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猪侠 发表于 昨天 15:00

猪价逼近6元/斤!70%规模场出栏背后,头部猪企打响产能调控攻坚战(下)

四、去化进度存在问题:数据存在偏差,挑战隐藏于细节之中

(一)表面数据显示,能繁母猪去化严重滞后

从现有数据来看,产能去化进度不理想。截至三季度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35万头,与二季度末相比仅减少8万头,下降幅度仅0.2%。而政策目标是将能繁母猪存栏量调至3950万头,当前存栏量仍超出目标85万头。这一情况犹如跑步比赛临近规定时间,选手却仍有较大差距未完成赛程。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企业存在“明降暗增”现象,玩起“数字游戏”。一些企业在淘汰母猪时,未真正使其退出市场,而是通过“移库”方式将其转移至合作场。在统计数据中,这些母猪看似已被淘汰,但实际仍在产能体系内,随时可能重新投入生产。据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称:“真实去化数量可能超30万头,但因统计口径差异,导致市场对产能去化力度判断失误。”这种数据偏差如同给市场蒙上一层迷雾,使真实产能状况难以看清,增加了政策精准调控的难度。

(二)深层矛盾凸显,规模化企业面临两难

抉择产能去化进度缓慢背后,隐藏着规模化企业面临的一系列深层矛盾。

市场份额与政策执行的矛盾:对于头部企业而言,市场份额至关重要,是其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掌握话语权和获取资源的关键。因此,在面临减产要求时,众多企业心存顾虑,担心减产会导致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抢占。有企业私下表示“宁亏利润不亏市场”,这种心态致使其在执行减产政策时力度不足。以2024年市场竞争为例,部分企业为保住市场份额,即便处于亏损状态也不愿轻易减产,导致市场生猪供应持续高位,价格持续低迷。这种只关注眼前市场份额、忽视行业整体利益的行为,如同“囚徒困境”,各方均难以获益。

短期阵痛与长期布局的矛盾:除头部企业外,中小散户在产能去化过程中也面临困境。他们大多缺乏有效退出渠道,依赖政策补贴维持经营。在猪价低迷、亏损严重的情况下,只能勉强支撑,期待市场行情好转。大型企业虽实力相对雄厚,但产能调整并非易事。它们需平衡股东利益与行业责任,同时考虑转型带来的高额成本。例如,淘汰低效产能意味着前期大量资金投入可能无法收回;进行产业升级则需投入更多资金和人力。这些现实难题阻碍了产能去化进程。

五、未来展望:产能去化任重道远,行业格局将发生变化

(一)短期来看,猪价下行压力大,6元/斤价位面临考验

从当前市场形势分析,未来两个月(11-12月),生猪市场压力依旧较大。根据农业农村部监测的全国能繁母猪存栏数据推算,这两个月理论出栏量同比增长14%。此外,前期二次育肥补栏的生猪将集中出栏,进一步增加市场供应。参考2024年同期情况,当时市场生猪供应充足,价格持续低位。今年形势可能更为严峻,猪价有望下探至11.5元/公斤。对于养殖户而言,当前是关键时期,需警惕“踩踏式出栏”情况。即一旦价格下跌,养殖户急于抛售生猪,可能导致价格进一步下跌。建议养殖户在生猪体重达到120公斤以上、符合适重标准时,若价格出现反弹,应及时出栏,避免过度压栏。因为压栏时间越长,风险越大,不仅增加养殖成本,还可能因市场价格波动遭受更大损失。

(二)中期预测,产能去化成效显现,2026年有望迎来转机

尽管当前产能去化进度不理想,但若政策持续发挥作用,未来仍有转机。预计到2026年二季度,能繁母猪存栏量有望降至3950万头,届时生猪供应压力将得到缓解。同时,消费市场逐渐回暖,如节假日期间人们对猪肉需求增加,猪价有望回升至15元/公斤的合理区间。在此过程中,积极进行“减产+提效”的企业,如温氏、牧原等,将率先实现业绩修复。它们通过优化产能结构、提升养殖效率降低成本,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一旦市场行情好转,这些企业能迅速恢复盈利,抢占市场先机。以温氏为例,通过关停猪场和数智化升级,不仅降低产能,还提高生产效率,当市场需求增加时,可快速调整生产以满足市场需求,实现业绩增长。

(三)长期趋势,行业竞争模式转变,从规模竞赛转向价值竞争

中国畜牧业协会会长蔡辉益指出,70%的规模化率并非终点,而是高质量发展的起点。未来,生猪养殖行业竞争模式将发生重大转变,从单纯规模扩张转向价值竞争。例如,牧原的“牧原猪”品种在种源上优势明显,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能为养殖户带来更高收益;温氏通过数智化养殖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扬翔的“公司+基地”模式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具备种源优势、成本优势和模式优势的企业,在产能去化过程中将抢占先机,发展前景广阔。而仅依赖规模扩张、忽视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企业,将被市场加速淘汰。这如同长跑比赛,仅靠一时冲刺难以取胜,唯有具备持久耐力和强大实力,才能笑到最后。未来生猪养殖行业将呈现强者恒强的局面。

结语:产能调控意义重大,是挑战也是机遇

当猪价逼近6元/斤,且70%的生猪来自规模养殖场时,中国生猪产业正经历关键转型期的阵痛。牧原的母猪调减、温氏的猪场关停、扬翔的目标下压等举措,不仅是对政策的积极响应,更是对行业周期的深刻理解与尊重。这场产能调控攻坚战,既是痛苦的“去泡沫”过程,也是难得的“换赛道”机遇。那些在减产过程中修炼内功、坚守价值的企业,终将在新一轮上行周期中获得“反周期”红利。行业未来发展充满变数,头部企业的减产行动能否有效带动行业走出低谷,值得持续关注与深入探讨。

来源:现代畜牧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猪价逼近6元/斤!70%规模场出栏背后,头部猪企打响产能调控攻坚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