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存栏首降1万头!有人减产有人逆势扩张,谁在拖"去产能"后腿?(上)
一、行业减产信号初现:1 万头背后的分化态势(一)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首降,去产能艰难起步
在生猪养殖行业体系中,能繁母猪存栏量作为市场供需关系的核心指标,其动态变化对行业发展态势具有关键影响。2025 年 7 月末,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4042 万头,较上月环比减少 1 万头。这一数据虽看似细微,却标志着行业去产能进程的初步启动。此前,自 2025 年初起,能繁母猪存栏量历经连续 5 个月的增长,市场供应压力持续累积。直至 7 月,在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存栏量首次出现下降,终结了持续增长的趋势。
这一转变过程殊为不易。自 6 月国家明确提出 “调减 100 万头能繁母猪” 的政策要求后,整个行业处于对产能实质性调整的等待期。然而,7 月仅 1 万头的降幅,仅达成政策目标的 1%,与市场预期的快速去产能目标形成显著反差,这表明去产能道路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发展充满不确定性。与过往猪周期去产能阶段相较,本次去产能启动过程相对迟缓。在以往市场价格大幅下跌时期,养殖户通常会迅速淘汰母猪,致使能繁母猪存栏量在短期内大幅下降。但此次,尽管生猪价格持续低迷,自繁自养盈利同比暴跌 90% 以上,外购仔猪育肥陷入深度亏损状态,能繁母猪存栏量的下降速度却远低于预期,凸显出当前行业产能调整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二)头部企业率先垂范,减产力度远超行业平均
在当前行业产能调整的关键时期,头部企业的举措与行动对行业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其正以实际行动成为去产能进程的 “先锋队”。以行业领军企业牧原股份为例,在产能调整方面展现出强大的执行能力与战略决心。2025 年二季度末,牧原的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343.1 万头,较一季度末减少 5.4 万头,上半年累计调减 8.1 万头 。按照既定规划,到年底其能繁母猪存栏量预计将降至 330 万头。仅牧原一家企业,就为全行业去产能贡献了超过 20% 的份额,成为推动行业产能调整的重要力量。
除牧原股份外,温氏股份、新希望等龙头企业也积极响应政策号召,通过一系列实际行动稳步推进产能优化工作。尽管这些企业尚未如牧原般明确公布具体减产目标,但温氏股份通过淘汰低效母猪,在 6 - 7 月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下降了 1.2%。这些头部企业凭借自身在规模、技术及市场影响力等方面的优势,在政策推动下率先进行产能调整,不仅为自身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奠定了有利基础,也为整个行业树立了典范,带动其他企业跟进,共同推动行业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
二、逆势扩张众生相:三类企业的增产策略剖析
(一)困境反转型:低基数下的恢复性增长
在生猪养殖行业产能调整的大背景下,有一类企业的增长态势值得关注,即处于困境反转型的企业。这类企业在过往市场波动中遭受严重冲击,产能大幅萎缩,随着当前市场环境的逐步改善,正处于恢复发展阶段。以正虹科技为例,2025 年 7 月,其生猪销量达到 1.63 万头,同比增长 288.69%,这一数据乍看之下十分显著,似乎标志着企业在市场中的强势复苏。然而,深入分析其增长原因,主要源于极低的基数效应 。2024 年同期,正虹科技因连续亏损,种猪场全面停工停产,当月生猪销量仅 0.42 万头。而今年,随着企业淘汰低效产能,并获得银行授信支持,生产经营得以逐步恢复,从停滞状态重新回归正常运营轨道。这种增长本质上属于技术性反弹,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规模扩张,对行业总产能的影响较为有限 。
正邦科技亦是典型代表,在经历破产重整后,企业产能逐步恢复。2025 年 7 月,正邦科技生猪销量跃升至 69.52 万头,同比增长 202.44%。随着债务重组的完成,其能繁母猪存栏从 27.5 万头增至 35 万头以上。这一增长是企业走出危机后的正常经营恢复表现,是对过去受损产能的修复,而非主动扩大产能。正邦科技通过引入成熟的成本管控流程和资源优势,提升了自身运营效率,逐步在市场中恢复竞争力 。尽管这些企业在短期内销量增长明显,但它们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到正常经营水平,而非进一步扩大产能,在行业去产能的大背景下,它们的恢复性增长不会对整体产能调整造成阻碍 。
(二)成本优势型:低养殖成本催生扩张底气
在生猪养殖行业,成本控制能力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当行业整体面临产能调整压力时,有一类企业凭借卓越的成本控制能力,不仅未减产,反而实现逆势扩张,温氏股份和东瑞股份便是其中典型代表。温氏股份作为行业巨头,在成本控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2025 年 7 月,其生猪销量达到 316.48 万头,同比增长 36.22%。这一成绩的取得,核心在于温氏股份的养殖成本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仅为 6.7 元 / 斤,而行业平均成本约为 7.5 元 / 斤。即便在猪价低迷的市场环境下,温氏股份仍能凭借低成本获取利润空间 。通过 “公司 + 农户” 的独特经营模式,温氏股份将合作农户数量提升了 18%,达到 5.6 万户,结合其 178 万头的能繁母猪存栏规模,实现了月度出栏量突破 300 万头大关。这种规模效应与成本优势相互促进,使得温氏股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有足够实力在行业去产能阶段继续保持较高出栏量 。
东瑞股份则依托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成本控制能力,在市场中实现快速扩张。2025 年 7 月,东瑞股份生猪销量从去年同期的 6.59 万头增至 12.02 万头,同比增长 82.4%。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供应商,东瑞股份凭借 “供港标准” 获得显著价格优势,供港生猪价格平均高于内地市场约 9 元 /kg,广东市场相较东北市场高 2 元 /kg。这种价格溢价使得东瑞股份的头均盈利能力较强 。2025 年 2 月投产的东源东瑞二期项目(年出栏 80 万头)的产能释放,进一步推动了东瑞股份的销量增长。东瑞股份通过种群改善、生产优化等措施,不断降低养殖成本,进一步增强了自身市场竞争力,在行业中走出一条独特的扩张发展路径 。
(三)战略转型型:逆周期布局抢占市场份额
在生猪养殖行业变革过程中,部分企业采取独特发展策略,将行业低谷视为 “弯道超车” 的机遇期,通过逆周期布局策略积极抢占市场份额,神农集团和大北农便是这类战略转型型企业的代表。神农集团在行业调整期,通过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战略举措,实现产能稳步扩张。2025 年上半年,神农集团能繁母猪存栏增长了 4.7%,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其积极收购中小散户猪场的战略布局。在市场行情不佳,部分中小养殖户选择退出的情况下,神农集团凭借自身资金优势和规模效应,将这些零散产能整合纳入自身体系 。通过这种方式,神农集团不仅扩大了自身养殖规模,还优化了产业布局,提升了市场集中度。此外,神农集团还积极投资建设新的养殖项目,如斥资 5.5 亿落地三大生猪养殖项目,涵盖云南文山州丘北县及广西崇左市大新县,旨在通过扩张仔猪产能强化西南地区产业布局,进一步提升公司在生猪养殖领域的市场份额与综合竞争力 。
大北农则依托其在饲料领域的深厚根基和优势,积极拓展生猪养殖业务,为未来出栏量增长储备产能。2025 年 7 月,大北农仔猪销量同比增长 25%,这一增长得益于其完善的饲料产业链和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大北农通过提供优质饲料产品和专业养殖技术服务,吸引众多养殖户与之合作,从而扩大了仔猪销售规模 。大北农还加大在生猪养殖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不断提升养殖效率和生猪品质,为未来市场竞争奠定坚实基础。这些战略转型型企业的扩张逻辑是 “用现金流优势收割退出者市场”,在行业低谷期,它们凭借自身优势积极布局,为未来发展赢得先机 。
来源:现代畜牧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