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倾销“组合拳”如何激活国内猪市?(下)
四、国内产业机遇:从 “价格保卫” 到 “价值提升”(一)短期:屠宰企业抢收生猪,加工端利润修复
在反倾销措施引发的市场变化中,国内屠宰及加工企业迎来发展机遇。以双汇、新希望等为代表的行业龙头迅速调整战略布局,积极抢占市场先机。
在生猪采购环节,企业敏锐捕捉市场供需变化,果断行动。9 月,双汇、新希望等企业的生猪收购价较 8 月上调 0.5 元 / 公斤,这一价格调整体现了市场供需关系变化和企业对优质生猪资源的争夺。为满足市场需求,企业加大采购力度,与国内各大养殖场建立更紧密合作关系,确保生猪供应稳定充足。
在产品销售端,企业也取得良好收益。白条肉出厂价同步上涨 1.2 元 / 公斤,屠宰端毛利率从 3% 迅速回升至 8%,实现利润显著增长。企业加速分割品加工业务发展,猪耳、猪蹄等副产品销量周增 25%。这些原本附加值较低的副产品在市场需求推动下成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部分企业制定发展计划,计划将副产品自给率从 40% 提升至 70%,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长期:倒逼产业升级,国产替代迎来黄金期反倾销措施
为国内生猪产业争取到关键调整期,推动产业加速升级,国产替代迎来黄金发展期。
在种源自主方面,温氏、牧原等行业领军企业积极响应国家种业振兴战略,加大研发投入,加速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华系” 种猪。目前 “华系” 种猪的 PSY(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已达 28 头,接近国际一流水平。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种猪育种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国内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种源保障。
冷链基建是生猪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京东物流、顺丰冷运等物流企业看准市场机遇,加大在中西部地区的冷链仓布局。预计到 2025 年底,重点产区冷藏车覆盖率将提升至 60%。冷链基础设施的完善将有效减少生猪集中出栏压力,提高猪肉产品保鲜度和品质,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
消费端对品质和安全的追求为国产猪肉品牌崛起提供契机。在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商超,“国产无抗猪肉” 专区备受消费者青睐。这里的猪肉售价较普通猪肉高 20%,但复购率高达 45%。这表明消费者对本土高品质猪肉产品的认可和信任不断提升,国产猪肉品牌正逐步在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
五、未来展望:猪价或迎 “慢牛”行情,全球贸易摩擦常态化
(一)短期走势:9 月均价或反弹至14-15元/公斤
未来生猪市场走势备受关注。从短期来看,9 月生猪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开学季到来,学校食堂采购需求大幅增加,为猪肉市场带来积极影响。紧接着中秋佳节将刺激消费者对猪肉的需求,家庭聚餐、走亲访友等活动增多将使猪肉消费量大幅提升。
欧盟进口收缩为国内猪价上涨提供有力支撑。随着欧盟猪肉进口量减少,国内市场对本土生猪需求将进一步增加,推动猪价上涨。据某平台预计,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9 月生猪均价环比涨幅将达到 5%-8%,有望突破 14 元 / 公斤,部分地区价格可能更高。
然而,当前产能去化并不彻底。截至目前,能繁母猪存栏量仍有 4042 万头,意味着未来生猪供应仍有一定保障。因此,尽管猪价有望上涨,但反弹幅度可能受限,呈现 “温和回升” 态势。
(二)中长期挑战:在摩擦中构建 “双循环” 体系
从长远看,此次反倾销事件是全球产业链重构的体现。在此过程中,国内企业需做好多方面准备以应对挑战。
一方面,企业要加强自身建设。通过智能化养殖等手段降低生产成本,如牧原智能饲喂系统通过精准投喂和数据闭环管理,实现料肉比降至 2.4:1,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企业还要提升疫病防控能力,目前非洲猪瘟疫苗已进入临床阶段,将为生猪养殖业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另一方面,企业要积极开拓市场。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布局中东、东南亚等 “一带一路” 新兴市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人口众多,对猪肉需求不断增加。通过开拓这些市场,企业可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构建 “国内稳存量、海外拓增量” 的双循环格局,提升抗风险能力。
结语:反倾销背后的产业觉醒
此次生猪价格上涨,不仅是短期供需博弈结果,更是中国农业产业保护意识觉醒的标志。当欧盟低价猪肉冲击得到有效遏制,国内生猪产业获得宝贵发展机遇 ——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破局,从价格保卫到价值提升,中国正运用市场化手段重构全球猪肉贸易规则。对于养殖户而言,这是周期底部的回暖信号;对于整个产业而言,这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在全球贸易摩擦常态化背景下,唯有筑牢产业根基,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稳定发展。
来源:现代畜牧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