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疫病之危——规模化蛋鸡养殖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一次疾病的爆发,足以让多年的积累付诸东流。预防,是唯一的经济学。对于高密度、群体生活的蛋鸡来说,疫病是最大、最不可控的风险。规模化养殖场一旦发生重大疫情,其损失是毁灭性的,不仅包括鸡只死亡、产蛋下降的直接损失,还包括淘杀、消毒、停产带来的间接损失,甚至会导致整个场区的持续污染。防疫体系的任何薄弱环节,都是整个养殖场的致命软肋。
一、 痛点的核心表现
1、生物安全形同虚设
隔离失效:人员、车辆、物资进出生产区管理不严。访客随意进出,饲料车、拉蛋车、淘鸡车成为最大的移动污染源,未经严格清洗消毒就直接入场。
消毒流于形式:消毒池浓度不足、消毒间设计不合理、喷雾消毒走过场,无法有效杀灭病原。
2、免疫程序混乱且效果不佳
程序盲目:照搬别人或兽药店的免疫程序,未能根据本场病史、当地流行毒株和抗体监测结果来制定个性化方案。
操作不当:免疫操作人员不专业,接种途径错误(如该滴眼的饮水)、剂量不准、疫苗保管失效,导致免疫失败。
3、过度依赖药物,耐药性问题突出
将抗生素视为“预防”神药,长期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导致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一旦发病,无药可用的局面日益常见。
治疗时盲目用药、滥用药物,不仅增加成本,更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并造成蛋品药物残留风险。
二、 痛点根源剖析
侥幸心理与成本短视:认为“疫情不会轮到我”,在生物安全上舍不得投入(如建标准的洗消中心、隔离舍),认为这是“纯成本”。殊不知,一次疫情的损失远超多年省下的成本。
诊断能力薄弱:发病时仅凭经验判断,或简单解剖后就用药,未能进行实验室检测以确定病原,导致治疗无的放矢。
“全进全出”执行不彻底:未能做到整场、整栋的空舍。不同日龄鸡群混养,导致病原在场内循环传播,老鸡传小鸡,弱毒株变异为强毒株。
三、 解决方案与应对策略
1、构建铁桶般的生物安全体系
分区管理:严格划分生活区、生产区、粪污处理区,设置物理隔离。
人流、物流、车流管控:建立严格的入场流程(淋浴、换衣、换鞋);设立场外物资中转站和洗消中心,对所有进场车辆和物资进行彻底消毒。
实行“关口前移”:将生物安全的控制点延伸到场外数公里,如要求饲料车在指定地点进行初次清洗消毒。
2、实施精准化、科学化的免疫
抗体监测指导免疫:定期(如每4-8周)进行抗体水平监测,根据抗体衰减规律和临界值,科学确定最佳免疫时机,避免盲目免疫或免疫空白。
疫苗评估与选择:选择与流行毒株匹配的疫苗(如针对流行株的传支、新城疫疫苗)。
免疫专业化:成立专业免疫队或对饲养员进行严格培训,确保免疫操作百分之百规范。
3、树立“养防结合,防重于治”的理念
减少用药依赖:停止抗生素“保健” 。通过改善环境、增强鸡群自身免疫力来预防疾病。
精准治疗:发病后,务必“先诊断,后用药”,选择敏感药物,按疗程、足量使用。
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和空舍期管理:每批鸡淘汰后,必须留出至少2-3周的空舍时间,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干燥、检测(可做环境采样),彻底切断病原链。
疫病防控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单是兽医的工作,而是从老板到饲养员每一个人的责任。投资的每一分钱、执行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在为养殖场购买一份最可靠的“保险”。最强的“药”不是抗生素,而是严格的生物安全、均衡的营养和舒适的环境。
来源:家禽群英荟
{:11_326:}{:11_326:}{:11_326:} 我一直在提醒:生命是会生病的!
“适度”规模很重要。“养好”比“养多”更靠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