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亿只羊存栏量背后:活羊跌羊肉涨,中国羊产业正在经历哪些剧变?
一、3 亿存栏量的 “冰火两重天”:同比降 6.2%,环比止跌回升2025 年第二季度末,全国羊存栏量确定为 30083 万只,呈现出 “同比下降、环比上升” 的阶段性态势。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 1991 万只,降幅达 6.2%,持续延续自 2023 年以来的产能调整趋势;与本季度前一季度末相比,增加 78 万只,增幅为 0.3%,达到近 3 个季度以来的最高环比增幅。这组看似矛盾的数据,实际上反映出中国羊产业正处于 “淘汰旧产能” 与 “培育新动能” 的关键转型阶段。
从区域分布来看,内蒙古(6440.7 万只)、甘肃(2859 万只)、云南(1194 万只)在存栏量方面位居全国前三,但地区间差异显著。内蒙古存栏量同比下降 5.2%;甘肃逆势增长 2.5%,成为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产区;云南、山东等地由于散养模式的局限性,同比降幅超过 9%。全国排名前六的省份存栏总量达到 1.3 亿只,占全国总量的 43.35%,产业集中度较 2024 年提高了 2.94 个百分点,“强者恒强” 的市场格局进一步凸显。
二、活羊跌 vs 羊肉稳:产业链利润再分配的残酷真相
(一)养殖端:活羊价格连续 5 个月下跌,散户加速退出
2025 年 1-6 月,全国活羊集贸市场均价从 33 元 / 公斤持续下降至 30.68 元 / 公斤,同比跌幅为 4.78%,达到 2022 年同期以来的最低水平。山东、云南等地散户抛售现象加剧,部分地区活羊价格较 2024 年同期下跌超过 15%。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规模化养殖的替代效应。预计 2025 年规模化养殖占比将突破 50%,龙头企业通过智能环境控制、精准营养技术等手段,将单位成本降低 12%-15%,使得中小散户在成本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上半年全国散户存栏量同比下降 18%。二是进口羊肉的冲击。根据中澳自贸协定,羊肉进口关税降至 3.8%,5 月进口羊肉均价为 26.87 元 / 公斤,比国内活羊价格低 3.75 元 / 公斤。新疆、宁夏等主要产区受到的影响最为明显,本地羔羊成活率因低价进口肉的冲击下降了 8%。
(二)加工端:羊肉终端价格逆势上扬,屠宰企业 “两头承压”
尽管活羊价格持续低迷,但羊肉零售价格在 5 月出现了 0.13% 的环比回升,部分中高端羊肉(如内蒙古苏尼特羊)价格同比上涨 4.94%。这种价格背离现象本质上是产业链利润的重新分配。屠宰企业通过压低养殖端的收购价格(一季度屠宰成本同比上涨 5%,但活羊收购价下跌 8%),将成本压力转移给养殖户,自身利润率从 3% 提高至 5.5%。数据显示,全国羊肉加工企业毛利率较 2024 年同期提高了 2 个百分点,而养殖环节净利润率降至 1.2%,为 2018 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三、主产区分化:政策调控与市场选择下的不同命运
(一)内蒙古:减量提质,靠 “羊芯片” 巩固龙头地位
作为全国唯一存栏量超过 6000 万只的省份,内蒙古采取 “生态保护 + 品种改良” 的双驱动发展策略。一方面,深化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将 5 个试点旗县的草畜平衡指数控制在 10% 以下,促使 1.2 万家散养户退出市场;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国际顶级肉羊品种,加快苏尼特羊、乌珠穆沁羊等特色品种的出栏速度。尽管存栏量同比下降 5.2%,但高端羊肉市场占有率提升至 35%,养殖端收益反而增长了 7%。
(二)甘肃:粮改饲政策催生 “逆行者”,存栏量唯一正增长
甘肃通过种植 300 万亩青贮玉米、储备 1000 万吨青贮饲料,建立了稳定的舍饲养殖体系,并采用 “龙头企业 + 合作社 + 养殖户” 的合作模式,将肉羊养殖成本控制在 28 元 / 公斤,比全国均价低 9%。2025 年存栏量达到 2859 万只,同比增长 2.5%,成为主要产区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省份,其成功经验正在被宁夏、陕西等产区借鉴和推广。
(三)云南、山东:散养模式与环保压力下的 “阵痛期”
云南由于山地散养导致饲料成本高、疫病防控难度大,存栏量同比下降 9.1%。尽管活羊价格高达 40.84 元 / 公斤(溢价 32.1%),但由于物流成本过高,养殖户收益缩水 15%。山东受环保政策收紧影响,存栏量降幅达到 21%,为全国之最。鲁中、鲁南地区超过 3000 家中小养殖场因粪污处理不达标被关停,产能加速向内蒙古、甘肃等地转移。
四、未来展望:从 “量的积累” 到 “质的飞跃”
(一)价格走势:活羊价或筑底回升,羊肉消费分层加剧
预计下半年活羊价格将回升至 32-33 元 / 公斤,中秋、国庆双节期间,羊肉价格有望上涨至 72-75 元 / 公斤。但消费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分层现象:高端羊肉(如有机羊肉、地理标志产品)需求增长 12%,而普通羊肉受猪肉替代效应影响,销量仅微增 3%,这将促使养殖端加快向优质品种转型。
(二)产业趋势:规模化率破 50%,智能化成突围关键
随着内蒙古、甘肃等产区规模化养殖率突破 60%,全国肉羊产业正从以散养为主向规模主导转变。数据显示,规模化养殖场 PSY(每只母羊年提供羔羊数)达到 2.8 只,比散户高出 30%;料肉比降至 3.8:1,比散户低 15%。智能化设备(如 AI 体温监测、无人机放牧)在规模场的覆盖率超过 40%,成为降低成本的关键手段。
(三)政策护航:从 “保数量” 到 “保质量”
农业农村部正在制定新一轮肉羊产业政策,重点支持内蒙古、甘肃等主产区建设良种繁育中心,目标是到 2025 年核心种羊场自主供种率达到 80%。同时启动 “优质羊肉进商超” 工程,通过冷链物流补贴、品牌认证等措施,将高端羊肉溢价率再提高 10%-15%。
结语:羊产业的 “供给侧革命” 才刚刚开始
3 亿只存栏量的背后,是中国羊产业摆脱传统 “靠天吃饭” 模式的重要转折点。活羊价格下跌促使散户加速退出,规模化养殖与智能化技术正在重塑产业格局。这场从 “量” 到 “质” 的变革虽然伴随着阵痛,但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那些能够在品种改良、成本管控、品牌建设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的产区和企业,将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中占据领先地位。对于养殖户而言,告别 “小散弱”、走向“精专强”,或许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未来中国羊产业如何在 “保供给”与“提质效” 之间实现平衡,值得业内各方深入思考与探讨。
来源:现代畜牧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