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鸭苗价格的周期性密码与2025年走势预判(上)
一、十年均价复盘:9 月为何成为鸭苗价格 “黄金月”(一)旺季属性凸显:33.3% 年份均价超 5 元 / 羽
在鸭苗市场的价格周期中,9 月呈现出独特的价格优势,成为价格表现最为突出的时段。对 2016-2024 年这九年的数据进行分析,9 月鸭苗均价的季节性高位特征显著。均价超 5 元 / 羽的年份有 4 个,分别为 2018 年、2019 年、2022 年以及 2024 年,占比达 33.3%。其中,2019 年非洲猪瘟的爆发导致猪肉供应缺口迅速扩大,在肉类消费市场需求的推动下,鸭苗作为重要替代品,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均价高达 6.99 元 / 羽。2022 年,产能去化进程与消费旺季同步出现,二者相互作用,鸭苗价格随之大幅上涨,创下 8.17 元 / 羽的历史次高纪录。除高价年份外,处于 3 - 5 元区间的年份占比为 22.2%,价格水平亦较为可观。然而,2020 年、2021 年以及 2023 年,受疫情冲击及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鸭苗价格跌破 2.5 元,处于阶段性低迷状态。从整体价格走势来看,9 月鸭苗价格中枢明显偏高,旺季属性显著,为众多养殖户和从业者所关注。
(二)特殊年份启示:供需失衡如何重塑价格格局
特殊年份的鸭苗价格走势,揭示了供需失衡对价格格局的重大影响。2019 年非洲猪瘟的爆发,给猪肉市场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为鸭苗市场创造了机遇。猪肉供应短缺促使消费者将消费需求转向禽类产品,鸭苗需求急剧增加。在供不应求的市场态势下,价格突破 7 元 / 羽,养殖户迎来盈利高峰。
2020 年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对鸭苗市场造成严重打击。疫情导致餐饮行业停滞,消费市场萎缩,作为鸭苗下游的消费端需求锐减,鸭苗价格一路下跌,最低跌至 1.61 元 / 羽的历史低位,众多养殖户陷入亏损。
2023 年,尽管疫情影响逐渐消退,但产能去化不彻底以及消费市场疲软等问题依然存在,致使鸭苗均价仅为 2.20 元,持续处于低位。这一系列特殊年份的价格波动表明,疫病冲击、消费替代以及产能周期是影响 9 月鸭苗价格波动的核心因素。当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供需关系将发生剧烈变化,进而重塑鸭苗价格格局,增加市场的不确定性。
二、量价波动特征:环比涨多跌少,同比韧性十足
(一)环比走势:67% 年份上演 “月内逆袭”
鸭苗价格在 9 月的环比走势呈现出独特的市场规律和旺季活力。过去九年中,有 6 个年份(2016、2018、2019、2020、2022、2024)9 月价格环比上涨,占比高达 66.7%,涨幅范围在 2.09% - 24.91%,呈现出 “先抑后扬” 的态势。以 2018 年为例,9 月上旬鸭苗价格处于相对低位,随着养殖旺季的推进,养殖户补栏热情高涨,市场需求迅速上升,价格随之上涨,月中涨幅达到 24.91%,实现了 “月内逆袭”。从时间分布来看,这种上涨趋势更为明显,有 66.7% 的年份在月中达到价格峰值、月初处于价格低谷,表明市场在月初积累上涨动力,月中迎来爆发。
不过,并非所有年份的 9 月都能实现环比上涨。2017 年、2021 年以及 2023 年,由于种鸭产能过剩,市场供应严重大于需求,即使在 9 月这一传统旺季,价格也出现环比下跌。这表明,尽管 9 月具有旺季属性,但当供应端失衡严重时,市场规律仍会对价格产生抑制作用。旺季补栏情绪是支撑 9 月鸭苗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一旦这种情绪受到供应过剩等因素的影响,价格波动将不可避免。
(二)同比表现:77.8% 年份实现价格上涨
在鸭苗价格的长期走势中,9 月的同比表现同样突出,显示出较强的价格韧性。从 2016 - 2024 年这九年的数据来看,有 7 个年份(2016 - 2019、2021 - 2022、2024)的 9 月鸭苗价格实现同比上涨,占比达到 77.8%,涨幅最高的 2018 年达到 218.8%。2018 年,市场供需关系发生重大转变,种鸭存栏量下降导致鸭苗供应减少,而需求持续增长,价格大幅上涨。
然而,2020 年和 2023 年是两个例外。2020 年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使市场陷入停滞,消费需求锐减,鸭苗价格同比大幅下跌超 70%。2023 年,虽然疫情已过去,但产能去化不彻底,市场供应依然过剩,加上消费市场复苏缓慢,鸭苗价格再次同比下降超 70%。这两个特殊年份的情况表明,系统性风险和产能问题对鸭苗价格具有巨大冲击。不过,从整体占比来看,9 月鸭苗价格在长期周期中仍保持较强的上涨动力,仅有 22.2% 的年份受到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这也使得众多从业者对 9 月的鸭苗市场充满信心,即使面对风险也能从中寻找机遇。
三、价格分布规律:高低价差悬殊,波动幅度超全年均值
(一)高低价区间分化明显
在鸭苗价格体系中,9 月价格的高低价差具有鲜明特征。最高价方面,2018 年和 2022 年的 9 月均价高点突出,分别达到 7.40 元 / 羽和 8.17 元 / 羽,占比为 22.2%。这两年市场需求旺盛,供应相对紧张,共同推动价格上涨至高位。在其他年份,33.3% 的年份最高价处于 3 - 5 元区间,如 2016 年、2017 年,虽未突破 5 元,但也维持在较高水平,这得益于 9 月作为养殖旺季,养殖户补栏需求稳定,为价格提供了有力支撑。即使在价格表现相对较弱的年份,最高价也均超过 2 元,充分体现了 9 月旺季对鸭苗价格的支撑作用。
最低价同样存在明显的区间分化。4 元以上的低点出现在 2018 年、2022 年以及 2024 年,占比 33.3%,这些年份市场整体供需偏紧,即使在价格低谷期也能维持在较高水平。处于 2 - 4 元区间的年份有 2016 年和 2017 年,占比 22.2%。2020 年、2021 年以及 2023 年,受疫情冲击、产能过剩以及消费市场疲软等因素影响,最低价不足 2 元,凸显出市场淡季的价格低迷。
剔除 2019 年这一受非洲猪瘟影响的极端值后,22.2% 年份的价差超过 2 元 / 羽,如 2018 年和 2020 年,市场供需的剧烈变化导致价格在一个月内大幅波动。33.3% 年份价差超过 1 元,这种较大的价差波动反映出 9 月鸭苗市场价格的不稳定性,为市场参与者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二)时间分布与波动节奏
从 9 月价格的时间分布来看,其波动节奏呈现出一定规律。有 44.4% 的年份,价格最高点出现在月中,这与养殖周期和市场供需变化密切相关。进入 9 月,天气逐渐转凉,鸭群体况开始恢复,养殖户补栏积极性提高,市场需求增加,推动价格在月中达到峰值。如 2018 年 9 月,月中时段养殖户集中补栏,导致鸭苗价格迅速上涨,达到当月最高点。
而 66.7% 的年份,最低点出现在月初。月初时,市场处于调整阶段,养殖户补栏意愿相对较低,供应相对充足,价格也因此处于低位。2020 年 9 月,受疫情影响,月初市场冷清,养殖户观望情绪浓厚,补栏量极少,鸭苗价格跌至谷底。
进一步分析发现,66.7% 的年份价格呈现出 “逐步上行” 的走势。随着 9 月养殖旺季的推进,市场需求逐渐释放,供应相对减少,价格也随之逐步上涨。这种价格波动节奏为养殖户和从业者提供了明确的时间窗口参考。养殖户可在月初价格较低时进行补栏,等待价格上涨后获取利润;从业者则可根据这种波动规律,合理安排生产和销售计划,降低市场风险,提高经营效益。
来源:现代畜牧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