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戟猪场!万科、克明…“门外汉”跨界养猪的狂欢与溃败
近日,多家上市猪企近日密集披露2025年半年报。除金新农、罗牛山、正虹科技等少数猪企业亏损外,绝大多数猪企实现较大盈利。而克明食品这家几年前跨界入局养猪业的“面条大王”业绩也一度被养猪业务拖累,甚至已经到了危险的边缘……作为 “挂面大王”,克明食品在 2023 年豪掷 6.37 亿元,控股兴疆牧歌从而跨界进军养猪领域,如今却深陷泥沼难以自拔。2025 年上半年,其生猪业务收入虽有 18.73% 的增长,达到 2.45 亿元,但成本却飙升41.68%,毛利率更是大幅下跌 12.74 个百分点。兴疆牧歌连续两年累计亏损超过 3.7 亿元,再加上屠宰业务收入下滑 18.93%,出栏量持续减少,致使公司资产负债率攀升至 56.42%。生猪业务从原本寄予厚望的 “业绩增长点”,沦为了沉重的 “业绩包袱”。
克明食品的生猪业务困境,部分原因来自于行业整体环境,但更多是自身成本飙升所致。
克明食品养猪业务的困境,再次将跨界养猪的艰难处境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
克明食品的遭遇并非个例,随着生猪行业回归到了微利时代,时过境迁,曾经在养猪界引起轩然大波的跨界者们,如今大多已风光不再。
2020 年,正值猪价处于高位之时,万科成立食品事业部,并大手笔收购环山集团正式进军养猪业。在 2021、2022 年,其生猪出栏量一度超过百万头,最高达到 158 万头,甚至实现了短暂的盈利。
然而,这终究只是时代的红利,而非自己的能力!
由于缺乏农业领域的管理经验,近两年万科在养猪过程中暴露出管理短板,这也导致养殖效率地下,防疫漏洞与风险增大,成本负担加重,再加上猪周期下行的影响,亏损也随之而来……相关数据显示,2022 年其养猪业务亏损超过 12 亿元。自 2024 年起,万科不得不大幅削减养猪产能,重新回归房地产主业,并表示:养猪业务是服务客户的尝试,未来可能进一步收缩或调整模式,更注重发挥物业服务与消费终端的协同作用,而非直接参与养殖生产。
如今,养猪业务也成为了其 “战略试错” 的典型案例和万科的难言之痛。
再往前扒一扒跨界养猪的“古早梗”还有”网易养猪“。网易作为跨界养猪的先行者,其 “养猪大业” 同样未能逃脱失败的命运。
2009 年,网易高调宣布进军养猪领域,打造出了 “住公寓、听音乐” 的智能化猪场。2016 年,其推出的 “互联网黑猪” 拍出了 27.7 万元一头的高价,2017 年更是成功获得 1.6 亿元融资,一度成为跨界养猪的标杆企业。但是,其高端化路线(如肋排售价高达 127 元 / 斤)在市场上缺乏足够的竞争力,也没有更多的消费市场来承接其产能。如此,2023 年,网易味央关联公司的股权被冻结,涉及金额合计 1.37 亿元,曾经的明星项目如今已沦为跨界失败的代名词……
巨额亏损、负债退出……当生猪行业从 “猪周期” 高点滑落至微利阶段,曾经蜂涌而入的跨界者们,当年有多么声势浩大,现在的教训就有多么惨烈……
而这些跨界养猪者之所以“折戟猪场”,还是小看了农业产业的本质和规律,未能准确把握农业与非农行业之间的 “本质差异”也成为了他们难以跨越的鸿沟。
其一,认知偏差:以非农思维硬套农业规律。无论是房地产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或者是以及制造业企业,长期以来习惯了 “快速周转、高回报” 的商业模式。然而,养猪行业的生产周期长达 18 个月,这与建筑业 “3 个月开工、12 个月回款” 的快节奏截然不同。甚至很多人只会“盖高档的楼房”却对“楼房猪场”非洲猪瘟的防疫知识一知半解,最终导致疫病大规模传播,造成惨重损失。
其二,长期主义:农业是一个长期主义的实业,如果只是将农业里的“智慧农业”“生态养殖” 等概念作为融资噱头和工具,显然违背了农业需要脚踏实地、精耕细作的发展本质。
其三,管理混乱:人才与模式严重不匹配。用制造业的流程和管理思维生硬地套用到养殖环节,这种管理方式使得生产效率远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生猪行业看似门槛较低,实则是一个集技术、管理、资金密集型于一体的 “慢行业”。它既需要从业者尊重农业生产的固有规律,具备足够的耐心,也要求其拥有把控全产业链的专业能力。
当跨界者们仅仅怀着 “赚快钱”“蹭热度” 的心态盲目入局时,最终在行业周期的波动以及专业壁垒的双重阻碍下失败而归,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场跨界养猪热潮的退去,不仅是企业战略试错的教训,更揭示出一个朴素的商业逻辑:无论赛道多热,只有深耕自身擅长的领域,尊重行业本质,才能行稳致远。
学会及时止损,回归主业,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来源:猪好多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