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决胜时代,养猪业正在经历怎样的生死淘汰赛?(上)
一、成本分水岭:养猪业步入“5元时代”2025年,养猪行业正经历一场以成本为核心的激烈竞争。据猪场动力网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5家上市猪企的平均养猪成本已降至6.44元/斤,然而头部企业与尾部企业之间的成本差距已扩大至1.4元/斤。其中,牧原股份以5.8元/斤的成本率先突破“5元关卡”,而东瑞股份7.2元/斤的成本则使其面临深度亏损局面。这场源于产能过剩引发的价格战,正促使整个行业加速迈入“以成本论成败”的全新阶段。
2025年第三季度,生猪价格持续低于12元/公斤,超过六成的猪企陷入亏损状态,但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依然保持盈利,其核心差异在于成本管控能力。在全行业因猪价低迷而艰难挣扎之际,成本线已然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护城河”。
二、四大梯队分化:引领者与边缘者的差异
(一)第一梯队:5.8-6.2元/斤,成本领先优势显著
在这场成本竞争中,以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为代表的第一梯队企业,凭借全产业链优势和持续的技术迭代,率先构建起难以突破的成本壁垒。
牧原股份作为行业龙头,其智能化养殖体系已成为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目前,牧原已部署超300万套智能装备,从精准环境控制、疫病防控到饲喂系统,实现了养殖全链条的智能化升级。在饲料创新方面,牧原通过低蛋白日粮技术,将豆粕占比降至6.5%,不仅大幅降低了饲料成本,还减少了对进口大豆的依赖。2025年9月,牧原的完全成本降至11.6元/kg,80%的场线成本低于12元/kg,25%的场线成本已进入11元/kg以下的“5元时代”。
温氏股份构建了“种猪-饲料-养殖”的闭环产业链,通过自配饲料,成本比市场平均水平低10%。在养殖环节,温氏注重种猪选育和养殖管理,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达到29头,肉猪养殖综合成本降至12.4元/kg,同比下降2.4元/kg,成本优势十分突出。
(二)第二梯队:6.2-6.5元/斤,稳健发展的跟进者
神农集团、天康生物、克明食品等区域性龙头企业,依靠本地化粮源和精细化管理,在第二梯队中保持着稳定的竞争力。
神农集团依托云南本地丰富的玉米、豆粕资源,通过与当地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饲料成本同比下降15%。在养殖技术上,神农集团的PSY稳定在29.5头,断奶成本控制在269元/头,成为西南地区的成本标杆企业。
天康生物通过疫病防控升级和饲料配方优化,有效降低了养殖成本。在疫病防控方面,天康生物将蓝耳病阳性率降至5%以下,减少了疫病带来的损失;在饲料配方上,通过精准营养技术,提高了饲料利用率。2025年第三季度,天康生物的养殖成本为12.78元/kg,并计划在第四季度将成本降至12.5元/kg以下。
(三)第三梯队:6.6-6.9元/斤,面临较大成本压力
天邦食品、正邦科技、京基智农等企业,由于产能利用率不足、饲料议价能力较弱,在第三梯队中面临“量增价跌”的困境。
以天邦食品为例,尽管通过产能整合将空栏费用降低了60%,但由于高负债(资产负债率72%),利息支出增加了成本压力。2025年前三季度,天邦食品的净利润同比下降92.5%,成本优化空间有限。在当前猪价下,每头猪的盈利微薄,甚至面临亏损风险。
(四)第四梯队:7.2元/斤,突围难度较大
东瑞股份因新建猪场折旧摊销高(占成本18%)、管理费用率达12%,9月完全成本高达14.4元/kg,显著高于行业均值。在当前猪价下,东瑞股份每头猪亏损超200元,面临产能收缩压力。尽管东瑞股份计划通过提高产能利用率和优化管理来降低成本,但短期内难以扭转亏损局面。
三、降本策略:饲料、技术与管理的协同作用
在这场成本竞争中,头部猪企已探索出一套成熟的降本增效体系,涵盖饲料配方创新、养殖技术升级与精细化管理,成为应对行业周期的核心竞争力。
(一)饲料成本优化:从传统依赖到精准配方
饲料成本占养猪总成本的60%以上,是降本的关键环节。头部企业通过原料替代和粮源锁定,实现了饲料成本的显著下降。
牧原股份在低蛋白日粮技术上的突破,成为行业典范。通过精准营养技术,牧原将仔猪料豆粕占比降至16%,育肥猪料降至8%,并通过合成氨基酸技术,确保猪只营养均衡。这一创新使牧原单头猪饲料成本降低1.2元/kg,年节省豆粕超150万吨,有效抵御了豆粕价格波动风险。
温氏、新希望等企业通过建立饲料厂直供体系,压缩中间环节,使豆粕采购成本降低10%-15%。此外,通过精准营养技术,温氏优化了种公猪饲料配方,将豆粕和鱼粉添加比例分别降低了5.4%和3%,饲料成本下降9.8元/头?天,精液品质不受影响。
为应对国际粮价波动,头部企业纷纷通过长协订单锁定原料价格。神农集团与东北粮企签订年度玉米采购协议,确保粮源稳定,价格较市场均价低5%-8%;牧原股份则通过与全球供应商合作,提前锁定未来1-2年的大豆、玉米需求,有效规避了价格风险。
(二)技术驱动效率提升
智能化养殖与育种技术的突破,正在重塑养猪业的生产效率。以牧原、温氏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已率先实现养殖全流程的智能化升级。
牧原的6层楼房猪舍,通过智能化环控、饲喂和疫病监测系统,实现了单头猪占地减少80%,人工效率提升4倍。AI视觉估重技术使体重检测精度达到97%,减少了人工干预和猪只应激,料肉比降低0.12。温氏则通过物联网环控系统,实现了猪舍温湿度、通风的精准控制,能耗降低20%;自动饲喂系统的应用,使人工成本减少40%,饲料浪费率从8%降至3%。
育种技术的突破同样显著。温氏通过持续选育,将种猪料肉比优化至2.3,比行业平均水平低0.2;神农集团的PSY从24头提升至29头,每头母猪年多产5头仔猪,直接降低断奶成本30元/头。育种技术的进步,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为成本下降贡献了超20%的份额。
(三)精细化管理:成本核算到单栋猪舍
精细化管理已成为猪企降本的重要策略,从成本核算到产能利用率提升,每个环节都成为利润增长点。
大北农推行的“猪场承包制”,将成本核算细化到单栋猪舍,优秀场线成本比平均水平低2元/kg。通过引入阿米巴经营模式,猪场员工的收入与成本、效益挂钩,激发了全员降本的积极性。ST天邦则通过产能整合,将空栏费用从1.2元/kg降至0.46元/kg;满负荷生产后,单位成本可再降1.5元/kg,产能利用率成为成本控制的关键变量。
现金流管理同样重要。牧原2025年资本开支缩减至90亿元,目标资产负债率降至55%,通过优化债务结构和降低融资成本,财务费用同比下降20%。温氏则暂停新建猪场,聚焦存量优化,管理费用率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释放了更多利润空间。
来源:现代畜牧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