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猪肉市场:供需博弈下的“温和回暖”与价格韧性(上)
一、消费端三大引擎驱动“金九”旺季升温在9月这一猪肉市场的关键节点,消费端被赋予强劲活力,三大驱动因素协同发力,推动“金九”旺季热度持续攀升,为整个行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气候转换激活“贴秋膘”传统需求
9月微风轻拂,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渐次下降,日均气温较8月降低 5 - 8℃。在宜人气候影响下,居民饮食结构自然转变,从夏季的清淡饮食逐步向高蛋白摄入的饮食模式过渡。猪肉作为家庭餐桌核心蛋白的重要来源,需求随之回升。
北方地区需求增长尤为显著,猪肉终端销量周环比增长 12%。以北京、山东等地商超为例,五花肉销量增幅高达 15%。这些数据直观反映出天气转凉对基础消费的直接拉动作用,使猪肉市场在秋季迎来首轮消费热潮。
(二)开学季催生集中采购 “脉冲式” 放量
9月是新学期开学之月,全国 28 万所中小学及高校集中开学,这如同为猪肉市场按下 “加速键”,引发集中采购的 “脉冲式” 放量。
以河南为例,全省学校食堂 9 月猪肉招标量达 12 万吨,与 8 月相比增长 25%。团餐企业为满足学生餐的庞大需求,提前 20 天启动备货工作。这一系列行动直接推动生猪屠宰企业订单量周增 18%,白条猪日均交易量突破 5 万吨,创下 3 个月以来的新高。由此可见,开学季的集中采购为猪肉市场注入强大消费动力,成为 “金九” 旺季升温的重要引擎之一。
(三)双节备货开启 “节日经济”预周期
随着中秋、国庆双节临近,“节日经济” 预周期悄然开启,为猪肉市场的“金九”旺季增添助力。
双节期间,家庭聚餐频次大幅提升,较往常增加 30%。鲜肉月饼、腊味等节令食品的加工极大拉动了原料猪肉的需求。在广东、浙江等地,食品厂 9 月猪肉采购量环比增长 20%,其中仅广式月饼馅料用肉量就达 3 万吨。这一庞大的用肉量带动猪里脊、前腿肉价格率先上涨 5%,形成节日消费的提前预热。双节备货热潮使猪肉市场氛围愈发火热,成为 “金九” 旺季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
二、供应端呈现“总量微增、结构分化”新特征
在消费端蓬勃发展之际,供应端展现出独特的“总量微增、结构分化” 新特征,这些特征不仅影响市场供需平衡,也为猪价走势带来新的变数。
(一)出栏计划量温和增长,压力低于预期
依据样本企业数据,9 月生猪计划出栏总量为 1331.95 万头,与 8 月相比,环比增幅仅 1.29%,远低于市场此前预期的 5% 增幅,缓解了行业压力。
龙头企业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牧原作为行业领军者,9 月出栏量环比下降 3%,温氏也主动调减出栏计划。这种调整不仅体现在出栏数量上,出栏体重也从 8 月的 120 公斤降至 115 公斤。这种 “量减体重降” 的策略有效缓解短期供应压力,为市场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二)南北区域呈现 “南增北减” 逆向分化
从区域分布来看,南北区域呈现 “南增北减” 的逆向分化态势。南方省份受前期压栏大猪集中出栏结束影响,9 月出栏量环比增长 4%。在广东、广西等地,随着气温转凉,生猪周转速度加快,养殖户抓住时机积极出栏。
北方主产区则呈现不同景象。由于屠宰企业库存高企,养殖端惜售情绪升温,山东、河北等北方地区出栏量环比下降 2%。这种区域差异形成 “北方收缩支撑价格、南方增量平衡供应” 的区域博弈格局,使市场供需关系更加复杂微妙。
(三)冻品库存低位运行,收储政策托底市场
全国冻品库存周度数据显示,8 月冻猪肉库存降至 65 万吨,处于近三年低位。这一低位库存为 9 月鲜品消费腾出空间,更好地满足市场对鲜猪肉的需求。
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启动 2025 年首批冻肉收储,计划收储 3 万吨。这一举措释放出强烈的政策稳价信号,进一步增强市场对供应偏紧的预期。在政策引导下,市场信心得到提振,为猪价的稳定上涨提供有力支持。
来源:现代畜牧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