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鱼儿 发表于 昨天 16:00

10月鸭市风云:鸭苗看涨、分割品回暖,大小白条鸭为何"涨不动"?(下)


四、行业挑战:供需错配与成本高压下的“冰火两重天”

(一)屠企:从“亏损泥潭”到“微利边缘”

在过去前三季度,屠企经营状况不佳,深陷亏损泥潭,平均每只鸭亏损达到3元。高昂的毛鸭回收成本、疲软的市场需求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成为压在屠企身上的“三座大山”。为降低成本,不少屠企采取减员增效、优化供应链等措施,但效果不显著。

然而,10月市场变化使屠企看到曙光。鸭毛价格大幅上涨以及副产市场火热,有效缓解屠企亏损状况。单只亏损收窄至1元以内,这一变化对屠企意义重大。山东某大型屠企负责人表示,“鸭毛收入在10月占总营收的20%,成为利润重要增长点。”这一数据充分说明鸭毛在屠企营收中的重要地位。

尽管如此,屠企面临压力依然较大。现金流紧张成为当前主要问题之一。由于原料预付款高企,部分中小屠企账期不得不延长至60天,资金周转率下降18%。资金紧张限制屠企发展,在设备更新、技术研发等方面投入不得不减少,这对企业长期发展无疑是巨大挑战。

(二)养殖户:补栏犹豫与疫病风险交织

近期,H5N1亚型禽流感在华东地区零星爆发,给养殖户带来恐慌。这一疫病不仅导致局部地区补栏量临时减少20%,也极大打击养殖户信心。他们担心疫病扩散影响养殖收益,在补栏决策上更加谨慎。

除疫病风险外,饲料成本高企也让养殖户苦不堪言。玉米价格一直维持在2.8元/公斤高位,而饲料成本在养殖成本中占比高达70%。这意味着养殖户养殖成本大幅增加,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在此情况下,他们陷入“苗价涨不敢补、不补怕踏空”的两难境地。一些养殖户表示,“现在养殖风险太大,稍有不慎就会亏本。”这种担忧反映出养殖户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无奈与迷茫。

五、未来展望:短期震荡、中期分化、长期看“质”

(一)11月行情:鸭苗冲3元,分割品高位震荡

展望11月,鸭产品市场将延续当前复杂态势,在供需两端博弈中呈现不同品类差异化表现。鸭苗市场受供需错配影响,仍有较大上涨空间。随着羽绒服原料需求旺季到来,鸭毛价格上涨预期强烈,将为鸭苗价格提供有力支撑。预计11月鸭苗价格将继续攀升,有望突破3元/羽,涨幅可达10%-15%。然而,终端需求方对高价苗的抵触情绪不容忽视,可能对苗价上涨幅度产生一定限制。

在分割品市场,副产类产品受羽绒服原料需求支撑,价格将维持高位运行。鸭掌、鸭肫等单品价格有望继续上涨,但随着部分经销商库存逐渐增加,上涨速度可能放缓。主产类产品如鸭腿、胸肉等,受猪肉低价压制,价格上涨空间有限,预计将维持稳中微涨态势。大小白条鸭在屠企控量与终端谨慎之间博弈,涨幅将收窄至2%-3%。大白条鸭由于库存压力较大,价格上涨面临较大阻力;小白条鸭虽有成本支撑,但终端需求疲软也将限制其价格上涨幅度。

(二)行业转型:从“价格战”到“价值战”

长期来看,鸭产品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和产品同质化双重挑战。据统计,目前鸭产品月产量超过市场容量20%,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在此情况下,价格战成为企业争夺市场份额常用手段,但也导致行业利润不断压缩。为摆脱困境,头部企业已开始积极布局差异化竞争战略。

圣农发展作为行业领军企业,推出“低脂高蛋白”白条鸭,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食品需求。该产品溢价率达到15%,在市场上取得良好反响。益客食品则在鸭副产品深加工方面发力,将鸭掌做成即食卤味,不仅提高产品附加值,还拓展销售渠道。这种深加工产品附加值提升30%,为企业带来新利润增长点。这些企业成功实践表明,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是鸭产品行业未来发展必然趋势。通过提升产品品质、拓展产品线、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等方式,企业可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风险提示:关注天气与政策两大变量

在鸭产品市场发展过程中,天气和政策成为两大重要变量,其变化可能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天气因素对鸭产品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羽绒服原料需求和养殖环节。若冬季寒潮提前到来,羽绒服原料需求将暴增,进一步推高鸭毛价格,从而间接支撑鸭苗行情。鸭毛作为羽绒服重要原料,其价格与天气密切相关。寒冷天气下,消费者对羽绒服需求增加,带动鸭毛价格上涨。然而,恶劣天气也可能对养殖造成不利影响,增加疫病传播风险,导致养殖成本上升。暴雨、暴雪等极端天气可能破坏养殖设施,影响鸭群健康,给养殖户带来损失。

政策导向也是鸭产品市场不可忽视的因素。农业农村部拟出台《肉鸭产业产能调控方案》,旨在引导行业健康发展,控制产能过剩。该方案可能对中小散户形成环保与防疫双重约束,加速产能去化。环保要求提高,可能使一些不符合标准的养殖场面临整改或关闭风险;防疫措施加强,也将增加养殖成本和管理难度。这对中小散户而言是巨大挑战,但从行业整体看,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

结语:鸭市旺季的“冷思考”

十月鸭产品行情“涨落交错”,本质是产能去化不彻底与消费复苏乏力的阶段性博弈。对于养殖户而言,需警惕苗价短期泡沫,关注疫病防控与成本核算;对于经销商而言,合理控制库存、拓展终端渠道是抗跌关键。当鸭市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竞争”,唯有修炼好成本控制与产品创新的“内功”,才能在周期波动中站稳脚跟。毕竟,在这个“旺季不旺”的十月,企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比任何短期涨价都更为重要。

来源:现代畜牧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10月鸭市风云:鸭苗看涨、分割品回暖,大小白条鸭为何"涨不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