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猪侠 发表于 4 小时前

母猪存栏首降1万头!有人减产有人逆势扩张,谁在拖"去产能"后腿?(下)

三、三大深层矛盾:减产号召执行差异的根源分析

(一)政策传导机制不畅,中小散户观望情绪浓厚

在生猪行业减产政策实施过程中,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对政策目标实现具有关键影响。虽然国家明确要求在 6 - 8 月调减 100 万头能繁母猪,旨在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引导市场供需平衡,稳定猪价,但实际执行效果与政策预期存在较大差距。7 月全国规模猪场母猪淘汰量仅环比增长 2.1%,与政策预期的快速去产能目标形成鲜明对比 。

深入分析其背后原因,中小散户的观望态度成为政策执行的主要障碍。在河南、山东等地调研数据显示,5 万头以下的散户存栏量不仅未减少,反而逆势增长 3%。这些中小散户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决策受短期市场价格波动和心理预期影响较大。在当前猪价低迷情况下,他们普遍抱有价格上涨预期,期待市场行情反转,因此选择推迟淘汰母猪,希望在未来获取更高收益 。这种个体理性决策在宏观层面导致政策传导受阻,使得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速度远低于预期,成为政策执行的 “缓冲带”,延缓了整个行业去产能进程。

(二)成本分化加剧 “马太效应”,盈利企业缺乏减产动力

在生猪养殖行业,成本控制能力的差异深刻影响着企业市场行为和行业产能调整进程。当前,行业整体处于亏损状态,自繁自养头均亏损 35 元,然而,温氏、牧原等成本领先企业却仍有 100 - 200 元 / 头的盈利空间。这种显著的成本分化现象进一步加剧了行业内的 “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

数据显示,成本前 20% 的企业出栏量占比已达 45%,这些企业凭借成本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由于其成本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即便在猪价低迷时仍能实现盈利。这种盈利状况使得这些企业缺乏减产动力,更倾向于维持或扩大生产规模,以获取更多市场份额和利润 。相反,那些成本较高的企业,在亏损压力下虽有减产意愿,但因市场份额小、资金实力弱等因素,其减产对行业整体产能影响有限。这种成本分化导致的企业行为差异,使得行业去产能政策难以有效实施,市场供需关系难以快速调整,进一步加剧了行业发展困境 。

(三)产能统计存在 “口径差”,部分企业打 “数据擦边球”

在生猪行业产能调控过程中,产能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至关重要。然而,当前部分企业通过 “隐性扩产” 方式规避政策监测,导致产能统计存在 “口径差”,给行业去产能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

一些企业采取将商品猪留作种猪的手段,人为增加能繁母猪数量,从而在表面上维持或扩大产能。部分企业为减少成本支出,延迟淘汰低效母猪,使得这些生产性能低下的母猪仍占据产能指标。还有企业以 “优化种群” 名义保留产能,实际并未真正减少产能规模 。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7 月全国能繁母猪中,生产性能低于 80% 的低效母猪占比仍达 18%,这一数据直观反映出当前去产能工作不仅在 “数量” 上进展缓慢,在 “质量” 上更是与预期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这些企业的行为干扰了产能统计准确性,使政策制定者难以准确把握行业产能真实情况,进而影响政策针对性和有效性,阻碍行业去产能工作健康发展 。

四、去产能攻坚战:政策与市场协同作用分析

(一)短期阵痛难以避免,9 月成关键窗口期

当前生猪行业处于产能调整关键时期,8 - 9 月成为决定未来市场走向的关键时间节点。从供应端分析,若这两个月能繁母猪存栏量无法加速降至 4000 万头以下,按照生猪 10 个月的生长周期推算,2026 年一季度生猪供应量将同比增加 5% 。在需求端无明显改善情况下,猪价将再次面临巨大下行压力。据农业农村部监测,8 月第一周,全国生猪均价跌至 14.53 元 / 公斤,同比下跌 28.1%,养殖户经营压力显著增大。若产能去化缓慢,猪价可能进一步下跌,养殖户亏损将加剧 。

不过,市场并非毫无转机。随着发改委收储启动,以及中秋消费回暖,市场供需关系有望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发改委已会同商务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挂牌收储 5 万吨猪肉储备,并启动年内第二轮收储工作,17 个省份已开展或启动收储工作,收储 “托市” 效果将逐步显现。中秋、国庆等节假日是猪肉消费传统旺季,居民对猪肉需求将大幅增加。这对于主动减产企业而言,将迎来价格修复窗口期,有望缓解亏损压力,实现盈利 。而那些逆势扩产企业,可能因市场供应过剩面临库存积压风险,库存猪肉存储成本将进一步压缩企业利润空间,甚至可能导致企业陷入更深亏损境地 。

(二)从“行政引导” 到 “市场出清”,行业需要共识性行动

在生猪行业产能调整过程中,虽然牧原等龙头企业已通过公开减产目标(如牧原计划年底将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 330 万头)为行业树立榜样,产生示范效应,但要实现整个行业健康发展,还需建立全行业产能调减的 “自律机制” 。

建立数据透明化机制至关重要。推动重点企业按月披露能繁母猪存栏变化,并接受第三方审计,可使市场及时、准确了解各企业产能情况,增强市场信息透明度。如此一来,企业产能调整行为将受到市场监督,避免出现 “数据擦边球” 等问题,促使企业更积极响应产能调控政策 。

政策差异化也是推动产能调整的重要手段。对主动减产企业给予贷款贴息、用地优先等支持,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从而激励更多企业主动参与产能调减。对于那些低效产能企业,在政策倒逼下将不得不加快退出市场步伐,进而优化整个行业产能结构 。

建立生猪产能预警联盟,实现市场协同化,能有效避免行业出现 “一哄而上、一哄而散” 的周期性波动。通过联盟预警机制,企业可及时了解市场动态,提前调整生产计划,避免盲目扩产或减产。联盟还可组织企业交流合作,共同探讨行业发展趋势与问题,推动整个行业健康发展 。只有通过全行业共识性行动,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实现生猪行业产能优化,为猪价回升和行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

结语:去产能的本质是 “优汰劣存”

7 月的 1 万头存栏下降,是行业分化态势的阶段性体现而非终点。当牧原等企业凭借技术优势降低成本,当正虹等企业在困境中恢复产能,当温氏等企业借助规模优势逆势扩张,中国养猪业正经历一场 “创造性破坏” 过程。未来,只有那些既能响应政策导向、又能抵御市场风险的企业,才能在产能出清浪潮中脱颖而出。毕竟,去产能的终极目标并非单纯 “减产”,而是实现优质产能的优化与存续。在产能去化过程中,究竟应依赖市场自发调节,还是需要更强有力的政策干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专业见解。

来源:现代畜牧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母猪存栏首降1万头!有人减产有人逆势扩张,谁在拖"去产能"后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