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之困——规模化蛋鸡养殖场高投入下的薄利枷锁!
规模越大,成本枷锁越重。看不见的浪费,正在吞噬你的利润。规模化养殖并非简单的加法,而是一道复杂的成本函数。许多养殖场在扩张后惊讶地发现,收入增长了,但利润却更薄了。巨额的固定资产投入和持续高涨的流动资金需求,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管理者寝食难安。
一、 痛点的核心表现
1、固定成本摊销压力巨大
鸡舍建设与设备投入:一栋现代化、自动化鸡舍的投入动辄百万甚至数百万元。这笔投资需要分摊到每一只鸡、每一枚鸡蛋上,巨大的折旧成本使得规模化养殖在开局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2、变动成本难以精准控制
饲料成本(占比约60-70%):这是最大的变动成本。浪费现象无处不在:料槽设计不合理导致的抛洒、一次加料过多造成的霉变、以及因营养配方不精准造成的隐性浪费(营养过剩或不足)。
兽药疫苗成本:陷入“有病乱投医,无病乱用药”的误区。过度依赖抗生素保健,增加了成本的同时也带来了耐药性风险。疫苗程序不合理或选择不当,钱花了,效果却没达到。
3、资金流动性紧张
鸡蛋销售回款与饲料、水电等日常支出存在时间差。一旦遇到市场行情低迷、蛋价长期低于成本线,现金流极易断裂,迫使养殖场贱卖鸡蛋甚至提前淘汰鸡群,造成巨大亏损。
二、 痛点根源剖析
“重资产、轻运营”的思维定式:愿意花大价钱买最好的设备,却不愿意聘请一位专业的营养师或生产场长;舍得投资建舍,却在日常的节能降耗、减少浪费方面管理粗放。
成本核算颗粒度太粗:很多养殖场只算“大账”,只知道总耗料量和总产蛋量,算出一个模糊的“料蛋比”。但没有分舍、分日龄、分季节的精细数据核算,就无法找到成本异常点,更谈不上精准管控。
缺乏财务规划和风险意识:对行业周期缺乏预判,在行情高点盲目扩张,在低谷期又无力支撑。没有建立应对市场波动的风险准备金机制。
三、 解决方案与应对策略
1、建立“吨蛋成本”核算体系
这是成本管理的核心。要计算出生产一吨鸡蛋所耗费的所有成本,包括:饲料、雏鸡、兽药、水电、人工、折旧、财务费用等。
纵向对比:与本场上月、上年同期对比,寻找差异原因。
横向对比:与行业内优秀标杆对比,找到差距和改进方向。
2、向饲料要效益,实现精准营养
精准配方:依托专业营养师,根据不同品种、不同日龄、不同季节的需求,动态调整饲料配方,避免营养浪费。
减少浪费:定期检查维修喂料设备,调整料槽高度,防止抛洒;加强仓库管理,防鼠防潮;合理安排进料计划,减少库存积压和陈化。
关注料蛋比:将其作为核心考核指标之一。但需注意,最低的料蛋比不等于最低的吨蛋成本(例如使用更优质的原料可能提高饲料单价但改善了转化率,需要综合计算)。
3、优化资金使用,规避财务风险
精细预算:制定年度、月度资金使用计划,严格按计划支出。
拓宽融资渠道:探索设备融资租赁、应收账款质押等新型融资方式,避免将全部流动资金压在固定资产上。
建立风险基金:在行情好时,强制提取一定比例的利润作为风险基金,用于应对未来的行业低谷。
规模化养殖的竞争,本质上是成本控制能力的竞争。降低成本并非一味地削减开支,而是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和数据驱动的决策,消灭一切不必要的浪费,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从“记账式”管理转向“经营式”管理,是突破成本困局的唯一路径。
来源:家禽群英荟
产能过剩后盲目扩群--堪比皇帝的新装。 消费者从来就不去关注你是否赔钱。 真正的原因是不管市场行情,只管埋头上规模,一旦市场消化不了,不去开拓国际市场,一家人国内“卷”,最后资金链断了,只能退出,不服的老板继续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