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牛肉产业的“冰火两重天”(上)
一、牛群结构之痛:在“保种”与“求生”间艰难平衡阿根廷,素有“世界肉库”之称,畜牧业在其经济体系中占据支柱性地位。潘帕斯草原上,曾遍布牛群,肥壮的肉牛悠然吃草,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农牧业盛景。然而,近年来,阿根廷牛肉产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结构性挑战,牛群结构失衡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其牛肉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母牛屠宰率高企:种群恢复按下“慢进键”
据预测,2025年阿根廷牛只屠宰量为1380万头,相较于2024年下降1.5%,其中母牛屠宰量达270万头,同比减少7%,这体现了政府与行业为遏制牛群衰退所付出的努力。然而,11.8%的母牛屠宰率仍高于10%的健康阈值,即每100头母牛中近12头被屠宰。阿根廷肉牛养殖协会主席卡洛斯?冈萨雷斯指出:“我们虽在努力减少母牛屠宰,但养殖户因现金流压力,不得不依赖小牛出栏。”2025年,小牛屠宰量达368万头,同比增长3%,青年公牛出口量增至320万头。这种“杀幼保收”策略虽暂时缓解了养殖户的经济压力,但导致牛群更新过快。截至2023年底,牛群总数已减少116万头,尽管2025年新生犊牛因妊娠率提升有所增加,但繁殖母牛总量的下降使得种群恢复之路漫长而艰难。
从牧场实际情况来看,众多养殖户为维持生计,不得不做出艰难抉择。布宜诺斯艾利斯省一家中型牧场的主人胡安表示:“养牛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购买饲料、雇佣工人等各项开支巨大。母牛产仔周期长,短期难以获得收益,为维持运营,只能多出售小牛和青年公牛。”这种现象在阿根廷众多牧场中普遍存在,资金链紧张成为制约养殖户保护牛群和维持生计的瓶颈。
从宏观角度分析,母牛是牛群繁衍的基础,高屠宰率直接影响牛群的自然增长速度。一头母牛从受孕到产犊,再将犊牛养育至可出栏状态,需数年时间,大量宰杀母牛无疑是透支牛群的未来。这种杀鸡取卵式的做法使阿根廷牛群结构陷入恶性循环:牛群数量减少,市场供应紧张,价格波动加剧,养殖户收入不稳定,进而更加依赖小牛和青年公牛出栏,母牛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二)屠宰量连续两年下滑:产量背后的隐忧
布瑞克农业数据显示,2025年阿根廷牛肉产量预计为308万吨(胴体重量当量),较2024年下降3%。表面上看,这是对牛群结构的主动调控,实则是在多重压力下的被动收缩。2024年提前屠宰透支了产能,2025年2月全国第三大屠宰厂“2025厂”因火灾无限期停工,直接影响对华出口4-5万吨。在全球牛肉需求旺盛(2025年国际均价上涨12%-15%)的背景下,阿根廷却因“牛不够杀”错失发展机遇,出口量预计降至77万吨,与巴西、乌拉圭等国的竞争力差距逐渐拉大。
屠宰量的连续下滑对阿根廷牛肉产业产生了全方位冲击。在出口方面,中国作为阿根廷牛肉的最大海外市场,2025年第一季度从阿根廷进口牛肉仅6.57万吨,与2024年同期的12.19万吨相比近乎减半,下降幅度达46.1%。随着中国市场份额的缩减,阿根廷牛肉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受到严峻挑战。与此同时,巴西和澳大利亚等牛肉出口强国趁机抢占市场份额,2025年第一季度,巴西牛肉出口量增长11%,澳大利亚在中东和欧盟市场的销量也增长了25%。
在国内市场,牛肉供应减少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市场上牛肉供应量减少,导致价格上涨,加重了消费者负担。对于普通阿根廷民众而言,牛肉作为日常餐桌上主要的蛋白质来源,如今变得越来越难以负担,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众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
阿根廷牛肉产业在牛群结构方面面临的困境,并非单纯的产业问题,而是经济、政策、市场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复杂结果。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行业组织以及养殖户共同努力,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和发展战略,以实现牛群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消费寒冬:当“牛肉王国”的百姓“吃不起肉”
在阿根廷,牛肉不仅是饮食文化的核心,更是国家文化的重要象征。然而,如今这个“牛肉王国”正陷入消费寒冬,普通民众面临着“吃不起肉”的困境,曾经习以为常的“牛肉自由”已成为奢望。
(一)购买力指数腰斩:从“顿顿牛排”到“按月计肉”
阿根廷国家统计局(INDEC)的“工资购买力指数”(Ripte),直观反映了阿根廷经济的发展变化以及民众牛肉消费能力的兴衰历程。2001年第四季度,在货币危机爆发前,阿根廷经济相对稳定,工资购买力指数表现出色,每月工资可购买高达245公斤的牛肉。这意味着普通阿根廷家庭日常饮食中牛肉充裕,“顿顿牛排”并非难以实现的目标。
2012-2015年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基什内尔执政时期,尽管经济环境有所变化,但该指数仍稳定在178公斤/月,民众牛肉消费能力虽有下滑,但整体仍保持较高水平,牛肉在阿根廷人餐桌上依旧占据重要位置。
2016-2019年马克里政府时期,指数为177公斤,与上一时期基本持平,阿根廷人对牛肉的热爱和消费能力未受太大影响。然而,2019年阿尔韦托?费尔南德斯执政期间,经济形势恶化,工资购买力指数大幅下滑至144公斤,民众牛肉消费开始受到明显制约,牛肉在餐桌上出现的频率逐渐降低。
2024年2月,米莱政府上台后实施价格调整,民众购买力遭受重创,工资购买力指数一度跌至历史最低点,仅为90公斤/月。这表明普通家庭工资所能购买的牛肉量大幅减少,“牛肉自由”成为遥远回忆,百姓购买牛肉时不得不精打细算。
从当年11月起,随着工资逐步回升,该指数连续11个月上涨,到2024年11月回升至142公斤/月,给民众带来一丝希望。但进入2025年,年初虽一度回升至130公斤,但随后因牛肉价格涨幅远超工资增幅,购买力再次下滑。截至2025年8月,该指数仅为122公斤/月,远低于历史平均水平。这一系列数据变化深刻揭示了阿根廷民众牛肉消费能力的严重退化,曾经随意享用牛肉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如今只能“按月计肉”,根据工资购买力谨慎安排牛肉消费。
与邻国相比,阿根廷的差距愈发明显。智利同期牛肉购买力指数达180公斤,乌拉圭为165公斤,在这些国家,民众能较为轻松地满足牛肉消费需求。而阿根廷在经济困境中挣扎,民众生活质量受到极大影响,牛肉消费能力的大幅下降不仅改变了阿根廷人的饮食习惯,也对其牛肉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产生了深远冲击。
(二)“工资跑不赢牛价”:通胀绞杀消费信心
2025年,阿根廷经济形势愈发严峻,牛肉零售价格大幅上涨,涨幅高达31.2%,远超上半年15%的通胀率,部分热门部位如里脊、胸肉等价格涨幅更是超过50%。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家普通超市,原本每公斤售价50比索的里脊,如今已飙升至80比索以上,令许多消费者望而却步。
尽管在米莱政府时期,私营部门员工工资增长了137%(以黑市美元计价),但在高通胀和飞涨的牛肉价格面前,这一增长显得微不足道。扣除通胀后,实际购买力仍下降了43%。对于普通工薪阶层而言,工资增长只是数字上的变化,实际生活压力并未得到缓解,反而因牛肉价格不断上涨而愈发沉重。
阿根廷经济研究中心分析师玛利亚?洛佩兹指出:“夏季是传统消费旺季,可牛肉价格每月涨5%,而工资调整滞后3个月,相当于每个家庭夏季要多花15%的开支在肉类上。”这种“价格-工资”错配现象严重束缚了消费者的购买力。在夏季,人们本应享受丰富的肉类美食,却因价格上涨不得不减少购买量,甚至放弃购买牛肉。
这种情况导致消费者消费习惯发生巨大改变。阿根廷人作为“食肉民族”,对牛肉有着深厚情感和依赖,但如今面对高昂的牛肉价格,不得不做出妥协,将目光转向价格相对亲民的鸡肉。2025年,阿根廷人均鸡肉消费达到45.9公斤,首次超越牛肉的50公斤。曾经摆满牛排的餐桌,如今更多出现鸡肉的身影,这种消费习惯的转变不仅是个人饮食选择的变化,更是整个社会经济困境的缩影。
在阿根廷的街头巷尾,常能听到人们对牛肉价格的抱怨。一位普通市民无奈表示:“以前每周都会买几次牛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烤肉,那是最幸福的时刻。可现在,牛肉太贵了,我们只能偶尔买一点解解馋,更多时候只能吃鸡肉。真不知道这种日子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种声音代表了无数阿根廷民众的心声,他们在经济困境中艰难维持生活,而牛肉价格的上涨无疑是压在他们身上的又一块巨石。
来源:肉类食品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