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市场深陷“供给高压+需求疲软”双重困局(下)
四、后市展望:产能去化决定价格走向(一)短期(1-2个月):震荡筑底,反弹动力不足
未来1-2个月,即短期来看,鸡蛋市场仍难以摆脱当前困境,将继续震荡筑底,反弹动力严重不足。受高存栏压制,即便临近中秋这一传统鸡蛋消费旺季,现货价格反弹高度也十分有限。预计全国均价难以超过3.5元/斤,这对养殖户和市场而言是不小的挑战。
期货市场方面,受Contango结构影响,近月合约走势不容乐观,仍以逢高做空为主。近月合约面临较大供应压力,价格上涨缺乏支撑,而远月合约可布局产能去化预期。不过,需警惕9月开学季备货不及预期的风险,若备货量未达市场预期,鸡蛋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受到抑制,价格可能继续下跌。此阶段,投资者需密切关注市场动态,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二)中期(3-6个月):关注两大关键变量
中期来看,未来3-6个月有两大关键变量将对鸡蛋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养殖利润传导效应:养殖利润变化对产能去化作用至关重要。若单斤利润跌破-0.5元/斤,对于中小散户而言将难以承受亏损,他们将加速退出市场。预计12月前,淘汰鸡出栏量将增加40%,有效推动存栏量下降3%-5%。随着存栏量减少,市场鸡蛋供应量相应减少,缓解当前供过于求局面,对价格形成一定支撑。在一些中小养殖户集中地区,养殖利润大幅下降时,很多养殖户会选择淘汰蛋鸡,转而从事其他行业,直接导致市场鸡蛋供应量减少。
冬季产蛋率波动:冬季天气变化对蛋鸡产蛋率影响显著。若11月后出现低温寒潮天气,蛋鸡产蛋率每下降5个百分点,将阶段性缓解市场供应压力。因为产蛋率下降,鸡蛋产量随之减少,市场鸡蛋供应相对紧张,支撑价格反弹至4元/斤以上。在北方一些养殖场,冬季若保暖措施不到位,蛋鸡易受低温影响,导致产蛋率下降,进而影响鸡蛋市场供应和价格。
(三)长期(6个月以上):产能出清后或迎周期反转
长期来看,6个月以上时间跨度,当产能出清后,鸡蛋市场有望迎来周期反转。根据卓创资讯模型测算,若2025年底在产蛋鸡存栏量能降至12亿只以下,那么到2026年3月后,鸡蛋价格有望进入回暖期。届时,随着市场供需关系改善,养殖利润将回归到1元/斤以上。这对整个鸡蛋行业而言是重大转折点,意味着行业将逐渐走出困境,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产能出清过程中,一些竞争力较弱的养殖户将被淘汰出局,市场份额向大型养殖场集中,行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有利于行业长期稳定发展。
五、从业者应对策略
面对当前鸡蛋市场严峻形势,产业链各环节从业者需积极采取有效应对策略,降低风险,保障自身利益。
养殖端:养殖户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及时调整养殖策略。在当前产能过剩情况下,逢高淘汰450日龄以上老鸡是明智选择,可减少市场鸡蛋供应量,缓解供应压力,同时降低养殖成本。还应控制补栏规模,建议10月前补栏量较同期减少20%,避免后期产能进一步过剩。山东部分养殖场已开始逐步淘汰老鸡,并严格控制新鸡补栏数量,以应对市场变化。
贸易端:贸易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应维持低库存运转,避免因库存积压带来资金压力和价格风险。可充分利用期货工具对冲价格波动,参与“买现货卖期货”的套利策略,锁定利润。当现货价格较高,期货价格相对较低时,贸易商可买入现货,同时在期货市场卖出相应数量合约,无论价格如何波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利润。实际操作中,一些大型贸易商已通过此套利策略成功降低价格波动风险。
投资者:投资者短期内应规避近月合约,因其受当前高存栏和弱需求影响较大,价格上涨空间有限。中期来看,要密切关注存栏数据与淘鸡量的拐点,这两个指标是判断市场供需关系变化的重要依据。当存栏量开始下降,淘鸡量明显增加时,表明市场正在发生积极变化,此时可逢回调布局远月多单,博弈产能去化后的估值修复。市场回调时,投资者可适当买入远月合约,等待产能去化后市场价格回升,获取收益。
当前鸡蛋市场正处于“压力期”向“出清期”过渡的关键阶段,高存栏与弱需求的矛盾短期内难以化解。产业链各环节需理性看待旺季行情,养殖端要加速产能优化,贸易端要强化风险管控,共同迎接周期底部后的行业重塑。(数据来源:卓创资讯、钢联数据、农业农村部,实际交易以当地市场为准)
来源:现代畜牧网
唯有去产能,别无他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