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蛋壳常见缺陷分析:斑点、透明、沙皮等5类问题的成因与改善措施
良好的蛋壳品质是产蛋鸡健康的综合表现。蛋壳不仅是守护鸡蛋内部、抵御病原菌入侵的天然屏障,也是衡量鸡蛋是否“强韧”的重要指标。蛋壳的形成是一场精细的“生物矿化”过程:在母鸡的子宫里,历经10~22小时,逐渐形成乳突层、栅栏层和垂直晶体层等致密结构。
但这一过程并不总是完美——基因缺陷、环境应激、营养失衡,都可能在蛋壳上留下“瑕疵”。今天,就来聊聊5种蛋壳品质缺陷(斑点蛋、透明蛋、疙瘩蛋、破蛋和软壳蛋),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受哪些因素影响,以及如何应对。
(蛋壳的矿化形成 齐广海,2023)
斑 点 蛋
蛋壳上出现红褐色斑点在很多野生鸟类(如鹌鹑、麻雀)中其实很常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可能有助于伪装避敌或识别自己的蛋。
图1 不同鸟类的斑点蛋。从左至右:带斑点的褐壳蛋,鹌鹑蛋,八哥蛋,树麻雀蛋,蓝山雀蛋,大山雀蛋。
但在现代化养鸡场中,斑点蛋却被视为一种“缺陷”。研究者甚至开发了“SpotEgg”这类软件,来分析斑点的大小、密度和分布,发现:
[*]斑点往往与环境中金属污染(如锌、铅)有关;
[*]可能反映母鸡是否存在贫血或氧化应激;
[*]与免疫力下降有关。
改善措施
斑点形成机制复杂,目前还没有特别明确的解决方案,仍需进一步探索。
透 明 蛋
透明蛋是鸡蛋外观的常见缺陷。将蛋壳对着光源时,这一特征变得更加明显。这种鸡蛋的蛋壳强度较低,更容易破,也会增加病原菌侵入的风险。
图 2. 透明蛋的测量方法。(A)评分法使用了三个参照样本,从左到右分别为1分、2分和3分(Holst等,1932)。(B)评分法使用了四个参照样本,从左到右分别为1分、2分和4分(Wang等,2019)
为什么蛋壳会变透明?
[*]湿度是关键因素之一:潮湿环境下蛋壳更容易显透明,干燥之后又会恢复;
[*]根本原因还是结构问题:乳突层过度发育、有效层偏薄,或壳膜太薄,导致水分分布不均。
遗传还是环境?
研究显示,有些鸡品种 (罗德岛红,京粉1号) 确实更容易产透明蛋。除此之外,疾病感染(如滑液支原体)和环境湿度波动也会显著干扰蛋壳正常矿化。
改善措施
在饲料中添加锰元素 (120 mg /kg无机Mn,或80 mg/kg有机锰)、25-羟基维生素D (HDV) 和植物精油 (69 μg/kg HDV+200 mg/kg百里香酚和50 mg/kg香芹酚)、特定植物精油、益生菌或功能油脂,都被证明能增强蛋壳结构,减少透明蛋的发生。
沙 皮 蛋
沙皮蛋摸起来粗糙不平,表面有额外钙化形成的颗粒,多分布在鸡蛋的钝端。这些“疙瘩”底下往往是空洞,运输中损耗较大。
图3. 沙皮蛋与正常蛋。(A)正常蛋。(B)疙瘩蛋(Liu等,2017)。
为什么出现沙皮蛋?
[*]疾病影响:禽流感(AIV)、传染性支气管炎(IBV)等病毒会破坏输卵管功能,导致钙沉积异常;
[*]营养与年龄:维生素D?过量可能引发软组织钙化;老龄母鸡由于蛋壳腺退化,也更容易产沙皮蛋。
改善措施
[*]人工换羽是有效方法:通过调控光照与饲喂,让母鸡休息一段时间再复产,可显著改善蛋壳质量;
[*]加强疫苗接种与养殖场卫生管理,预防病毒性沙皮蛋。
破 蛋
破蛋是最直接的经济损失来源,也更易导致微生物污染,带来食品安全隐患。
(破蛋 来自麦老师)
为什么会破?
[*]环境因素:笼具设计不合理、收集不及时、运输碰撞等;
[*]遗传因素:破壳倾向具有一定的遗传性(遗传力约10%-20%),可通过选育优化;
[*]营养问题:钙、磷、钾等矿物质不平衡,会干扰蛋壳形成。
改善措施
[*]优化饲养环境,提供适宜的光照、温湿度;
[*]科学日粮配方,例如添加锌、锰、铜等微量元素,增强蛋壳强度;
[*]使用益生菌(如枯草芽孢杆菌)改善肠道健康,提升钙质吸收。
软 壳 蛋
软壳蛋甚至无壳蛋,多出现于产蛋初期或后期,常与母鸡应激、疾病或营养缺乏有关。
[*]诱因复杂:激素波动、突发惊吓、疾病感染等都可能打乱蛋壳形成;
[*]磷酸盐含量过高会抑制碳酸钙沉淀,导致蛋壳无法正常硬化;
改善措施
[*]维持稳定的饲养环境,减少惊扰;
[*]合理调配日粮,注意钙、磷比例和微量元素的补充;
[*]可通过营养策略(如添加短链脂肪酸)调节肠道功能,改善矿物质吸收。
(软壳蛋 来自麦老师)
结语:好蛋壳,是科学也是艺术
蛋壳质量不仅是母鸡健康的“晴雨表”,也是养殖科学与精细管理的综合体现。从基因选育到营养调控,从病害防控到环境控制,每一步都在影响一枚鸡蛋的“最终品质”。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与品质要求不断提高,蛋壳背后的故事,正持续推动科研与养殖实践的创新。
来源:蛋鸡营养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