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鱼儿 发表于 1 小时前

牛肉消费旺季来了!价格涨了10%,养殖户连续6个月赚钱,背后有啥玄机?

一、寒冬催热牛肉市场:供销两旺背后的消费密码

(一)终端消费升温,北方市场率先发力

随着冬季来临,气温显著下降,牛肉市场呈现出明显的消费热度提升态势。在火锅餐饮场景中,热气腾腾的铜锅旁常摆放着新鲜的牛肉卷,消费者尽情享受美食;家庭烹饪中,牛肉经炖煮后散发浓郁香味,弥漫于室内空间。火锅、卤味、炖汤等牛肉消费场景在冬季集中涌现,北方市场作为牛肉消费的重要区域,率先掀起消费热潮,成为推动牛肉消费增长的前沿阵地。

以山东滨州为例,该地区地处北方,冬季居民对牛肉的消费热情高涨。在滨州的各大商超及农贸市场,牛肉销售摊位前人流密集,消费者认真挑选心仪的牛肉部位,体现出对牛肉美食的期待。一位正在选购牛肉的消费者表示:“冬季偏好食用牛肉,无论是与土豆炖煮还是用于涮火锅,食用后身体感到温暖舒适。”

数据为市场热度提供了有力支撑。11月第一周,全国牛肉价格环比增长0.2%,同比涨幅达到6.5%,终端销量较秋季增长超过20%。滨州当地某屠宰企业目前日均屠宰量突破100头,牛腱子、肥牛片等火锅食材订单量环比大幅增长30%,产品持续运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满足各地市场对牛肉的需求。

(二)价格筑底回升,摆脱去年低迷阴影

回顾2024年,牛肉市场经历了较长时间的价格低迷期,给养殖户和从业者带来较大经营压力。自今年3月起,市场形势出现积极变化,牛肉价格触底后呈现持续回升态势,累计涨幅约10%。

在山东地区,肉牛出栏价从去年同期的11-12元/斤上涨至当前的14元/斤,带动牛肉零售价格回升至30元/斤以上。此前经营冷清的牛肉销售摊位,如今恢复了较高的交易活跃度。滨州的一位牛肉商贩表示:“去年经营面临较大困难,价格较低,市场需求也不旺盛。今年价格有所上涨,销量随之增加,经营压力得到一定缓解。”

某平台分析师指出,此轮价格上涨一方面是受冬季消费旺季的正常市场驱动,另一方面也是市场对前期供应收缩的滞后反应。前两年,由于牛肉价格持续低迷,众多养殖户减少养殖规模甚至退出市场,导致肉牛存栏量下降。由于肉牛生长周期较长,供应减少的影响在今年逐步显现,叠加冬季消费需求的大幅增长,推动了价格上涨。

二、养殖端暖意融融:连续6个月盈利的底层逻辑

(一)产能去化见效,养殖利润持续修复

在消费市场表现活跃的同时,上游肉牛养殖行业也迎来积极发展态势。全国肉牛养殖已连续6个月实现整体盈利,这一成果得益于市场供需关系的深度调整。

2023-2024年期间,肉牛养殖行业面临严峻挑战。牛肉价格长期处于低位,众多养殖户承受较大亏损压力,大量中小散户因难以维持经营而退出市场。相关数据显示,当时肉牛存栏量同比下降,尤其是繁殖母牛存栏量减少,这一变化随着时间推移对市场产生了显著影响。

当前,前期产能去化的效果逐渐显现。由于存栏量下降,肉牛供应在现阶段呈现阶段性偏紧状态,推动价格回升,养殖利润得以持续修复。以10月为例,出栏一头肉牛平均盈利1700元,在山东等地,育肥牛单头利润可达4000元以上。德州武城县的数据为这一现象提供了实证支持,今年前三季度,武城县肉牛存栏量同比大幅下降20%,直接导致当地短期内出现供需缺口,进而推动价格上涨和养殖利润提升。

(二)技术升级助力,降本增效成关键

面对市场的动态变化,规模化养殖户积极探索应对策略,技术升级成为提升竞争力的核心手段。在山东,许多规模化养殖场通过智能化管理实现了降本增效,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山东某农业公司在技术升级方面成效显著。走进该公司养殖场,现代化管理设施随处可见。公司引入中央厨房式的精准饲料配比系统,根据每头牛的生长阶段、体重、健康状况等因素,精确计算营养需求,制定个性化饲料配方。这一举措有效减少了饲料浪费,提高了饲料利用率,促进牛的健康生长。

同时,每头牛佩戴智能耳标,作为智能追踪设备,养殖户可实时获取牛的位置、运动轨迹、进食量、体温等信息,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能够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利用这些数据,养殖户可以精准分析每头牛的生长状态,提前预测生长趋势,优化养殖策略。

一系列智能化管理措施的实施,使该公司取得显著效益。育肥周期成功缩短2-3个月,加快了资金回笼速度,大幅提升养殖效率;利润提升10%-15%,增强了市场竞争力。这种精细化养殖模式在北方主产区逐渐推广,成为众多养殖户应对价格波动、实现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价格走势透视:短期看涨与中长期平衡的博弈

(一)短期:消费旺季支撑价格稳中上行

未来几个月,牛肉市场价格走势备受关注。随着冬季深入,牛肉消费旺季效应将进一步增强,成为推动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元旦、春节等重要节日临近,消费者的备货需求将大幅增加,为牛肉市场注入强劲消费动力。

从屠宰量数据来看,预计11-12月屠宰量将较以往提升6个百分点,直观反映出市场需求的旺盛,更多牛肉将进入市场流通环节。然而,供应偏紧局面仍将持续,在需求回暖的双重作用下,牛肉价格有望继续上涨。

某平台分析,当前肉牛均价27元/公斤,同比上涨20%,在市场供需的微妙平衡下,短期价格仍有2%-5%的上涨空间。不同部位的牛肉价格涨幅将有所差异,优质雪花肉、牛里脊等高端部位,因其独特口感和品质深受消费者喜爱,预计涨幅更为明显,将成为价格上涨的引领品类。

(二)中长期:产能恢复与进口调节下的动态平衡

尽管短期内牛肉市场呈现积极态势,但从中长期角度分析,需关注产能恢复节奏以及进口牛肉的调节作用。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能繁母牛存栏量仍处于下降趋势,这一情况不容忽视。能繁母牛作为肉牛产业的基础,其存栏量直接关系到未来肉牛的供应。当前能繁母牛存栏量持续下降,意味着新补栏犊牛数量不足,预计未来1-2年肉牛供应难以大幅增长,这将对价格走势产生深远影响。

同时,进口牛肉市场发生显著变化。进口牛肉到岸价优势缩小,国内外价差缩至5-8元/公斤,导致进口牛肉价格竞争力减弱。受此影响,进口量同比下滑7.53%,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内市场的供应压力。随着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日益紧密,进口牛肉的调节作用将更加突出,成为维持市场供需平衡的重要力量。

在产能恢复缓慢和进口调节的双重作用下,牛肉行业有望进入2-3年的温和盈利周期。这一周期的形成是市场对前期产能去化的调整结果,也是行业在供需关系重塑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在此周期内,养殖户、经销商和消费者将面临新的市场环境和机遇挑战。

四、给消费者和养殖户的建议

(一)消费者:错峰采购与品质之选

面对牛肉价格波动,消费者可采取合理策略,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实现性价比最大化。在消费旺季,牛肉价格短期偏高,建议关注电商平台促销活动及本地屠宰企业直供渠道。电商平台在特定时期会推出较大力度的优惠活动,消费者可提前关注并适时囤货。本地屠宰企业直供的牛肉减少了中间环节,价格相对更为合理,且能保证新鲜度。

注重营养的消费者可优先选择谷饲牛肉,其脂肪分布均匀、蛋白质含量较高,适合家庭烹饪。谷饲牛肉在育肥阶段食用谷物饲料,肉质鲜嫩多汁,雪花纹理丰富,无论是煎牛排还是炖煮,都能提供极佳的口感体验。在购买时,消费者应掌握辨别牛肉品质的方法,通过观察肉色、脂肪颜色、纹理等特征,挑选优质牛肉。

(二)养殖户:理性扩栏与降本并重

对于养殖户而言,当前盈利窗口开启,但需避免盲目跟风扩大养殖规模。市场行情变化迅速,盲目扩栏可能带来潜在风险。建议通过改良品种,如选择西门塔尔牛,该品种具有生长速度快、屠宰率高、肉质优良、适应性强等特点,有助于提高养殖效益。引入智能饲喂系统等方式降低成本,实现精细化养殖。智能饲喂系统可根据牛的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精准投喂饲料,避免浪费,同时实时监测牛的生长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养殖户还应密切关注政策补贴,如母牛补贴、规模养殖贷款等,这些政策可为养殖提供有力支持。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稳步扩大产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积极与上下游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降低市场风险,共同推动肉牛产业的健康发展。

从“跌跌不休”到“供销两旺”,牛肉市场的回暖体现了市场周期规律,也是产业升级的成果。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是冬季进行营养补充的良好时机;对于养殖户来说,是把握市场周期、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时期。随着供需格局持续优化,中国肉牛产业正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来源:肉类食品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牛肉消费旺季来了!价格涨了10%,养殖户连续6个月赚钱,背后有啥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