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价格周环比微升:深蹲后的供需再平衡与政策红利释放
一、数据透视:价格微涨与体重攀升背后的市场韧性(一)价格:淡季不淡,周环比微升显支撑
8 月第 3 周,全国生猪均价为 13.84 元 / 公斤,周环比微涨 0.4%,结束了连续 2 周的小幅回落态势。根据涌益咨询数据,90 公斤内生猪出栏占比达 3.79%,环比微升,这一数据反映出标猪供应相对偏紧;50 公斤二元母猪价格为 1611 元 / 头,周环比持平,同比下降 3%,表明母猪产能去化进入平台期;15 公斤仔猪出栏价为 463 元 / 头,周环比下降 4.3%,同比暴跌 32.4%,仔猪市场持续低迷,预示着短期补栏积极性不足。
(二)体重:压栏增重持续,均重再创阶段新高
全国出栏生猪均重为 127.98 公斤,周环比上升 0.16 公斤,相较于 2023 年、2024 年同期分别高出 5.74 公斤、1.51 公斤。150 公斤以上大猪出栏占比为 5.02%,周环比微升。175kg、200kg 大猪与标猪价差分别为 0.36 元 / 斤、0.71 元 / 斤,周环比小幅扩大。这反映出养殖端对中秋旺季存在压栏预期,试图通过增重的方式对冲价格低迷的影响,但同时也加剧了短期供应过剩的风险。
二、政策驱动:发改委 “控产能、降体重” 组合拳显效
(一)产能调控:能繁母猪进入实质性去化通道
农业农村部明确提出,到 2025 年将调减能繁母猪 100 万头,使其数量降至 3950 万头。牧原股份率先响应这一政策导向,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两个季度下降,二季度末降至 343 万头(环比减少 5.4 万头),并计划年底降至 330 万头,这相当于减少 900 万头肥猪供给。在政策的引导下,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即将步入下降趋势,为 2026 年实现供需平衡奠定基础。
(二)结构优化:龙头企业带头 “降体重、限二育”
7 月,上市猪企出栏均重较 6 月继续下降。其中,牧原出栏均重为 128.1 公斤(环比下降 1.4 公斤)、温氏为 120.5 公斤(环比下降 2.5 公斤)、华统为 118.5 公斤(环比下降 3.8 公斤),120 公斤以下标猪占比提升至 65%。同时,牧原自 5 月起禁止销售育肥猪流向二次育肥,从源头上遏制市场投机行为,推动价格回归供需基本面。
三、龙头动向:牧原、温氏如何领跑周期底部?
(一)牧原股份:成本管控 + 产能收缩双轮驱动
凭借智能化养殖技术,6 月牧原股份生猪养殖完全成本降至 12.1 元 / 公斤以下,7 月进一步降至 11.8 元 / 公斤。即便当前猪价为 13.84 元 / 公斤,其头均利润仍超过 150 元。同时,公司主动调减能繁母猪至 343 万头,聚焦于将 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提升至 28 头(行业平均水平为 24 头),通过减少无效产能,为 2026 年价格回升储备弹性空间。
(二)温氏股份:“公司 + 农户” 模式抵御波动
7 月,温氏股份销售生猪 316.48 万头(同比增长 36.22%)。凭借 “代养保险” 机制,该公司有效稳定了中小散户的出栏节奏,出栏均重为 120.5 公斤(环比下降 2.5 公斤),符合国储收储 115 公斤以下的体重要求,得以优先对接政策红利。此外,外卖仔猪占比 16.4%(51.9 万头),单价在 1000 - 1200 元 / 头之间,毛利率达 25%,有效对冲了商品猪低价带来的压力。
四、后市展望:估值历史低位,布局窗口显现
(一)短期:中秋备货或促价格小幅反弹
8 月下旬开学季与中秋前备货活动即将启动,屠宰场开工率有望提升至 75%。叠加发改委 1 万吨冻猪肉收储政策,预计 9 月初生猪价格或反弹至 14.5 - 15 元 / 公斤。建议养殖户逢高出栏 120 公斤以下标猪,避免大猪集中出栏导致价格承压。
(二)中长期:产能去化支撑 2026 年盈利修复当前猪企估值处于历史低位,牧原头均市值为 3057 元、温氏为 2509 元,均低于 2019 - 2021 年周期均值。随着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 3950 万头以下,预计 2026 年生猪价格中枢有望上移至 14 - 17 元 / 公斤。叠加牧原、温氏等龙头企业成本降至 12 元 / 公斤以下,行业盈利水平或较 2025 年提升 30%,建议关注估值修复机会。
数据来源:涌益咨询、农业农村部、上市公司财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