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种蛋品质:高孵化率背后的管理“硬指标”!《从细节到卓越:孵化绩效的实
种蛋品质:高孵化率背后的管理“硬指标”
Scott Martin
Consultant
Scott Martin, LLC
大家好,我是斯科特·马丁(Scott Martin)。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种蛋品质这个话题。
这是我们经常讨论的内容,但有时我们会陷入自满状态——不过,很多时候我们能从这种自满中调整过来,重新把工作做得非常出色。
首先,我们需要竭尽全力去做好每一件事。
我的意思是,我们需要在现有条件下做到最好。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保持务实:要意识到有些事情确实超出了我们的掌控范围,但很多时候,我们却把这一点当成了借口。
其实我们更需要认识到,大部分事情是在我们可控范围内的。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都希望能将生产出的每一枚种蛋都用于孵化。
从种蛋管理效率来看,这无疑是最理想的方式。
但问题在于,并非所有种蛋都能最终进入孵化场——需要剔除的残次种蛋,以及落在鸡舍漏缝地板下方的种蛋,都无法被送抵孵化场。
也就是说,我们从一开始就无法收集到所有产出的种蛋。
但关键在于:送达孵化场的每枚鸡蛋都必须是我们能生产的最高品质。
接下来,我会探讨种蛋品质的几个不同组成部分,但这些组成部分最终都会相互关联。
我要讲述的并非你们未知的内容,只是想更细致地梳理要点,明确我们需要落实的具体行动。
在当今的禽业环境中,“无抗” 或 “全程无抗” 已成为重要趋势。
但这一目标无法轻易实现:我们必须做出相应调整,改变以往的操作方式 —— 确保在向无抗或全程无抗转型过程中维持雏鸡品质。
必须牢记:我们并非从事 “种蛋业务”,而是 “肉类业务”。
因此,我们需要为客户培育出品质最优的雏鸡。
无论你是从事一日龄雏鸡销售,还是开展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核心要求都是一致的——尽最大努力培育高品质雏鸡。
基于这一目标,优质种蛋至关重要。
孵化场无法将劣质种蛋改良为优质种蛋,但操作不当必然会让优质种蛋的品质受损。
所以,优质种蛋是起点,孵化场在此基础上完成后续孵化环节。
种蛋流转
首先来谈谈种蛋流转。
很多时候,孵化场会随意放置种蛋,完全忽略了 “孵化场基础操作规范” 或 “种蛋品质基础管理原则”。
我会用一种非常简化的方式,但他极具实操性。
曾有人说我过于强调实操,可我觉得这很讽刺——因为我们明明知道该怎么做,却没有真正落实。
现在我们需要回归实操本质,把那些已知能提升雏鸡品质的事切实做好。
我们绝不能陷入这样的误区:把脏污种蛋送进孵化场,还说 “它们能孵出雏鸡就行”。
即便这类种蛋真的孵化出雏鸡,也只会是残次雏鸡或品质不达标的雏鸡,而这正是我们要极力避免的情况。
“一致性” 至关重要。每日应多次收集种蛋,但遗憾的是,并非所有养殖场都能做到这一点。
我曾走访过一些严格按规范操作的养殖场:他们完全遵照标准流程执行,不仅收获了优异的生产成果,操作的一致性也非常高。
在种鸡产蛋初期(此时产蛋量较高),确实可能做到每天捡拾 3-4 次种蛋。
我常听人说 “我们全天都在运行(种蛋收集)传送带”,可当你实地走访时,却会发现养殖场里根本没人负责相关操作。
我们需要务实面对现实,清楚这才是真实的行业生产场景。
种蛋的收集方式及送往孵化场的流程有多种。
在美国,通常种蛋每周送往孵化场两次,两次收集间隔为 3 天或 4 天;而在其他一些国家,种蛋可能每天都会被送往孵化场。
在我看来,这是再好不过的模式了。
种蛋在养殖场储存的 3 至 4 天里,可能发生诸多变故——这段时间内,我们对养殖场的种蛋储存条件缺乏有效掌控。
即便养殖场设施完善,其核心功能也并非专门用于储存种蛋;只有当养殖场按种蛋储存标准搭建设施时,才能做好储存工作。
相反,若种蛋能每天送往孵化场,养殖场就无需配备专门的种蛋冷藏设备,只需准备一个干净整洁的房间存放种蛋即可。
接下来,我会详细说明种蛋产出后的温度变化——即种蛋从产出时的温度,逐步冷却至孵化场储存温度的过程。
根据我的经验,每日送蛋的孵化场孵化率最为稳定。
举个例子:若采用 “每周两次送蛋、间隔 4 天收集” 的模式,当种蛋抵达孵化场时,部分种蛋已储存了 4 天,另一部分则仅储存了1 天,这种不稳定性是现实情况。
因此孵化场必须尽快稳定鸡蛋状态。
种蛋从养殖场运往孵化场的方式多种多样。
我曾见过种蛋被装在完全无遮盖的平板拖车上运输,毫无遮挡地暴露在外界环境中。
常见的运输装载形式包括:
1、塑料孵化蛋盘装在周转箱中;
2、纸质孵化蛋盘装在周转箱中;
3、塑料孵化蛋盘装在养殖场专用手推车中;
4、塑料孵化蛋盘装在孵化器专用手推车中。
使用纸质孵化蛋盘收集种蛋是可行的,但需注意:将种蛋装入纸箱前,必须确保种蛋已充分冷却。
事实上,无论使用哪种材质的蛋盘,将种蛋装入纸箱或任何密封容器前,都要保证种蛋完全冷却——此举可防止种蛋表面凝结水汽。
将温热鸡蛋置于密封容器中,产生的冷凝水将导致不良后果。
无论采用何种种蛋收集方式与设备,“让种蛋充分冷却” 都是核心要求。
从种蛋产出的那一刻起,“种蛋储存” 环节就已启动,必须采取正确的储存措施。
在继续探讨种蛋流转时,我们会发现,收集好的种蛋通常会用配备制冷设备的标准种蛋运输车送往孵化场。
这类运输车性能出色,其设计流程为:开启车门卸载空设备,收集种蛋装车后立即关闭车门。
切勿长时间敞开车门。但实际操作中,常有司机敞开车门与养殖户交谈。
这种情况会让已装车的种蛋遭遇温度波动。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必须避免车门敞开。
部分种蛋运输车的车门内侧装有塑料帘幕,这种设计能有效维持车内温度稳定(要知道,维持这个温度是需要成本的),最大限度减少外界环境对车内环境的干扰。
我在多地见过这种装置,效果非常好。
并非所有种蛋都需要熏蒸处理,但行业中常见在孵化场或养殖场对种蛋进行熏蒸。
我经常被问到 “最佳熏蒸流程是什么”,其实我并没有标准答案——选择最适合自身生产情况的方式即可。
若能规范收集鸡蛋,将其从尘土飞扬的鸡舍转移至洁净的工作环境,那么熏蒸处理并非必需。
我并非否定熏蒸的作用 —— 它的效果确实很好,只是向您说明行业惯例。
那些对种蛋进行熏蒸的从业者,往往会严格把控熏蒸时间和所用药剂。
种蛋运抵孵化场后,要么直接放入孵化器,要么进行预热处理,要么送入种蛋暂存间。
部分孵化场设有专门的种蛋接收室,但这类接收室往往通风不良且无法控温——我曾见过种蛋在这样的接收室中存放过夜,切勿如此操作。
重申一次:从种蛋产出的那一刻起,就必须始终处于温控环境中。
接下来要么进行预热,要么直接放入孵化器。
首先需要明确孵化场配备的孵化器类型。
有些孵化场会设置专门的种蛋预热室,这类房间通风良好、升温迅速,内部空气循环系统也十分完善。
此类专用室效果显著。但无论条件如何,我们都应竭尽所能做好准备工作。
行业中另一种常见的预热方式,是将种蛋放置在孵化器前方的走廊区域。
这种做法通常源于缺乏专用预热空间,若您面临此情况亦可采用。
无论预热地点如何,确保空气流通至关重要。
在单阶段孵化模式中,种蛋可直接在孵化器内部完成预热。
这种方式效果极佳,也是我推崇单阶段孵化模式的原因之一(当然,单阶段模式的优势不止这一点)。
不过,明确并遵循正确的预热条件至关重要——因为整个预热过程的核心在于 “时间把控”。
而在多阶段孵化模式中,常见的问题是:因放置或转移蛋而频繁开闭门。
这种做法存在明显隐患:多阶段孵化器内通常同时存放着 4 至 5 批不同孵化阶段的种蛋,必须始终保持孵化器内温度稳定,因此门必须及时关闭。
多阶段孵化器的常见类型包括隧道式孵化器(通过推车进出蛋)和固定架式孵化器(在设备内装载转移蛋)。
无论使用哪种类型,在放入或取出种蛋时,都切忌拖延停留,需快速完成操作以减少温度波动。
种蛋储存区域:只要种蛋脱离母鸡体内,就进入了 “种蛋储存” 环节。
具体场景包括养殖场的种蛋暂存间、作业区,种蛋运输车辆,孵化场的种蛋储存间,以及种蛋预热室。
直到种蛋被送入孵化器、正式启动孵化流程前,所有存放种蛋的环节都属于 “种蛋储存” 范畴。
种鸡群日龄
种鸡群日龄:种鸡群的养殖日龄通常在 26 周至 65 周左右,这里的日龄指种鸡的出生日龄,而非进入产蛋期的周数。
种鸡群刚进入产蛋期时,随着日龄增长,产蛋量会逐步上升,直至达到产蛋高峰与最佳孵化状态;之后,产蛋量会进入一段稳定期;当种鸡群日龄继续增加,产蛋量则会逐渐下降。
需要明确的是,孵化场无法改变某些外部因素对种蛋的影响,种鸡群日龄就是其中之一:
1.随着日龄增长,种鸡的受精率会发生变化,进而导致种蛋的孵化率改变;
2.种鸡日龄越大,产出的种蛋个头越大,但蛋壳品质会下降、蛋壳密度会降低;
3.整个产蛋周期中,种蛋品质并非一成不变 —— 产蛋后期的种蛋品质,与产蛋初期存在明显差异。
种蛋评估:许多孵化场会制定明确的种蛋质量标准,并严格遵照执行。
每一枚送入孵化场的种蛋都会经过评估——无需过度触摸,只需通过肉眼观察即可筛选;不符合标准的问题种蛋会被直接剔除,不会进入孵化环节。
与之相反,部分孵化场完全不进行种蛋评估:只要种蛋装在养殖场的蛋架上送来,就直接送入孵化器(除非存在极其明显的破损或脏污)。
但问题在于,养殖场蛋架中只有外层的种蛋能被肉眼看到,内层种蛋完全被遮挡。
这种情况下,养殖场可能会将劣质种蛋放在蛋架内层,以规避孵化场的检查。
种蛋状况:我们都清楚脏污种蛋会带来什么问题——其实无需赘述,但今天我还是要具体说明,让大家明确这类种蛋的实际危害。
破损蛋与畸形蛋
首先看破损或畸形种蛋:这类种蛋要么无法孵化出活雏鸡;即便侥幸孵化成功,孵出的也一定是残次雏鸡,毫无养殖价值。
再看双黄种蛋:它们属于直接剔除的残次种蛋,绝不能送入孵化场。
畸形蛋与污损蛋实例如下所示:
倒置种蛋不仅孵化率极低,即便孵出雏鸡,也必然是残次雏鸡。
这类种蛋无法成功孵化,拉低整体孵化率,即便侥幸孵出雏鸡也属于淘汰品——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将它们送入孵化场呢?
养殖场常会收集到形状接近圆形的种蛋并送往孵化场,这类种蛋的问题在于 “难以区分大小端”。
当孵化场反馈 “请停止送圆形种蛋” 并出具相关报告时,养殖场应先将圆形种蛋单独挑出,在黑暗环境中用照蛋灯观察蛋内的小气室——气室所在的一端即为种蛋的大端,需将大端朝上放入孵化蛋盘。
若圆形种蛋因朝向混淆被倒置入孵(小端朝上),会导致胚胎胎位异常,不仅大幅降低孵化率,还会增加残次雏鸡的比例。
其实,圆形种蛋的朝向问题很容易纠正,但部分养殖场(或因新员工操作不熟练、或因员工培训不到位)却常忽视这一细节,给孵化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关于种蛋挑选,观察这些图片时,有人可能会觉得 “有些种蛋或许能勉强送入孵化场”——但请记住:绝不能送 “或许能孵出雏鸡” 的种蛋,这类种蛋往往会带来负面影响。
其中,带血斑的种蛋是争议较大的一类,但事实证明,这类种蛋绝不可用于孵化。你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孵化,静观其变,看看会发生什么。
对于明显脏污的种蛋,绝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将其送入孵化场。
我听过太多这样的说法:“只要脏污面积比一角硬币还小,就可以送孵”。
我理解这种想法,但我敢肯定,你们的标准文件里绝对不会有这样的规定。
问题在于,我们制定了完善的标准,一切都运转得很好,可一旦种蛋库存不足,这些标准就会突然被打破。
你们可能会说:“斯科特,等一下,我们必须把这些蛋送孵,否则就没有足够的种蛋了。”
但如果真这么做了,就要清楚随之而来的后果 —— 别指望能孵出优质雏鸡和达到最佳孵化率。
地面蛋
地面蛋是我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
有些养殖场将地面蛋作为可孵化种蛋送入孵化场,做上标记后放在蛋堆的最底层。
难道这样就能避免污染,防止它们在孵化器内破裂吗?
把地面蛋放在底层,唯一的作用只是当它们破裂时,不会污染下方的其他种蛋。
但这些蛋终究会破裂,其中的细菌会扩散到整个孵化器——而我们一直努力保持孵化器的绝对洁净。
有些人会把地面蛋放在专门的孵化器中孵化,也就是用一个孵化器专门处理脏污种蛋。
在我看来,这种做法毫无意义。解决根本问题才是正道。
面对遇到的各类问题,我们无需一味妥协。
回归基本原则,找出症结所在。
绝没有理由为了迁就某个养殖场 “每日仅捡蛋一次” 或 “每两天捡蛋一次” 的不规范操作,就随意更改我们既定的流程与标准 —— 孵化场内还有众多养殖户需要统筹考虑。
地面蛋之所以属于劣质种蛋,原因很明确:这些蛋产于垫料中,常被掩埋。我们根本无法判断这些蛋在垫料中掩埋了多久。
更重要的是,切勿尝试清洗地面蛋,它们永远无法成为合格的孵化蛋。
下图中展示的种蛋,表面附着杂质与羽毛,却被放入了存放洁净孵化蛋的蛋盘中。
这是另一张脏污种蛋的图片:蛋壳上沾有血渍,整体肮脏不堪。
请注意,这些图片均拍摄于孵化场内——也就是说,这些本不该被送孵的脏污种蛋,是被当作可孵化种蛋送入孵化场的。
没人能说这样的蛋符合 “可孵化种蛋” 的标准。
我们来看看 劣质种蛋会引发哪些具体问题。
观察图片,能看到各类问题种蛋混杂其中——而这些蛋都被当作可孵化种蛋送入了孵化器。
图片中清晰呈现了 “蛋液飞溅” 现象:当一枚问题种蛋在孵化器内发生破裂时,蛋液会向下滴落,污染下方的健康种蛋。
在这张图里,蛋液飞溅从第三层蛋架开始,一路污染到最底层的种蛋。
这种情况完全不可接受,且必须提前预防。
我们必须认清其中的因果关系:虽然 “将所有种蛋都当作可孵化种蛋送孵” 看似能提高数量,但背后隐藏着严重后果:
劣质种蛋本身孵化率极低,即便孵出雏鸡也多为残次雏;劣质种蛋还会通过孵化器将细菌传播至整批孵化的其他种蛋。
种蛋凝水
首先,凝水是自然现象,它总会发生,我们对此无能为力。
当种蛋从寒冷环境转移到温暖环境时,就会产生凝水。
这和戴眼镜的原理一样:如果你在寒冷天气里戴着眼镜,走进温暖的室内,镜片就会起雾。
种蛋也是如此,原理完全相同。
因此我们必须管理冷凝现象——无法消除它,只能有效控制。
我们需要重视种蛋的温度变化,确保有充足的空气流通,以帮助预防凝水产生。
一旦出现凝水,即便是肉眼可见的洁净种蛋也会受到影响,优质种蛋会因此沦为劣质种蛋。
再回到脏污种蛋和种鸡日龄的话题。
我们知道,随着种鸡日龄增长,种蛋的污染程度会随之上升。
这是由蛋壳孔隙率变化、密度变化以及种蛋个头变大共同导致的。
老龄种鸡产的种蛋,其污染程度必然会升高,而非偶尔如此。
我们必须格外谨慎,防止老龄种鸡群的种蛋产生冷凝现象。
养殖场洗蛋
我不建议洗蛋,原因很简单——要把洗蛋这件事做好太难了。
有人会说 “我们不是在洗蛋,只是在给种蛋消毒”,但只要你把种蛋弄湿,本质上就是在洗蛋。
理论上,我们认为消毒是可行的,也确实有人能做到。
我在中东地区见过洗蛋操作,当地有非常高效的洗蛋流程。
但你会发现,他们的操作方式如果放到世界其他地区尝试,很可能会变成一场灾难。
不过他们确实做到了,而且做得很规范。
我不知道当地种蛋的角质层是否比其他地区的厚一倍,我对此没有答案,但我知道他们的洗蛋流程是有效的。
当你和他们谈论种蛋污染时,他们甚至都不清楚你在说什么——在一个日孵化量约 30万枚的养殖场里,一整天下来可能只出现 6 枚污染种蛋,仅此而已。
而在其他地区的一些孵化场,一天结束时可能会收集到 6 桶污染种蛋。
所以,规范洗蛋并非不可能,但必须有严格的要求:必须制定标准作业程序,且每一条都要严格遵守。
规范洗蛋是可以实现的,但前提是操作必须到位。
而规范洗蛋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这往往让我们难以真正落实。
种蛋大小
美国标准通常是:只要种蛋不会从孵化蛋盘中漏下去,就可用于孵化。
但我们必须记住,小种蛋孵化出的是小雏鸡。
我们并非从事鸡蛋生产行业,而是肉类生产行业——无论是供给自家养殖场,还是交付给客户,都需要高品质的雏鸡,这一点必须重视。
而我现在要强调的是种蛋大小的问题:种蛋大小越均匀,孵化出的雏鸡群体整齐度就越高,整体孵化效果也越稳定。
我们不建议将过小的种蛋纳入孵化筛选范围,因为绝不能让无法够到饮水器的小雏鸡进入农场,因此,务必为种蛋大小制定清晰的筛选标准。
蛋壳质量
年轻种鸡产的种蛋,蛋壳硬度高、品质最佳,这是我们能获得的最优蛋壳品质。
如果年轻种鸡产的种蛋蛋壳硬度就不佳,那么随着种鸡日龄增长,其产蛋的蛋壳品质会出现更严重的问题。
随着种鸡日龄增加,蛋壳密度会发生变化,蛋壳厚度逐渐变薄,这会导致种蛋受污染的风险大幅上升。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接受这一结果,而是要求我们在鸡蛋供应和运输环节做得更好。
种蛋处理
我曾见过种蛋被送往孵化场时,工作人员操作极其小心,看着就让人放心。
这种对种蛋的细心呵护非常难得,也让我十分认可。
但我也见过完全相反的情况:由于手推车或搬运车推进速度过快、力度过大,种蛋从蛋盘中掉落,砸在卡车车厢或孵化场的地面上。
请时刻记住,我们搬运的是脆弱的种蛋,任何粗暴操作都会造成损伤。
我曾去过一家养殖场,那里的种蛋裂纹率超过 9%,但这些裂纹都是发丝状的微裂纹,并非肉眼可见的明显裂纹。
其中,养殖场内产生的裂纹率就有 8.6%,而在种蛋运往孵化场的途中,又新增了 0.6% 的裂纹,导致总裂纹率进一步上升。
我指的并非肉眼可见的明显裂纹——那种情况我们都会直接淘汰。
我想强调的是这类微裂纹种蛋:必须用照蛋灯照射才能发现蛋壳上的裂纹,若不照蛋,它们看起来就和正常的可孵化种蛋毫无区别。
在这家养殖场,问题出在产蛋箱的安装上——产蛋箱相对于输蛋带的倾斜角度过大。后来通过规范安装产蛋箱,这个问题才得到解决。
当蛋壳出现细微裂纹或贯穿性裂纹时,孵出的雏鸡将被淘汰或降为B级雏鸡。此类雏鸡无法使用,毫无价值。
种蛋储存时间与温度
之前我们已经讨论过种蛋 “出汗”(凝水)、粗暴搬运的问题,现在来谈谈另一个重要因素 —— 种蛋储存时间。
储存期间的温度和相对湿度都会对孵化效果产生影响。
鸡蛋通常储存3至6天,一旦储存时间超过 6 天,就容易出现问题,孵化率会随之下降。
阿肯色大学的基思·布拉姆韦尔博士曾研究发现,种蛋储存约 7 天后,孵化率会明显下降,而且这种下降趋势是无法逆转的。
由此可见,种蛋的储存天数(即种蛋 “日龄”)至关重要。
用一个实例来说明种蛋日龄的影响:若在孵化场孵化5 日龄的种蛋,破壳检查时会发现受精率为 95%;而如果将同一批种蛋储存至20 日龄再进行重复检查,受精率仍会保持 95%。
受精率未变,但因早期胚胎死亡导致出壳率下降。
核心原因是早期胚胎死亡,这些胚胎死亡过早,几乎难以观察到胚胎发育的痕迹。
要解决问题,关键在于做出正确诊断。
1.种蛋储存温度规范(全球孵化场通用标准)
温度:65-68°F(约18.3-20℃)
相对湿度:60%-65%
气压:0.0-0.01 英寸水柱正压
2.按储存天数调整温度
储存 1-6 天:温度控制在67-68°F(约 19.4-20℃)
储存 7-10 天:温度降至65-66°F(约 18.3-18.9℃)
储存超过 10 天:温度进一步降至62°F(约 16.7℃)
注:养殖场蛋房温度应始终等于或高于孵化场蛋房温度。
孵化场蛋房压力为0.01正压。
正压环境旨在维持空气流动以保障卫生。
养鸡产区多属炎热气候。
这给种蛋孵化前的管理带来了挑战。
这里需要提到 “生理零度”:它指的是种蛋胚胎发育速度显著减缓的临界温度,通常认为是 75°F(约 23.9℃)。
尽管对于具体温度存在不同观点,但核心原则是:
一旦种蛋开始降温,就需持续降温至最终的孵化场储存温度,切勿让储存温度出现波动。
种蛋储存室内的风扇可最大限度缩小温度差。
图示展示了蛋房不同区域的蛋温分布,此时风扇处于停机状态。
次日开启风扇后拍摄的照片显示:在仅开启风扇(未作其他调整)的情况下,蛋温分布已趋于均匀。
无论是在农场储蛋、孵化场储蛋,还是在室内或走廊预热,只要涉及鸡蛋储存环节,风扇都是必需设备。
蛋架之间需要留出间距。大多数孵化场都有足够的空间来分散摆放蛋架,但实际上蛋架却都被推到了一起。
要利用好现有的空间,确保空气能够在种蛋之间流通。
母鸡产下种蛋后,蛋的温度就开始下降。
孵化场应保持最低储存温度,随后再回升至孵化温度。不要让种蛋的储存温度出现波动。
阿肯色大学的基思·布拉姆韦尔博士与萨凡纳·亨德森曾开展为期一年的研究试验,证实了蛋温波动会产生负面影响。
他们使用恒温箱来调节温度,模拟种蛋储存环境。
试验所用的种蛋均来自养殖场,被放入初始温度设定为 70°F(约 21.1℃)的恒温箱中。
其中,对照组种蛋始终保持在 70°F 的环境中;而试验组种蛋在第二天和第三天经历了温度波动 —— 要么先升高 2°F 再降低 2°F,要么先升高 4°F 再降低 4°F(次日则反向操作,如先降后升)。
试验结果显示,温度波动并未改变种蛋的受精率;但当温度波动幅度达到 4°F 时,受精种蛋的孵化率下降了4%。
这种情况在实际生产中很常见,我们常会疑惑 “孵化率怎么下降了?”,其实问题很可能出在种蛋储存阶段。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通过破壳检查来找出孵化率下降的原因。
总而言之,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监测并严格把控鸡蛋储存温度。
对于如今的种鸡养殖与种蛋管理工作,我们需要审视自身操作,确保落实所有已知的科学管理方法。
另外,当我们谈论种蛋储存时,通常会想到种蛋从养殖场转运到孵化场储存室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种蛋可以停止降温,也可以逐步下降后保持稳定;但绝对不能让温度先降后升、再降再升——正如阿肯色大学的试验所证明的,这种温度反复波动会导致孵化率下降。
这种温度波动在孵化场预热种蛋时也可能发生。
例如:你在走廊里预热种蛋,但走廊的通风条件不太好。
白天时,走廊温度可能升到 80°F(约 26.7℃),而种蛋要一直放在走廊里,直到凌晨 4 点左右才被送入孵化器。
到了午夜,外界温度可能降到 0°F(约 -17.8℃),导致走廊温度也下降了约15°F(约 8.3℃),此时放在走廊里的种蛋温度也会随之下降。
这种温度波动会导致早期死亡率上升。
所以,如果要预热种蛋,就一定要按规范操作。
这里做个简单总结:我尽我们所能,用现有条件做到最好不必墨守成规。要清楚一点 —— 只有输入优质的种蛋,才能输出优质的雏鸡。劣质种蛋是无法变成优质种蛋的。非常感谢各位,能与诸位交流是我的荣幸。
来源:poultry times,译者:WY & 麦老师 | 配图:书籍原图&网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