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猪企8月成绩单:量增价跌背后的行业突围战(下)
三、市场深度剖析:价格崩塌的供需逻辑与周期密码3.1 现货价格击穿关键点位,下行周期延续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9 月 8 日生猪市场价格(线上)降至 13.87 元 / 公斤,较 2024 年同期高点跌幅超 34%,较 7 月底环比下降 2.46%;猪肉批发价格跌破 20 元 / 公斤,年内第二次触及低位。价格持续下探,反映出市场对产能过剩的强烈预期,叠加 7 - 8 月高温抑制消费,供需失衡矛盾短期难以缓解。从能繁母猪存栏量来看,尽管去产能进程已经启动,但目前存栏量仍处于高位,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生猪的供应量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从需求端来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猪肉消费在整个肉类消费中的占比逐渐下降,其他肉类如鸡肉、牛肉、羊肉等对猪肉的替代作用日益明显。这使得猪肉市场的需求增长乏力,进一步加剧了供需失衡的局面。
3.2 期货与现货共振下跌,市场信心低迷
生猪期货主力合约 9 月以来累计跌幅 2.03%,尽管 9 月 8 日微幅反弹 0.04%,但整体仍处于下行通道。国泰君安期货指出,8 月现货价格不及预期,头部企业 “增量降重” 策略导致社会圈存被动压栏,9 月集团出栏计划增加叠加社会面去库,供应压力有增无减。需求端仅靠投机性入库支撑,季节性消费回暖力度有限,期货市场对短期反弹空间普遍持谨慎态度。期货市场的表现不仅反映了当前市场的供需状况,还体现了市场参与者对未来市场走势的预期。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投资者对生猪价格的未来走势普遍持悲观态度,这导致期货市场的交易量和持仓量持续下降,市场活跃度明显降低。期货市场的低迷也对现货市场产生了负面影响,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
3.3 成本与价格倒挂加剧,行业陷入深度亏损
据行业测算,当前生猪养殖平均成本约 16 - 17 元 / 公斤,而主流企业销售均价已跌破 14 元 / 公斤,头均亏损扩大至 300 - 500 元。规模企业凭借资金储备和成本控制能力尚可承压,中小散户亏损面进一步扩大,被动去产能进程加速。这一现象与 2024 年同期的高盈利形成强烈反差,标志着猪周期已进入深度磨底阶段。在成本与价格倒挂的情况下,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为了减少亏损,许多养殖户不得不提前出栏生猪,甚至淘汰能繁母猪,这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供应压力。而对于规模企业来说,虽然它们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和成本控制能力,但长期的亏损也会对其经营状况产生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行业内的整合和洗牌将加速,一些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将逐渐被淘汰,而具有成本优势和市场优势的企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破局之路:穿越周期的生存法则
4.1 产能去化:从被动承压到主动调整
尽管 8 月龙头企业销量普增,但行业产能去化已悄然启动。部分企业通过减少仔猪外售、优化存栏结构等方式控制产能释放节奏,温氏、新希望等在公告中均提及 “根据市场行情调整生产计划”。这一调整策略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对市场供需关系的深刻洞察。在当前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企业通过主动控制产能,避免了市场进一步饱和,为价格回升创造条件。
从行业数据来看,机构预测 9 月起集团化企业出栏量或现阶段性见顶,产能去化速度有望加快。这一趋势的背后,是企业对市场风险的谨慎评估和对长期发展的战略考量。随着产能去化的推进,市场供需关系将逐渐改善,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在产能去化的过程中,企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减少仔猪外售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短期收入,而优化存栏结构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产能去化还可能导致部分员工的岗位调整,给企业的内部管理带来一定的压力。
4.2 成本管控:精细化运营为核心竞争力
在价格低迷阶段,成本管控能力成为企业存续的关键要素。牧原运用智能化养殖手段降低料肉比,温氏凭借产业链一体化模式平抑价格波动,新希望推行 “降本增效” 专项行动。这些举措彰显出企业对成本控制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市场竞争态势的深刻洞察。借助智能化养殖技术,牧原能够实现精准投喂,减少饲料损耗,进而降低料肉比,提升养殖效率。温氏通过构建从饲料生产、生猪养殖至猪肉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有效削减中间环节成本,增强企业盈利能力。新希望的 “降本增效” 专项行动从多维度发力,通过优化养殖流程、降低管理费用等方式,全面提升企业成本管控效能。
数据表明,头部企业完全成本已由 2024 年的 18 元 / 公斤降至 15 - 16 元 / 公斤,缩小了与市场价格的倒挂幅度。这一成果的达成,得益于企业在成本管控方面的持续投入与创新实践。通过引入先进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头部企业不断优化养殖流程,降低生产成本。部分企业还通过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获取更优惠采购价格,进一步压缩成本。在成本管控过程中,企业需注重成本与质量的平衡,不可因降低成本而牺牲产品质量,以免对企业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造成负面影响。
4.3 政策与资本:探寻周期反转支撑点
近期,国家启动猪肉储备收储工作,但收储规模有限,短期内对市场的提振作用难以显现。从长期视角来看,行业期望在产能深度去化后,于 2025 年下半年消费旺季推动价格回升。政策的出台旨在通过调节市场供需关系,稳定生猪价格,保障养殖户利益。然而,由于收储规模相对较小,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市场供需格局,故而对市场的提振作用受限。从长远来看,产能深度去化是解决市场供需失衡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当产能下降到一定程度,市场供需关系得以改善,价格才有可能出现实质性反弹。
在资本层面,部分上市猪企通过定增、债券融资等方式补充流动性,为应对行业周期储备资金。例如,新希望拟将募集的 45 亿元全部用于偿还银行债务,以缓解偿债压力。这一举措显示出企业在面对市场困境时,积极寻求资本支持,优化财务结构,提升抗风险能力。通过定增和债券融资,企业能够获取更多资金,用于扩大生产、降低成本、提升技术水平等,进而增强自身竞争力。但资本的介入也可能带来诸如股权稀释、债务负担加重等问题。企业在利用资本时,需审慎权衡利弊,制定合理的融资策略。
结语:于困境中积蓄上行势能
8 月呈现的 “量增价跌” 态势,既是猪周期下行的必然体现,也是行业格局重塑的关键节点。龙头企业以规模换取市场份额的策略,短期内加剧了盈利压力,但为下一轮周期积累了市场话语权;中小猪企的分化则加速了低效产能的出清。当价格跌破 14 元 / 公斤这一数值时,背后是整个行业对生存能力的严峻考验。唯有经受住价格低谷考验的企业,才能在周期反转时实现真正的成长。
来源:现代畜牧网
去产能,那是割身上的肉,谁也不干,现在唯一出路是有能力的大佬把产品销往海外市场,只有走出去,国内产品才不会过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