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逼近6元/斤!70%规模场出栏背后,头部猪企打响产能调控攻坚战(上)
一、猪价持续下行,规模化养殖面临发展困境(一)生猪价格大幅下跌,养殖端信心受到冲击
近期,生猪价格走势不容乐观。根据猪场动力网11月4日数据,全国标准体重生猪平均价格为每公斤12.01元,单日跌幅达0.24元/公斤,与2024年同期相比,下跌幅度达29.97%,已逼近6元/斤的关键价位。自10月末起,猪价短暂回升后再度回落。这一现象背后,是养殖户出栏量的不断增加。散户因担忧价格进一步下跌,急于抛售生猪;集团养殖场也加大抛售力度,致使市场弥漫悲观情绪。东北某养殖户表示:“当前每出栏一头猪亏损200元,若继续养殖,担心价格跌幅更大;若现在出售,又心有不甘。”此类价格波动不仅影响养殖户收入,也对整个养殖行业的信心造成打击。
(二)规模化率突破70%,产能调控遭遇集中化难题
中国畜牧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当前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的生猪出栏比重已超70%,创历史新高。规模化养殖在养殖技术应用和成本控制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提升了行业效率。然而,在市场行情不佳、需要调控产能时,规模化养殖的集中化特征暴露出弊端。由于大部分生猪集中于规模养殖场,一旦同步释放产能,市场生猪供应量将大幅增加。以2025年三季度末为例,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35万头,与二季度末相比仅减少8万头,去化幅度仅0.2%。加之养殖技术不断进步,母猪生产效率提升,实际生猪供应量远超表面数据,已超出市场承载能力。整个行业陷入“一哄而上、一跌俱伤”的困境,低价竞争使得各方利益受损。
二、政策组合拳发力:调减100万头能繁母猪,严禁投机性育肥行为
(一)顶层设计明确,产能调控多管齐下
面对生猪市场的严峻形势,自今年6月起,国家迅速出台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从多个关键环节全面调控生猪产能。
首先,明确清晰的目标导向。国家计划调减100万头能繁母猪,将能繁母猪存栏量从当时水平压减至3950万头的合理区间。这一数字是综合考量市场供需、养殖成本、消费趋势等多方面因素后确定的,为产能调控提供了精准指引。
在过程管控方面,国家采取有力措施。严禁二次育肥行为,并要求头部企业禁止向二次育肥客户售猪。二次育肥作为短期投机行为,常扰乱市场正常价格秩序。以往曾出现二次育肥户大量补栏导致市场生猪供应减少、价格虚高,集中出栏时又造成供应过剩、价格暴跌的情况。禁止二次育肥旨在使市场回归正常供需状态。同时,将出栏体重控制在120公斤以内,防止养殖户过度压栏,避免“大猪压市”现象。
国家还着重强调,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应带头减产。这些头部企业在行业中影响力巨大,其行为对市场影响深远。引导其带头减产,旨在形成“大船领航、小船跟随”的良好去化节奏,推动整个行业有序开展产能调控。
(二)政策逻辑清晰,打破恶性循环
农业农村部明确指出,当前生猪产能过剩主要源于2022-2023年期间众多养殖户和企业盲目扩张产能。当时市场行情较好,各方纷纷扩大养殖规模,导致能繁母猪存栏量长期高于正常保有量10%以上。这一盲目扩张行为如同无序的“竞赛”,未充分考虑市场实际消化能力。
此次政策调控采用“行政引导+市场倒逼”双轮驱动模式。行政引导通过明确政策要求和规范,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市场倒逼则借助市场价格波动和竞争压力,促使企业和养殖户主动调整。此举目的在于避免产能快速下降引发的“硬着陆”,防止未来猪肉供应短缺和价格大幅上涨;同时避免企业和养殖户对政策消极应对,拖延产能去化周期,使行业摆脱产能过剩和亏损困境。国家通过该方式为生猪行业争取“软着陆”窗口期,推动行业平稳调整产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头部企业积极行动:减产策略各异,去产能力度不一
面对行业困境,牧原、温氏、扬翔、新希望等头部企业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制定减产计划,全力推进产能去化。然而,各企业减产策略和执行力度存在较大差异,宛如一场激烈的“去产能竞赛”,究竟哪家企业能率先突破困境,引领行业走出低迷,备受关注。
(一)牧原股份:龙头果断行动,提前完成母猪调减目标
作为行业龙头,牧原股份在产能调控中展现出强大执行力和果断决策力。母猪存栏量从最高的362.1万头降至9月末的330.5万头,累计调减32万头,提前完成年初制定目标。这一成绩背后,是牧原对市场趋势的精准判断和对行业责任的担当。
在调减母猪过程中,牧原针对性淘汰低效产能。养猪生产负责人李彦朋透露,淘汰母猪中3胎以上占比超40%,此类母猪产仔率低、养殖成本高,淘汰后优化了种群结构,提升整体养殖效率。同时,牧原在销售端严格管控,全面停止向二次育肥客户售猪,确保育肥猪流向屠宰厂,稳定市场供应。8月末,牧原生猪出栏均重降至120kg,严格符合政策要求,有效避免“大猪压市”情况。
(二)温氏股份:关停部分猪场,构建“减产+转型”双重防线
温氏股份同样积极落实产能调控政策。总裁黎少松宣布,温氏已关停全国七个猪场,包括韶关地区及丹霞山风景区周边养殖基地。这些猪场多位于环境敏感区或存在环保隐患,关停有助于温氏优化产能布局,降低运营成本。
除直接减产外,温氏从流通环节入手,禁止向二次育肥客户销售生猪,并禁止开具饲养检疫票(仔猪、种猪除外),彻底阻断二次育肥途径。黎少松强调,产能调控是行业共同责任,温氏作为龙头企业应发挥带头作用。在减产同时,温氏积极探索转型,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引导合作户控产,降低行业整体产能。此外,温氏发力黑猪养殖和数智化升级,引入华为、美的等技术推进数智化养殖,目标是将单头生猪成本降低50元,提升自身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三)扬翔股份:主动调整规模,连续下调出栏目标
扬翔股份对调控节奏有清晰认识,常务副总裁张从林表示,目前调控取得一定效果,但今年难以达到预期,预计明年底才能完成。基于此,扬翔主动“瘦身”,将今年出栏目标设定为565万头,明年进一步降至530万头,累计调减35万头。
张从林认为,持续亏损虽会使产能自然下降,但企业不能被动等待,需主动作为。扬翔在减产同时关注长期发展,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培育抗病猪种,致力于提升养殖效率和质量。未来3年,扬翔计划将PSY(每头母猪年供仔猪数)提升至30头,若目标实现,将大幅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尽管减产短期内会影响企业营收,但从长远看,优化产能结构、提升养殖效率将为扬翔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新希望:以稳定为主,深度优化产能结构
新希望在产能调控中采取“维稳”策略,目前能繁母猪存栏76万头,预计2025年底维持当前生产规模。今年出栏量保持在1600-1700万头之间,与去年基本持平。表面看新希望减产幅度不大,但在产能结构优化方面成效显著。
新希望通过种猪更新换代、提升生产效率,实现产能“内涵式增长”。内部人士透露,新希望借助“精准饲喂+智能环控”技术,将料肉比降至2.8:1,有效降低养殖成本。在销售规范方面,新希望自6月起严格遵循国家政策,向客户发送相关通知,杜绝市场投机行为。尽管新希望减产幅度相对较小,但通过优化产能结构、提升养殖效率,同样为行业稳定发展贡献力量。未来,随着种猪更新换代持续推进,新希望有望在不增加产能前提下,实现出栏量稳步增长。
来源:现代畜牧网
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