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养牛业的“冰火两重天”:74年最低存栏后,盈利曙光为何如此脆弱?(上)
一、七年去产能:牛群规模跌至1951年以来谷底(一)牛周期深度收缩:从扩张到“断代式”减产
养牛业作为美国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其牛群规模的动态变化一直备受行业内外关注。2025年1月,一则数据引发行业震动——美国牛群总数降至8670万头,创下自1951年以来的最低纪录。这一数据背后,是长达7年的去产能进程,对美国养牛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牛周期是养牛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种经济规律,其循环波动与牛价、利润等关键因素密切相关。2014年,美国牛价达到阶段性高点,丰厚的利润促使牧场主纷纷扩大养殖规模,大量留养母牛用于繁殖,牛群扩张趋势显著。然而,随后接踵而至的干旱、高成本与低利润等多重不利因素,对养牛业的繁荣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
干旱致使牧场的草场退化,优质牧草大幅减少,牧场主不得不投入更多资金购买饲料。与此同时,运输成本上升、人工费用增加以及各类养殖设备的更新换代,使得养殖成本急剧攀升。在市场端,由于牛肉供应逐渐增多,市场竞争加剧,牛价并未如牧场主预期般持续上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下滑,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
在这种严峻形势下,牧场主为减少损失,不得不持续抛售母牛。相关数据统计显示,繁殖母牛存栏量较2017年下降了18%。这一数据预示着未来3年可出栏牛源将大幅减少。因为母牛是牛群繁殖的基础,母牛数量的减少直接导致小牛犊出生率下降,进而对未来几年的牛群规模和牛肉供应产生负面影响。
这种“断代式”的减产,对美国养牛业而言,无疑是一次沉重打击。它打破了原有的养殖节奏和市场供应格局,使许多牧场主面临经营困境。部分小型牧场甚至因无法承受连续亏损,不得不选择关闭,退出养牛行业。
(二)干旱“抽干”牧场根基:重建周期长达30个月
美国西部和南部地区作为美国养牛业的核心区域,近年来遭遇了自2000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得克萨斯、俄克拉荷马等州,原本广袤肥沃的草场,在干旱的侵袭下,退化率超过40%。曾经绿意盎然的牧场,如今变得枯黄荒芜,尘土飞扬。
干旱给牧场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草场退化,无法提供足够的牧草,牧场主不得不从数百甚至上千英里外购买干草,再高价运输回来喂牛。据了解,这些干草价格高达每吨500美元,运输成本更是让牧场主不堪重负。在一些地区,为维持牲畜生命,牧场主甚至需要用卡车运水,运水成本达到每头牛每日2美元。
在极端压力下,许多家庭牧场不得不做出艰难抉择——卖掉精心培育数十年的优质母牛。这些母牛凝聚了牧场主几代人的心血,经过长期选育,具有优良的品种特性和繁殖能力。然而,面对干旱和高成本的双重困境,牧场主别无选择。据统计,超过20%的家庭牧场卖掉了核心繁殖母牛。
然而,卖掉母牛虽暂时缓解了经济压力,却给牛群的重建带来巨大困难。因为一头小母牛若被留下用于繁殖,从受孕到产下第一头可育肥的小牛,需要30个月的时间。这意味着,即便现在牧场主开始全力复产,真正反映到市场供应上,也要等到2028年。在这漫长的30个月里,美国牛肉市场将持续面临供应紧张局面,牛肉价格也将继续受到影响。
干旱不仅“抽干”了牧场的根基,也削弱了牧场主的发展信心。在这场与干旱的较量中,他们显得极为渺小和无力。但即便如此,许多牧场主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土地,期待着有一天,雨水能够再次滋润这片大地,牛群能够再次繁荣起来。
二、短暂盈利窗口:供不应求推高牛肉价格,但利润薄如刀刃
(一)“史上最贵牛肉”背后的供需失衡
2025年,美国牛肉市场呈现出一种特殊态势:牛肉价格飙升至历史高位,然而消费者的购买热情却并未因此减退。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美国牛肉消费量预计达286亿磅,尽管价格同比上涨18%,需求依然保持强劲。
走进美国的各大商超,牛肉的价格标签格外醒目。肋眼牛排零售价突破18美元/磅,碎牛肉均价达6.5美元/磅,均创历史新高。在一些高端超市,一块优质的肋眼牛排甚至可以卖到20美元以上。然而,即便价格如此高昂,消费者依然踊跃购买。这种“越贵越买”的现象,背后反映的是美国牛肉市场严重的供需失衡。
从供应端来看,存栏量下降与屠宰量萎缩是导致牛肉供应紧张的主要原因。由于长期的干旱和去产能,美国牛群存栏量较2019年减少了12%,这直接导致可出栏牛源减少。同时,屠宰量也同比减少了8%,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供应压力。在需求端,随着美国经济逐渐复苏,消费者购买力增强,对牛肉的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在夏季烧烤季和节假日期间,牛肉的需求量更是大幅攀升。
这种供需失衡的局面,使得活牛价格一路飙升。较2024年同期,活牛价格上涨了22%,达到每磅2.2美元。育肥牛和犊牛的价格也随之上涨,育肥牛价格达到每磅3.2美元,犊牛价格更是突破每磅4美元。价格的上涨,让养牛户看到了一丝希望,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养殖策略,考虑扩大养殖规模。
(二)养牛户的“杯水车薪”:利润被成本侵蚀
尽管牛肉价格上涨让养牛户迎来了短暂的盈利窗口,但实际上,他们的利润极为微薄。在这场价格上涨的过程中,养牛户并未得到太多实惠,依然在盈亏线边缘艰难维持。
2025年,虽然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较峰值回落了15%,但饲料成本依然占据养殖成本的65%。以一头育肥牛为例,其养殖周期为18个月,饲料成本高达1500美元。而在过去,这个成本可能只有1000美元左右。除饲料成本外,柴油价格高企也让养牛户头疼不已。较2023年,柴油价格上涨了12%,这使得运输成本大幅增加。在一些偏远地区,牧场主需要用卡车将饲料和牛只运输到市场,柴油价格的上涨无疑增加了他们的运营成本。
人工成本的上涨也是养牛户面临的一大挑战。随着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养牛场的人工成本上涨了10%。为吸引和留住员工,牧场主不得不提高工资待遇和福利水平。这些因素叠加,使得养牛户的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
在这种情况下,中小牧场主每头牛的净利润仅为50-80美元,这个数字不及2014年同期的1/3。许多牧场主表示,这点利润甚至不够支付日常运营费用。更严峻的是,70%的牧场主负债率超过50%,他们的盈利仅够偿还到期贷款。一旦市场价格出现波动,或者养殖成本再次上升,他们将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
三、政策与虫害:两大“黑天鹅”搅动脆弱平衡
(一)进口政策“捅刀子”:阿根廷牛肉成“政治牺牲品”
2025年10月,美国养牛业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政策变动。美国政府突然宣布,将阿根廷牛肉的进口配额从每年2万吨大幅提升至8万吨。这一决定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养牛业中引发强烈反响。
美国政府给出的理由是“平抑消费者价格”,声称增加阿根廷牛肉的进口可以缓解美国国内牛肉价格过高的问题,使消费者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牛肉。然而,这一说法遭到众多牧场主的强烈反对。
从数据上来看,阿根廷牛肉在美国牛肉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仅为0.6%,如此微小的占比,很难对美国庞大的牛肉市场价格产生实质性影响。但实际情况是,这一政策宣布后,育肥牛期货价格在次日暴跌7%。这一戏剧性变化,让牧场主感受到了深深的寒意。
北达科他州牧场主协会主席言辞激烈地指出:“政府为了降低10美分的零售价格,正在毁掉整个行业的信心。当利润消失,没有人会冒险补栏。”这句话道出了众多牧场主的心声。对于养牛户来说,利润是维持养殖业务的关键。而政府的这一政策,无疑是在他们本就脆弱的利润空间上又重重地“捅了一刀”。
许多牧场主表示,他们多年来辛勤劳作,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就是为了在养牛业中获得稳定收益。然而,政府的这一决策,让他们的努力似乎付诸东流。原本就处于亏损边缘的他们,现在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生存考验。如果利润持续消失,他们将不得不继续抛售牛群,甚至可能放弃养牛业,转而寻求其他生计。
(二)虫害卷土重来:新大陆螺旋蝇逼近美墨边境
除进口政策的冲击外,美国养牛业还面临着另一个巨大威胁——新大陆螺旋蝇的卷土重来。这种曾经在1966年被成功根除的致命害虫,在2025年再次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并且已经逼近美墨边境,距离美国边境仅70英里。
新大陆螺旋蝇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寄生虫,其幼虫具有极强的侵袭性。一旦牛被感染,幼虫会迅速钻入牛的伤口,以牛的活体组织为食,导致牛大面积感染。据统计,感染新大陆螺旋蝇的牛死亡率超过80%,这对于养牛业来说,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
为防止疫情传入美国,美国政府自2025年7月起全面禁止从墨西哥进口牛、野牛和马。墨西哥是美国重要的牛源进口国,美国每年从墨西哥进口约130万头牛。这一禁令的实施,切断了美国的重要牛源补给,进一步加剧了美国牛肉市场的供应紧张局面。
美国农业部发出警告,如果新大陆螺旋蝇疫情在墨西哥失控,仅得克萨斯州就可能损失30%的肉牛存栏。得克萨斯州是美国养牛业的重要基地,拥有众多牧场和庞大的牛群。一旦得克萨斯州的肉牛存栏大幅减少,将对美国整个养牛业产生连锁反应,导致牛肉价格进一步上涨,市场供应更加不稳定。
为应对这一威胁,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一方面,加大对边境地区的监测力度,部署大量监测设备和人员,密切关注螺旋蝇动态。另一方面,投入巨资研发和实施防治方案,包括大规模繁殖不育雄性螺旋蝇,通过飞机将它们投放到边境地区,试图通过这种生物防治手段,降低螺旋蝇的繁殖率,控制疫情扩散。
然而,这些措施的效果还有待观察。生物防治手段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显现效果,而且在实施过程中还面临诸多挑战,如投放的不育雄性螺旋蝇能否有效与野生雌性螺旋蝇交配,以及天气、环境等因素对防治效果的影响等。
来源:现代畜牧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