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猪侠 发表于 2 小时前

成本决胜时代,养猪业正在经历怎样的生死淘汰赛?(下)

四、挑战与展望:成本竞争的新阶段与行业变革

(一)短期困境:价格低迷与产能过剩并存

2025年第三季度,19家上市猪企净利润环比下降35.86%,其中牧原、温氏等龙头企业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核心原因在于生猪价格跌破12元/kg,而行业平均成本仍在12.8元/kg以上,价格与成本的倒挂严重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

产能过剩仍是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截至第三季度末,能繁母猪存栏量仍高达4035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3.5%。随着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的持续提升,仔猪供应充足,第四季度生猪出栏压力依旧巨大。据业内预测,第四季度生猪出栏量将同比增长10%以上,猪价或延续“先抑后扬”态势,在供应压力下,猪价短期内难以大幅反弹,这对企业的现金流储备提出了严峻挑战。

在价格低迷与产能过剩的双重压力下,企业的现金流管理成为生死存亡的关键。部分高成本企业已出现资金链紧张的迹象,如正邦科技因资金问题,部分猪场出现断料、仔猪抛售等情况。为缓解资金压力,企业纷纷寻求融资渠道,2025年上半年,上市猪企融资总额同比增长30%,但高负债也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财务成本。

(二)长期战略:从成本领先到体系制胜

面对短期困境,头部企业已开始谋划长期发展战略,从单纯的“成本领先”向“体系制胜”转型。

牧原股份提出“消灭16元以上场线”的目标,计划在2025年将养殖成本降至12元/kg。为实现这一目标,牧原持续加大在智能化养殖、饲料研发和疫病防控上的投入。在智能化养殖方面,牧原研发的智能环控系统已实现对猪舍环境的精准调控,未来计划将AI视觉技术应用于猪只健康监测,实现疫病的早期预警。

温氏股份通过屠宰业务反哺养殖端,构建“养殖+加工”的利润闭环。温氏的屠宰产能已达到1000万头/年,通过屠宰业务,温氏不仅实现了产品的增值,还通过市场反馈优化养殖环节。在市场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温氏调整了养殖结构,增加了适销对路的土猪、黑猪养殖比例,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对于中小猪企而言,绑定龙头企业加入订单养殖,或聚焦区域市场差异化竞争,是避免在全产业链与巨头直接竞争的有效策略。克明食品与牧原合作代养,借助牧原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实现了成本的有效控制;一些地方猪企则通过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如四川的“川味黑猪”、浙江的“两头乌”,以差异化产品在区域市场站稳脚跟。

(三)行业趋势:成本竞争推动行业集中

随着成本竞争的加剧,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当猪价进入12-14元/kg的震荡周期,只有成本低于12元/kg的企业才能稳定盈利。机构预测,2026年行业CR5(前五名集中度)将从2024年的28%提升至35%,尾部10%高成本产能将加速出清。

在这场“胜者通吃”的竞争中,头部企业凭借规模优势、技术实力和成本壁垒,将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牧原、温氏等企业已开始通过并购、合作等方式,整合行业资源,拓展市场份额。而中小猪企则需在细分领域深耕,通过精细化管理和差异化竞争,寻找生存空间。

养猪业正进入“巨头引领、中小深耕”的新格局,在这个格局下,成本管控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创新能力、市场洞察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将成为企业应对行业周期的关键因素。只有那些在成本、技术、管理和市场等方面全面领先的企业,才能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结语:成本决定成败,穿越周期的关键

2025年的养猪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激烈的竞争。一边是牧原、温氏等巨头凭借技术和规模优势,将成本控制在行业领先水平;另一边是中小猪企在价格与成本的双重压力下艰难生存。这场竞争的本质是效率与耐力的较量,在猪周期的漫长磨底期,只有真正具备 “全链条降本 + 市场化应变” 能力的企业,才能在行业洗牌中生存并发展。毕竟,在养猪这个高度同质化的行业中,成本始终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而掌握这一关键因素的往往只是少数企业。(企业公告,行业公开数据)

来源:现代畜牧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成本决胜时代,养猪业正在经历怎样的生死淘汰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