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价格周内降后趋稳,猪肉价格微涨,四季度行情如何?(下)
四、机构观点:短期震荡,中长期承压(一)国信期货:关注大猪出栏对旺季的影响
国信期货在对当前生猪市场进行深入分析后指出,本周生猪现货价格走势呈现先跌后趋稳态势,部分养殖单位尝试挺价,但市场反应较为复杂。从基本面来看,国内能繁母猪存栏虽已进入下降阶段,但10月去化速度仍偏慢,这一情况致使市场供应端的调整未能达到预期节奏。能繁母猪存栏量作为生猪市场供应的关键指标,其去化速度直接关联到未来生猪的出栏数量。若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即便进入下降通道,但去化缓慢,就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仔猪的出生数量依然会保持一定规模,进而导致生猪供应在中长期内处于相对充足状态。
从中期视角分析,根据仔猪出生数据,预计到明年二季度初,国内标猪理论供应将呈现逐步增加格局。这是因为仔猪的生长需要一定周期,从仔猪出生到育肥成标猪出栏,期间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养殖技术、饲料供应、疫病防控等。但在正常情况下,基于当前的仔猪出生数据,可较为准确地预测未来几个季度的标猪供应趋势。这对于养殖户、屠宰企业以及相关投资者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信息,他们需根据这一趋势提前调整生产计划、采购策略和投资布局。
从短期来看,10月二育补栏增加,使得二育育肥舍利用率回到高位,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市场的供应结构。二育补栏行为是市场参与者根据对未来猪价走势的预期而做出的决策,当他们认为未来猪价有上涨空间时,会增加二育补栏数量,将小猪育肥后等待高价出售。然而,进入11月,二育补栏将降温,春节前预计二育难再有较大动作。这主要是因为市场对未来猪价的预期发生了变化,随着供应压力的逐渐显现以及需求增长的不确定性,投资者对二育补栏的风险评估更加谨慎。
11月到明年1月消费将逐步增加,这是基于季节性因素以及居民消费习惯得出的结论。随着冬季的到来,气温下降,居民对猪肉的消费需求会自然增加,尤其是在元旦、春节等传统节日期间,猪肉作为餐桌上的重要食材,需求量更是会大幅攀升。但根据前期二育补栏时间点推算,此轮二育补栏猪出栏时间点将在11月下旬到12月上中旬,与消费增量较快的时间段重合。这就导致在需求增加的同时,供应也在同步大幅增加,二者相互博弈,市场供需关系变得更加复杂。此外,目前大场及散户出栏均重仍处于偏高水平,考虑到秋冬季生猪生长速度较快,后期大猪出栏时或对旺季表现形成压制。大猪出栏量的增加,会在短期内使市场猪肉供应量大幅上升,而需求的增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难以在短时间内消化如此大量的供应,从而导致市场供大于求,猪价面临下行压力。
(二)大地期货:产能去化处磨底阶段,猪价难有明显起色
大地期货对生猪市场的分析更侧重于产能去化和猪价的长期走势。当下猪价表现弱稳,基础需求缓慢恢复中,能提供的利好驱动主要依赖后续腌腊、春节等关键时点的市场表现。在基础需求方面,虽然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对猪肉的需求总体保持稳定,但在短期内,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需求增长较为缓慢。例如,近年来,随着健康饮食观念的普及,部分消费者对猪肉的消费有所减少,转而选择其他低脂肪、高蛋白的肉类产品,如鸡肉、鱼肉等。
而供应端基础产能及体重高于同期,出栏压力持续。能繁母猪存栏量虽已开始下降,但前期较高的存栏量使得后续一段时间内生猪供应仍较为充足。同时,大场及散户出栏均重处于偏高水平,进一步增加了市场的猪肉供应量。这是因为在养殖过程中,养殖户为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往往会选择饲养生长速度快、体型大的猪种,并且在养殖过程中加大饲料投入,导致生猪出栏均重增加。此外,二育基本补栏至相对高位,投机需求带来产能后置。二育补栏行为虽在短期内可增加市场的活跃度,但从长期来看,会导致产能后置,即原本应该在当前时间段出栏的生猪,由于二育补栏而推迟出栏,进一步加剧了未来市场的供应压力。且年底不排除有前置出栏可能,部分养殖户为规避市场风险,可能会提前出栏生猪,这也会对猪价形成压力。
从行业当下利润和政策角度来看,去产具有一定理论上的驱动。随着猪价的持续低迷,养殖户的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甚至出现亏损情况。在这种情形下,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养殖户有动力减少养殖规模,淘汰部分低效产能,以降低成本。同时,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养殖户合理调整产能,优化产业结构,以促进生猪市场的健康发展。淘母宰量有所增加,但多以低效产能为主,能繁去化速度还未见明显加快,目前仍处于持续磨底去产阶段。这表明虽然市场已意识到产能调整的必要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养殖户的资金实力、市场预期、养殖技术等,能繁母猪去化速度较为缓慢,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产能的有效调整。
四季度本身对应基础供给即在相对高位,体重转增且高于同期水平,总体供应压力未见明显缓解。这是由于四季度是传统的生猪出栏高峰期,养殖户为赶上春节前的市场需求,往往会集中出栏生猪。同时,由于秋冬季生猪生长速度较快,生猪体重增加,进一步增加了市场的供应压力。近端补库也进一步带来了产能后置风险,短时新增利好有限。上旬需求相对稳定,关注下旬或月底温度再降及腌腊陆续启动所带来的需求增量幅度。在需求方面,虽然下旬或月底随着温度下降,腌腊活动的启动会带来一定的需求增量,但这种增量能否抵消供应端的压力,仍存在不确定性。若需求增量不足,猪价仍将面临下行压力,难有明显起色。
五、后市展望:短期震荡偏弱,中长期需关注产能去化
展望后市,短期内生猪市场供需博弈仍将持续,猪价大概率维持震荡偏弱走势。虽然11月到明年1月消费将逐步增加,但供应端的压力同样不可忽视。二育补栏猪出栏与消费增量时间段重合,大场及散户出栏均重偏高,都将对猪价形成压制。从需求端来看,虽然腌腊季和春节期间需求会有所增加,但这种增加是季节性的,且受到经济形势、居民消费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需求增长的幅度存在不确定性。而供应端,尽管能繁母猪存栏进入下降阶段,但去化缓慢,未来几个季度标猪理论供应仍将增加,出栏压力持续存在。
从中长期来看,能繁母猪去化速度是决定猪价走势的关键因素。若能繁母猪去化持续缓慢,市场供应压力将进一步累积,猪价仍将承压。只有当能繁母猪去化达到一定程度,使得市场供应与需求达到新的平衡,猪价才有望迎来实质性的反转。对于养殖户而言,面对当前复杂的市场形势,合理安排出栏节奏至关重要。应避免盲目压栏,根据自身养殖成本和市场价格,适时出栏,以实现收益最大化。在猪价上涨时,及时出栏可以锁定利润;在猪价下跌时,避免过度压栏导致亏损进一步扩大。同时,养殖户还应关注市场动态,加强疫病防控,提高养殖效率,降低养殖成本。
对于消费者来说,关注猪肉价格波动,适时采购也是一种明智选择。在猪肉价格较低时,可以适当增加采购量,进行合理储备。但在采购时,一定要选择正规渠道,确保猪肉的质量和安全。在超市、农贸市场等购买猪肉时,要注意查看猪肉的检验检疫证明,避免购买到问题猪肉。此外,消费者也可通过多样化消费,降低对猪肉的依赖。在猪肉价格较高时,可以选择鸡肉、鸭肉、鱼肉等其他肉类产品,或者选择豆腐、豆皮等豆制品作为替代品。
来源:现代畜牧网
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