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措施
惠中技术部 王延东鸡大肠杆菌病是由病原性大肠埃希氏杆菌引起的禽类传染病。近年来,随着规模化、集约化养鸡业的蓬勃发展,大肠杆菌病在许多养鸡场广泛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从而导致鸡只的死亡、种鸡及蛋鸡的产蛋率下降、种蛋孵化率降低、鸡只生长发育受阻、肉和蛋品质下降、治疗费用增加等,严重威胁着养禽业的健康发展,给养禽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笔者结合临床经验现将该病介绍如下:
一 流行病学:
1)病原
大肠埃希氏菌,简称大肠杆菌,该菌为革兰氏阴性菌,有鞭毛,能运动;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文献报道;大肠杆菌的血清型菌体抗原(0)有146个、夹膜抗原(K)有89个、鞭毛抗原(H)有49个。根据致病力的大小有把大肠杆菌分为致病性、条件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种、从而使大肠杆菌病更趋复杂化了。
大肠杆菌是动物肠道中正常细菌之一,根据文献报道:鸡每克粪便中约含大肠杆菌106个,其中约有10-15%属于有致病性的血清型。细菌随粪便排除后污染环境、水源等造成扩散;因此在鸡舍内垫料中的大肠杆菌数可达104个/克以上,灰尘中的细菌数可达53—104个/克以上,空气中的细菌数可达38个/米3,垫料和灰尘中的大肠杆菌在干燥环境下可存活3周以上,而且在不同地区和不同鸡场的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又不尽相同,并且经常处在变化之中。
2)传播途径
由大肠杆菌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及环境后细菌可经鸡的呼吸道、消化道和种蛋等途径进行传播。一般传播的途径主要有两种:
1、垂直传染:(也称母源性种蛋带菌传染):一般认为在母鸡的粪便污染蛋壳后,大肠杆菌由蛋外侵入到蛋内是重要的传染来源。据报道:母鸡在感染大肠杆菌后21周所产的蛋中有27%的蛋内(多在气室)可分离出大肠杆菌,经孵化8天后在蛋白和蛋黄中可分离出大肠杆菌。在正常母鸡所产的蛋中有0.5-6%含有该菌。经人工感染的母鸡所产的蛋中有26.5%含有该菌。从死胚分离到的245个菌株中有43个是有致病力的。在外观正常的卵黄中有时也能分离到此菌。在卵黄感染的雏鸡中有70%的卵黄囊中有此菌。鸡胚卵黄感染后多在孵化前就会死亡。出壳后的带菌雏鸡多数出现大肚、脐炎、卵黄吸收不良,如果把雏鸡抓在手中有软绵绵的感觉,这种雏鸡一般不易成活,多在一周内死亡。
2、接触性传染(也称水平传染):大肠杆菌污染饲料、饮水、空气、环境等以后经鸡的消化道和呼吸道发生传染。鸡舍空气中游离的大肠杆菌可随鸡龄的增长而增加。如果鸡舍通风不良、氨气浓度高、灰尘增加就会损伤鸡的呼吸道黏膜。当鸡吸入有致病性菌株时就可造成呼吸道感染,又可经气管和肺进入气囊而引起气囊炎,进而又可引起心包炎、肝周炎、败血症等。经消化道感染者多因饲料、饮水被粪便中的细菌污染所致。
3)流行特点
各种年龄的鸡均可感染,但因饲养管理水平、环境卫生、防治措施的效果,有无继发其它疫病等因素的影响,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较大差异。
集约化养鸡在主要疫病得到基本控制后,大肠杆菌病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已成为危害鸡群主要细菌性疾病之一,应引起足够重视。
大肠杆菌在自然环境中,饲料、饮水、鸡的体表、孵化场、孵化器等各处普遍存在,该菌在种蛋表面、鸡蛋内、孵化过程中的死胚及毛液中分离率较高。因经构成了养鸡全过程的威胁。
本病在雏鸡阶段、育成期和成年产蛋鸡均可发生,雏鸡呈急性败血症经过,火鸡则以亚急性或慢性感染为主。多数情况下因受各种应激因素和其它疾病的影响,本病感染更为严重。成年产蛋鸡往往在开产阶段发生,死淘率增多,影响产蛋,生产性能不能充分发挥。种鸡场发生,直接影响到种蛋孵化率、出雏率,造成孵化过程中死胚和毛蛋增多,健雏率低。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每年在多雨、闷热、潮湿季节多发。
大肠肝菌病在肉用仔鸡生产过程中更是常见多发病之一。
二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根据鸡的品种,年龄和发病后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与病变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八种类型:
1)脐炎型:主要发生于出壳不久的雏鸡,多见有脐环闭合不全、脐孔周围红肿,并常有皮肤破损、发硬、呈黄色,时间较长者脐孔周围发红或呈紫黑色,后腹部肿大皮薄而发红或呈紫青色,拉黄白色或黄绿色稀粪、极为腥臭,并将肛门周围羽毛粘连、俗称湖肛。病鸡全身衰竭,闭眼垂翅不原走动,减食或废绝,出壳后最初几天死亡率较高。剖检变化主要表现:脐环肿大、皮下有暗红色或黑红色液体。卵黄囊吸收不良,充满黄绿色稀薄液体;胆囊涨满、肝脏肿大,质脆呈土黄色或暗红色,有斑驳状或点状出血。小肠胀气,黏膜充血或点状出血;直肠部扩张呈囊状充满黄白色或黄绿色稀粪。
2)急性败血型:主要发生于雏鸡和4月龄以下的青年鸡,尤其是肉仔鸡的发病率最高。常与腹水症、慢性呼吸道病、传染性鼻炎等病混合感染。特征为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病鸡表现:精神萎顿、眼半壁缩颈呆立、两翅下垂、腹式呼吸、减食或不食;部分病鸡拉灰白色、黄白色或黄绿色稀粪;有的鸡临死前出现仰头、扭颈等神经症状。病程一般为1-3天,死亡率可达50-80%;病理变化以心包炎、肝周炎、腹膜炎为特征,肝脏肿大或大出血。肠道发炎,肠管粘连,并有淡黄色或橙黄色腹水。
3)气囊炎型:常见于5-12周龄的青年鸡。以6-9周龄发病最多。本型常呈继发感染,多因患慢性呼吸道病、传染性支气管炎、非典型新城疫时,鸡体的抗病力下降、而对大肠杆菌的易感性增加,当空气或灰尘中的大肠杆菌被吸入呼吸道而继发本病。其病理变化多见于胸气囊和腹气囊壁增厚、混浊、囊内常含有黄白色干酪样渗出物。有的病例呈现肺水肿。有时可见气囊炎、心包炎和肝周炎同时发生。
4)全眼球炎型:一般发生于大肠杆菌败血型的后期,为单侧性或双侧性;病鸡食欲减少或废绝,呆立一隅。病初表现眼结膜潮红、眼脸肿胀,眼前房有浆液性分泌物,眼脸肿胀严重时上下眼帘粘连,随后分泌物形成黄白色干酪样、挤出分泌物后见角膜穿孔,最终失明,因饮水采食困难而衰竭死亡。
5)肉芽肿型:较为少见,一般发生于肝、盲肠和十二指肠上,肠管肿胀出血,角膜上有土黄色脓肿或肉芽肿结节,约小米至绿豆大不等。肠管粘连不易分离,肝脏上可见局灶性,不规则的黄色坏死区,严重时整叶肝脏都可发生。
6)卵巢输卵管炎型:主要发生于产蛋期的种鸡及鸡蛋。多与沙门氏菌混合感染,呈慢性经过。病鸡精神、食欲尚正常,拉黄白色或黄绿色粪便,鸡冠发白、发红或发紫、无光泽、萎缩并倒向一边。产蛋减少、而破壳蛋畸形蛋增多,蛋壳退色变白或发灰、蛋壳表面粗糙不平、蛋壳上有针头至米粒大小不等的褐色斑点。部分病程较长的鸡后腹部膨大、发硬、下垂,站立时成企鹅状。剖解时可见卵巢发炎,卵泡变为暗红色,较大一些的卵黄变稀变软,输卵管及泻殖腔发炎、出血,有的在输卵管内蓄积有大量干酪样卵黄而阻塞输卵管。
7)卵黄性腹膜炎型:多见于产蛋鸡,尤其是人工授精的种鸡,多因在输精过程中消毒不严,操作不当而导致泻殖腔、输卵管感染发炎而引起;本型又多与慢性呼吸道病、新城疫、禽流感等病混合感染。特征为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等,有的则未见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死鸡一般表现体况良好。病鸡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鸡冠发红或暗红,后腹部膨大下垂蹲伏,剖检变化为:卵黄变稀、出血或破裂,在腹腔中弥漫着破裂的卵黄液,将腹腔内的肠管、脂肪染为蛋黄色。肠管、腹腔发炎,相互粘连,死亡时间稍长着腹壁、腹膜及肠管变为褐绿色腐败,气味腥臭。
8)滑膜炎型:一般发生于雏鸡和青年鸡,但发病率低,呈少数零星发病。病鸡表现关节肿胀、跛行、走路极为困难,关节腔蓄积由少量黄色粘稠液,滑膜肿胀。
上述这些类型在临床上有时可同时混合出现几种,有时可单独发生。
三 临床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可初步诊断为鸡大肠杆菌病。确诊需做实验室检查。
1)细菌分离培养
无菌采取病鸡胸腔和腹腔内渗出物及肝脏接种到普通肉汤培养基中,37℃培养18~24h后,在麦康凯培养基上划线分离培养,获红色菌落,并进一步纯培养。
2)染色镜检
取纯培养物涂片、染色、镜检,见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3)生化试验
将纯培养物接种于生化培养管中,结果葡萄糖、乳糖、蔗糖、麦芽糖、甘露醇产酸产气,甲基红试验阳性。
4)动物试验
将纯培养物用无菌生理盐水洗下,以0.2mL/只腹腔注射小白鼠3只,观察。发现36h后3只小白鼠相继死亡,取病料涂片染色镜检及分离培养,所得结果与前相同。
四 综合防治
鸡大肠杆菌病是一种条件性疾病,该病的发生常与鸡舍环境恶劣,空气质量差,饲养密度大,免疫接种,饲料、饮水被污染有关。所以,要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改善饲养环境,加强饲养管理,落实卫生防疫措施,减少各种诱发因素。
1)改善饲养管理
应从种鸡的管理入手,在种蛋入孵前用惠中公司生产的消毒剂卫康进行熏蒸消毒。育雏舍要经过清扫、冲洗、喷雾和熏蒸四步消毒。在育雏期要保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要及时分群,切忌不可密度过大和通风不良。应选用几种广谱、高效、低毒的消毒液定期交替喷雾消毒,尽可能减少鸡舍环境中的细菌数量,还应饮用一些抗菌消炎的药物菌特、禽速康和惠中全维做为雏鸡的开口药,以增强鸡群的抗病力。
2)加强卫生管理
饲料、饮水、空气是该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应加强对粪便的处理及鸡舍空气的消毒与净化。每天清除粪便,有效地清扫鸡舍,坚持经常使用安全高效消毒剂卫康带鸡喷雾消毒或熏蒸消毒。定期清洗水箱和供水管道,特别是在投完可溶性粉剂药物后更应及时清洗。饮水器每天至少要洗刷一次。如果饮用水中细菌数量超标,可用1∶2000倍聚维酮碘溶液消灭水中致病性大肠杆菌。
3)防止其他疾病的暴发
目前很多疾病可导致大肠杆菌病的继发或混合感染,如鸡沙门氏菌病、霉形体病、传染性鼻炎、传染性支气管、喉气管炎、新城疫等。对于这些疾病目前都有较好的疫苗进行预防。因此应制定适合本养殖场的防疫程序并认真实施,尽可能防止其他疾病的发生,可间接起到预防和减少大肠杆菌病发生的作用。
精华,学习了,谢谢楼主。 收藏。谢谢。 搞好环境加强管理才能降低本病发生。 禽速康的主要成份是什么呀?谢谢! 我是新人,请多多指教 ! 收藏。谢谢。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