
3.1.4 加强种蛋管理,建立健康的种鸡群。大肠杆菌可因种蛋带菌而垂直传播,因此必须做好种鸡群大肠杆菌病的净化工作。对病鸡不能留作种用,一律淘汰。另外,种蛋本身不带菌,但由于捡拾不及时或者产蛋箱卫生状况不良,使种蛋与粪便接触而受到污染。因此,孵化场还须作好对种蛋的消毒,以减少种蛋污染。在种蛋入孵前必须做好药物消毒工作。如果有条件,种蛋产出后两小时内应用药物熏蒸消毒或用0.3%的过氧乙酸进行带鸡喷雾消毒,确保种蛋有最高的孵化率和健雏率。也可以对刚出壳雏鸡在3—5日和4—6日龄分别给予2个疗程抗菌素预防。
3.1.5 实行全进全出制。全进全出的饲养方法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方法,可有效避免不同日龄、不同批次鸡群间的交叉感染。同时鸡群尽可能采用封闭式管理,这样可减少或杜绝鸡群与大肠杆菌的污染物接触,防止本病发生。
3.1.6 加强饲料饮水的兽医卫生监测。饲料的采购、贮存和加工等环节要加强卫生管理,防止发霉、变质,减少大肠杆菌的污染。对水井、水塔和水箱等储水设施以及输水管道要经常清理、适时消毒,尤其要注意除去表面形成的生物膜。
3.1.7 改变维生素的补给方式。通过饮水添加水溶性维生素要谨慎,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水中添加水溶性维生素,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如果水中已污染大肠杆菌,维生素的加入还会加速大肠杆菌的大量繁殖,极易造成大肠杆菌病的暴发。
3.2 做好及时治疗
如已发生大肠杆菌病,要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并及时治疗。发生鸡大肠杆菌病时, 可用药物进行治疗, 但急性经过者往往不及救治。
3.2.1 可使用抗菌药。如氟哌酸、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最好使用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氯霉素,壮观霉素。痢特灵等。在治疗方面要注意大肠杆菌对多种抗菌素有耐药性。因此,要合理选择和交替使用抗菌素。
3.2.2使用中成药。如黄连合剂、禽菌灵、复方穿心莲等。这些药物对大肠杆菌病均有一定的疗效,但很容易产生抗药性,所以在使用前应做药敏实验,并在用药时交替使用。一般情况下,单纯因大肠杆菌感染而发病者较少,大部分都是继发或混合感染,治疗中要辩症施治,才能确保疗效。
中药:用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各500克,鲜马齿苋1000克,水煎连饮3天,或拌料喂,以上为8000~10000羽剂量。
3.2.3 综合措施。根据用药史及发病程度,使用富络欣可溶性粉,第一天2袋,以后每天各1袋,连用4天;在饲料中3倍量投服VC保健粉。同时饮用电解多维。 如何防治鸡球虫发生
鸡球虫病是由于艾美尔球虫寄生于肠上皮细胞引起的疾病。该病以出血性肠炎、血痢、雏鸡高发病率和死亡率为特征。本病为要发生于3月龄以内的雏鸡,15—45日龄最易感染,且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11日龄以内的雏鸡很少发生,成年鸡多为带虫者。本病在春夏季温暖潮湿的环境下多发。主要表现为病鸡怕冷,常挤拥在一起,毛乱翅垂,闭眼打盹,常下痢排出带血稀粪或血液,贫血、冠髯苍白,嗉囊内充满液体,后期运动失调,倒地痉挛死亡。3月龄以上的青年鸡多呈慢性经过,不一定出现血粪,但呈进行性消瘦,呆立,后期瘫痪,衰竭而死。
剖检主要病变在盲肠,可见盲肠肿胀好几倍,呈棕红色或暗红色,质地比正常坚硬,剪开可见血凝块,或是含有一种黄色豆腐渣样、混有血液的坏死物质。若时间稍长者,盲肠中有一种凝血块、坏死物质、粘性渗出物凝固而成的栓子,堵塞肠腔。慢性病例病变多在小肠前中段,尤以十二指肠显著肿大。肠壁增厚发炎,剪开后肠粘膜上有小出血z区,内有粘性渗出物,常混有血块。
防治:对球虫病的预防,主要是加强管理,保持舍内干燥,定期清粪,并按综合防治措施的要求进行各种消毒。抗球虫的药物很多,应据具体情况选用,为防止球虫的耐药性的产生,应注意有计划地更换用药。常用的球虫药有青霉素、球痢灵、氯苯胍、三字球虫粉等。
鸡球虫病的有效防治方法
鸡球虫病是由一种或多种球虫引起的急性流行性寄生虫病。主要侵害10~30日龄的雏鸡或35~60日龄的青年鸡,死亡率有的可高达80%;成年鸡一般不发病,但为带虫者,是传播球虫病的重要病源。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现介绍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供参考借鉴。一、搞好环境卫生
在用药防治球虫病的同时,要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
1、清洁鸡舍。鸡舍要每天打扫,保持清洁干燥,受潮垫料要及时更换。水槽、食槽、鸡笼等用具都应定期彻底清扫冲洗,墙壁、地面使用20 %生石灰水或2%来苏儿进行消毒,饲养管理人员出入鸡舍应更换鞋子,减少和杀灭鸡舍环境中的球虫卵囊和阻止其孢子发育,这对降低球虫病的发病具有重要意义。
2、处理粪便。通常球虫卵囊随粪便排出后,在一定条件下需1~3日才能发育成有感染性的孢子卵囊,因此,鸡场中的粪便要在当天或次日打扫清除,运到远处进行堆积发酵处理,利用发酵产生的热和氨气杀死卵囊,防止饲料和饮水被污染。因成年鸡带虫无明显症状,且不断向外排出球虫卵囊,增加了幼鸡感染球虫病的可能,因此,要坚持幼鸡与成鸡分开饲养。另外,对于不同批次的雏鸡也要严禁混养,最好实行全进全出制度以切断传染源。在饲养期间,每天注意雏鸡食欲、精神、排便情况,有病及时隔离治疗,治愈的鸡不能再重新入群。
三、发现及时
初期血粪往往看不到,等到大量的血粪出现时,病情已经严重。因此,在血粪出现之前,能判断球虫病即将发生就显得特别重要。从以下3个方面可以预测球虫病的发生:
1、球虫病出现的前1、2天采食量明显增多。饲养者在饲养中要认真观察,并记录每天的采食量。
2、一部分鸡排的粪便水分偏多,少量鸡伴有白色的粪便。
3、脱落的羽毛比正常多,出现这些现象时就要开始用药。
四、药物防治
针对目前发病日龄有所提前,所以应提早预防,从7~9日龄就开始在饲料或饮水中按时、按量投入药物。
1、由于鸡球虫很容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对于球虫药的选择,不管是预防还是治疗,均应有计划更换药物品种,最好选用新药,这样可避免或减缓耐药性虫株的产生,从而提高药物疗效,降低球虫病造成的危害。
2、目前市场上出售的饲料、饲料添加剂中一般都含有抗球虫药,在使用时要小心用药,以免重复用药引起药物中毒,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不能看到病症减轻就停药,这样达不到彻底治疗目的,反而会导致耐药性虫株的出现而影响以后球虫病的治疗效果。 4、鸡发生球虫病时食欲减退,但饮欲增强,因此治疗球虫病时最好选用水溶性抗球虫药,通过饮水途径给药。 受益匪浅,谢谢。 哥们是兽医吗!? 谢谢你的分享 引用第5楼xuweichen于2010-07-29 09:21发表的 :
谢谢你的分享
引用第3楼hmwnzyb于2010-07-28 20:33发表的 :
受益匪浅,谢谢。
谢谢提供资料 经典,收益非浅 谢谢我学习了 学习了、这两种病最常见了、应当高度重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