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无黄蛋发生原因及改善方案
无黄蛋,顾名思义就是内部没有蛋黄的鸡蛋。其产生机制主要是鸡的生殖系统上皮黏膜发生脱落,这些脱落的黏膜组织在输卵管内被蛋清包裹,继而形成所谓的“无黄蛋”。一、无黄蛋形成原因
1. 常见于刚开产的蛋鸡
刚刚进入开产期的蛋鸡,生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输卵管功能也不够稳定。此时,黏膜上皮更易发生轻微脱落,并被误作“卵黄”处理,从而形成无黄蛋。这种情况属于生理性现象,一般随着产蛋周期的推进会自然减少。
2. 应激因素诱发
蛋鸡对周围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突然的声响、光照时间或强度的急剧改变、温度骤变、湿度不适、饲养密度过大、突然换料等应激因素,均可能导致鸡体内激素分泌紊乱,影响输卵管正常功能,上皮细胞脱落增加,进而促使无黄蛋的产生。
3. 疾病恢复期多发
某些疾病(如传染性支气管炎,IB)会对输卵管黏膜造成持续性炎性损伤及功能异常。即便进入临床康复阶段,生殖道组织的修复与功能重建仍需周期,此期间上皮细胞脱落增多,异常成蛋过程易诱发无黄蛋。其它能够引起输卵管类似病变的疾病也存在诱发无黄蛋的潜在风险。
二、改善方案:多管齐下,减少无黄蛋
1. 减少应激,提高抗应激能力
维持稳定的养殖环境是防控应激的基础。日常管理中需杜绝突发性噪音与惊扰操作,严格执行规律的光照程序,并将舍内温湿度持续控制在适宜区间,防止大幅波动。同时,可在日粮或饮水中科学添加维生素C、电解质及复合维生素等抗应激制剂。研究发现,适量添加人参皂苷或人参多糖等天然活性成分,可显著增强机体抗应激能力和适应性,系统性提升鸡体抗逆能力。
2. 提高免疫力,强化疾病防控
提升鸡群免疫力和加强疫病防控是保证生产的关键。应始终贯彻“防大于治”的理念,全面落实“全进全出”管理模式,并严格执行科学免疫程序,确保蛋鸡对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等常见疫病建立有效免疫保护。
3. 平衡饲料营养,选用优质原料
营养全面且均衡的日粮是保障蛋鸡生殖系统健康的基础。确保饲料中蛋白质、能量、维生素、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的充足供应。务必选择优质、新鲜的饲料原料,避免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防止霉菌毒素对鸡群生殖机能造成损伤。
在饲料中添加人参皂苷等植物提取物,也有助于改善蛋鸡生理状态,支持卵巢和输卵管健康,从而减少无黄蛋的发生。
总结
无黄蛋常见于初产期、强应激或疾病恢复阶段。需注重抗应激管理、强化免疫及输卵管健康维护,同时确保营养均衡与优质原料。科学防控可有效减少无黄蛋,并提升整体生产效益。
来源:金鸡工程服务平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