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低价绞杀禽肉消费:白鸡行业如何守住3.35元/斤的弱平衡?(上)
一、生猪产能过剩:禽肉消费领域竞争加剧态势分析在畜牧养殖市场动态变化进程中,生猪与白羽肉鸡两大品类之间的市场竞争呈现日益激烈之势。近期,生猪产能过剩现象给白羽肉鸡行业带来显著压力,一场围绕肉类消费市场的激烈竞争已悄然开启。
(一)供应端压力引发的价格竞争
生猪市场供应压力长期处于严峻状态。以能繁母猪存栏量数据为例,截至当前,其数量达4038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3.5%,这预示着未来一段时间内生猪产能仍将维持高位运行。从出栏计划来看,10月养殖企业计划出栏量环比增幅达5.48%,进一步加大了供应端压力。
庞大的生猪供应量对价格产生强大下行压力。目前生猪现货价格已跌破12元/公斤,部分区域甚至降至“5元时代”。在此低价策略下,猪肉与白羽肉鸡的价格差进一步缩小,当前猪肉价格约为白羽肉鸡的1.6倍。在家庭消费场景中,价格通常是采购决策的重要考量因素,猪肉价格亲民使得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低价猪肉,进而显著压缩了禽肉的市场替代空间。原本在市场中占据一定份额的禽肉,在这场价格竞争中,市场份额不断被猪肉侵占。
(二)消费习惯的结构性转变
在生猪与白羽肉鸡的市场竞争过程中,居民消费习惯正发生结构性转变。尽管居民对动物蛋白的总体需求未减少,但白羽肉鸡与生猪产品因同质化问题,在市场中陷入激烈竞争,且白羽肉鸡在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
随着生活水平提升,消费者在选择肉类产品时,不仅关注价格,也开始重视品质、口感等因素。然而,由于白羽肉鸡与生猪产品在营养价值、烹饪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相似性,价格成为消费者选择时的关键因素。猪肉的低价策略正在重塑消费结构,导致禽肉在家庭采购中的优先级持续降低。这种消费习惯的改变是在长期市场竞争中逐渐形成并固化的,替代效应也从短期冲击转变为长期压制,对禽肉市场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白羽鸡市场的弱平衡维持机制:四大关键支撑因素分析
尽管生猪价格低迷给白羽鸡行业带来巨大压力,但白羽鸡行业通过多方面举措,构建起稳定机制,实现弱平衡运转,使价格在3.35元/斤的点位长期保持稳定。这一平衡的维持得益于规模化养殖、成本支撑、需求韧性以及进出口调节四大关键因素的有力支撑。
(一)规模化养殖对供应稳定性的保障作用
在白羽鸡养殖领域,规模化养殖场已逐渐成为市场主导力量,占比提升至60%以上。这些规模化养殖场凭借先进管理模式和精准市场预判能力,出栏计划精准度高达85%。它们能够依据市场需求和自身产能,合理规划养殖计划,有效避免因市场价格波动而盲目调整出栏量的情况。
这种精准计划性显著降低了散户短期投机行为对市场的干扰。与以往散户因价格波动频繁调整出栏计划不同,规模化养殖场的稳定供应为市场注入稳定因素。据统计,2025年1-8月毛鸡价格波动率较2023年同期下降40%,价格中枢稳定在3.35元/斤。规模化养殖如同市场稳定的“压舱石”,使白羽鸡市场在面对外部冲击时,能保持相对稳定的运行态势。
(二)成本因素对价格的支撑作用
鸡苗价格长期高位稳定是养殖成本高企的重要因素。在8-9月,补栏成本同比上涨25%,导致养殖端在该时期补栏长期处于高成本状态。除鸡苗价格外,豆粕、玉米等饲料原料价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养殖成本高位。多种因素叠加使得毛鸡养殖成本线攀升至3.2元/斤。
高位成本为毛鸡价格提供了有力支撑,形成坚实价格安全垫。当市场价格波动时,毛鸡价格跌破成本线的概率低于15%。这意味着即使在市场需求疲软情况下,毛鸡价格也能在成本支撑下保持相对稳定,为市场提供“抗跌缓冲带”,避免价格大幅下跌。
(三)工业化优势对需求韧性的塑造作用
白羽肉鸡在畜牧养殖行业中工业化程度高达75%,这一优势使其构建起覆盖快餐、加工品、商超等多领域的多元化渠道体系。凭借该体系,白羽肉鸡在市场中拥有相对稳定且多样化的下游消费渠道。
尽管在下游流通环节出现走货速度放缓情况,但环比走货量变化不超过20%,这一数据明显优于生猪及黄羽鸡品类。2025年1-8月,深加工产品销量同比增长12%,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家庭消费下滑的影响。无论是在快餐行业被加工成炸鸡,还是在商超以各种加工品形式出现,白羽肉鸡都凭借工业化优势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展现出强大需求韧性。
(四)进出口双向调节对市场压力的缓冲作用
在白羽鸡行业面临国内市场压力时,进出口发挥了重要双向调节作用。在出口方面,2025年1-8月白羽肉鸡出口量达到77.03万吨,已超过2024年全年总量。其中,日韩、东南亚市场对白羽肉鸡需求增长18%,为国内白羽鸡企业开拓了广阔海外市场空间。
在进口方面,连续三年进口量下降,2025年爪翅类进口同比减少22%。进口量下降使得国内高价值单品价格保持坚挺,有力支撑屠企毛利率维持在5%-8%。这种进出口双向调节有效缓冲了国内市场压力,为白羽鸡行业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来源:现代畜牧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