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价格“跌跌不休”:9月旺季不旺,供需失衡下的破局之路在何方?(上)
一、金九旺季遇冷:当前生猪市场核心矛盾解析image(一)供应端压力显著:出栏量同比大幅增长 17%,大猪集中出栏为主要因素进
入 9 月,按惯例应是生猪市场传统旺季的起始阶段,然而供应端的表现却给市场带来了不利影响。依据 Mysteel 的监测数据,2025 年 9 月 173 家规模猪企的出栏计划量达到 1280 万头,相较于 2024 年同期的 1101 万头,增长率为 17.27%,日均出栏量急剧上升至 44.4 万头,创下近三年同期的最高纪录。这一数据的背后,是养殖端在亏损压力下的无奈选择。河南某养殖户表示:“目前每出栏一头猪亏损超过 50 元,只能加快出栏速度以回笼资金。” 在亏损的不利形势下,前期压栏的大猪纷纷进入市场。华南、华东地区大猪(均重超过 120 公斤)的占比突破 35%,这些大猪的集中出栏,进一步加剧了短期内供应过剩的局面。市场上生猪数量过多导致价格下跌,养殖户们虽忧心忡忡,但一时难以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二)需求端表现疲弱:屠宰开工率仅增长 3%,消费复苏远未达到预期水平
与供应端的 “强势”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需求端的表现极为疲弱。传统旺季对需求的提振作用十分有限,自 8 月底至今,样本屠宰企业的开工率仅从 27% 微升至 30%,日度宰量增幅不足两成。学校开学所带来的短期备货效应在 9月上旬已基本得到体现,随后终端白条肉的走货量周环比下降 5%,批发市场交易冷清,部分地区猪肉批发价较 8月下跌2.3%。山东某屠宰厂负责人称:“高温天气抑制了消费,再加上禽肉价格处于低位,分流了部分消费者,猪肉需求难以出现明显改善。”消费者在炎热天气下食欲下降,对猪肉的购买意愿不高,而价格更为实惠的禽肉吸引了不少消费者,进一步压缩了猪肉的市场份额。
二、三大因素制约猪价:为何旺季反而成为 “低谷期”?
(一)产能去化未达预期,供应 “过剩隐患” 持续存在
尽管 2024 年四季度能繁母猪存栏量出现小幅下降,但 2025 年上半年新生仔猪量同比增长 9.3%,按照 6 个月的育肥周期计算,9 月标猪供应正处于产能释放的高峰期。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8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仍高于正常保有量 4.6%,这预示着未来 3 个月生猪出栏压力依然较大。这就如同高悬的“隐患”,随时可能对猪价产生冲击。在市场供需关系中,供应端的持续高位使得猪价难以回升,养殖户们面对不断增加的存栏量,深感无奈。即便部分养殖户有意减少产能,但由于前期投入较大,且对未来市场仍心存一丝期望,导致产能去化的速度远远低于预期。
(二)二次育肥活跃度降低 + 政策短期效果有限:市场缺乏积极推动因素
与往年不同,2025 年二次育肥规模同比大幅减少 40%,政策倡导理性养殖以及市场的悲观预期,使得养殖户补栏积极性降至极低水平,500头以上规模的二次育肥户较2024年减少60%。二次育肥曾经是市场的重要调节因素,如今却陷入低迷状态,无法为猪价提供支撑。而 8 月底启动的冻肉收储仅成交2.3万吨,相较于130万吨的日均出栏量而言,作用微不足道,政策的短期托市效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政策虽旨在稳定市场,但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其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时间,短期内难以改变猪价的下行趋势。市场在缺乏二次育肥和政策这两个积极推动因素的情况下,陷入了低迷困境,养殖户们期待的市场转机迟迟未能出现。
(三)成本支撑减弱:饲料价格下降削弱猪价抗跌能力
玉米、豆粕价格持续下降,9 月育肥猪配合饲料均价为 3.4元/公斤,较2024年同期下跌 8%,养殖成本降至 14 元/公斤以下。成本端支撑弱化后,猪价失去了“缓冲空间”,市场陷入“越跌越卖、越卖越跌”的恶性循环,9 月前 10 天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已下跌1.2元/公斤,跌幅达 8.3%。成本的下降在正常情况下本应是有利因素,但在供应过剩、需求不足的市场环境下,却成为了猪价下跌的助推器。养殖户们为减少损失,只能不断降低价格出售生猪,导致市场价格进一步下跌,形成了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
三、历史回顾:近三年 9 月行情对当下的启示
(一)2023 - 2024 年:旺季行情不明显成为常态,价格走势
呈现 “上旬冲高、中旬回落、下旬弱稳” 特征回顾过去两年 9 月的生猪市场,“旺季不旺” 已成为较为常见的现象。2023 年 9 月,生猪价格从月初的 15元/公斤一路震荡下行,至月末跌至 13.5 元 / 公斤,全月跌幅达 10%。月初受学校开学备货的影响,价格短暂上涨,但随着养殖端的集中出栏,市场供应迅速增加,价格受到压力而下跌。进入下旬,中秋、国庆双节临近,虽有少量备货需求的支撑,但难以抵御供应过剩的压力,价格反弹幅度有限。
2024 年 9 月的行情与 2023 年类似,价格走势依旧是上旬冲高、中旬回落、下旬弱稳。受二次育肥短期入场的提振,月中价格一度冲高至 16 元 / 公斤,但好景不长,随着二次育肥出栏以及养殖端正常出栏量的增加,供应再次占据主导地位,价格迅速回落。整个 9 月,价格震荡幅度高达 15%,养殖户们在希望与失望之间不断徘徊。这两年的共同特征十分明显:开学备货带来的短期脉冲式上涨,难以改变市场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供应放量迅速抑制价格上涨,节日效应仅能延缓价格下跌的节奏,无法扭转价格下行的趋势。市场的现实情况让养殖户们深刻认识到,传统旺季的市场行情已发生变化,单纯依靠节日消费拉动价格的时代已成为过去。
(二)2025年异同点:供应压力更为突出,底部支撑弱于往年
与历史情况相比,2025 年的生猪市场形势更为复杂。从供应端来看,今年 9 月 173 家样本企业生猪出栏计划量同比增幅达 17%,远超 2023 年的 5% 和 2024 年的 8%,供应压力空前巨大。养殖端在亏损压力下加速出栏,使得市场上的生猪供应量大幅增加。而需求端受经济环境和替代肉类的影响,复苏力度为近三年最弱。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对猪肉的需求减少,同时,禽肉、牛羊肉等替代肉类价格相对较低,进一步分流了猪肉的消费市场。
唯一的有利因素是当前冻品库存处于低位,较 2024 年同期低 22%。这意味着在节后消费淡季,冻品库存对市场的冲击较小,或许能为猪价提供一定的缓冲。然而,这一利好因素难以改变短期供强需弱的格局,猪价仍将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在市场供需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即使冻品库存较低,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市场走势。养殖户们期待的市场转机,在重重压力下变得更加难以实现。
来源:现代畜牧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