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猪侠 发表于 7 小时前

7月母猪减产1万头!17家猪企卖猪1435万头,谁在拖“减产”后腿?

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7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42万头,环比减少1万头。尽管全国母猪产能开始减少,但却反映出行业内存在一个重要问题——有企业减产,也有企业在悄然增产!那么,究竟是谁在拖“减产”工作的后腿呢?

7月母猪减产1万头

据农业农村部最新公布,7月份全国规模猪场母猪淘汰数量环比增长2.1%,7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042万头,环比下降1万头。
至此,养猪业终于开始减产,这也得益于各企业积极响应号召。但我们要预防一个问题,那就是有的企业在减产,有的企业却在趁机增产!

为何这么说呢?

据公开信息显示,牧原2025年2季度末的能繁母猪存栏为343.1万头,比1季度末减少5.4万头,连续2个季度下降,比2024年末减少8.1万头,预计年底将降到330万头。

这意味着,牧原在3月末到6月末的三个月时间里,平均每个月减产母猪1.8万头;但据农业农村部监测,6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为4043万头,环比增长1万头。很显然,养猪业有牧原等企业在积极减产,但同时也有一些企业在悄悄增产!


当然,6月份之前我们可以说有的企业不知道国家号召减产,所以母猪还在增长也很正常。但实际情况是,这种情况即便到了7月份也还没有改善!

从7月数据来看,虽然全国成功环比减产1万头母猪,但这个量真的很少。因为仅仅是牧原一家企业,其下半年还要减产13.1万头母猪,平均每个月减产在2万头以上;再加上个别头部企业也在减产,那么实际上一个月减产的母猪应该不会只有1万头这么少!

这种显著反差揭示出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在政策号召减产的背景下,行业内部正呈现“有人减、有人增”的分化格局。

为什么笔者只拿牧原的数据举例呢,因为这么多大企业,目前还只有牧原公布了明确的减产目标!甚至像温氏、神农、正邦等企业原本还制定了增产计划(国家号召减产能之前)。


当然,在国家密集开会后,有不少企业都“响应号召”。那么,现在究竟是谁在拖“减产工作”的后腿呢?从母猪减产方面暂时还难以体现,但生猪出栏量方面却有了答案。

谁在增产?

谁还在快速增产?生猪出栏数据已经直观地反映了各企业的真实动态。

据统计,2025年7月,17家上市生猪养殖企业合计销量达1435.73万头,多数企业实现同比正增长,其中正虹科技、正邦科技增速超过200%,东瑞股份增速超80%,温氏股份增速超过30%。这种大规模的销量增长与母猪存栏缓慢下降形成的矛盾,让“谁在拖减产后腿”的问题愈发清晰。

深入分析企业增长性质可发现,不同企业的销量激增存在显著差异:

正虹科技7月生猪销量达1.63万头,同比激增288.69%,但其增长主要源于极低基数效应——2024年同期因连续亏损导致种猪场全面停工停产,当月销量仅0.42万头。今年通过淘汰低效产能、获得银行授信支持实现的生产恢复,本质上是从休克状态到基本运营的技术性反弹,并非可持续的规模扩张。

正邦科技202.44%的同比增速则属于破产重整后的产能修复,随着债务重组完成,其能繁母猪存栏从27.5万头增至35万头以上,7月销量跃升至69.52万头,这种增长是企业走出危机后的正常经营恢复,而非主动扩张产能。

但与上述两家企业不同的是,东瑞股份和温氏股份的增长则是在价格或成本优势下的主动扩张。

东瑞股份7月销量从去年同期的6.59万头增至12.02万头,同比激增82.4%,核心驱动力来自2025年2月投产的东源东瑞二期项目(年出栏80万头)的产能释放。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供应商,其依托“供港标准”获得的价格优势,进一步刺激了出栏积极性。

温氏股份7月销量从232.3万头增至316.48万头,同比增长36.22%,公司通过将合作农户数量提升18%至5.6万户,结合178万头的能繁母猪存栏规模,实现月度出栏量突破300万头大关,其6.7元/斤的养殖成本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使其在猪价低迷期仍有动力维持高出栏量。

而在多数企业销量增长的同时,罗牛山、华统股份等少数企业出现销量同比下滑。罗牛山7月销售生猪5.62万头,同比下降0.15%;华统股份销售19.56万头,同比下降3.19%。但这些企业的降幅较小,对整体行业去产能的贡献有限,难以抵消其他企业的增长幅度。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仅有牧原股份等少数企业明确了如何减产的举措,多数企业仍在等待观望或借势扩张。这种战略分化导致政策调控效果被稀释,使得7月全国能繁母猪仅减产1万头,远低于市场预期。

而随着生猪价格持续低迷,自繁自养盈利同比暴跌90%以上,外购仔猪育肥陷入深度亏损,行业正进入被动去产能阶段。但只要部分企业仍能凭借成本优势实现盈利并扩大出栏,整体产能去化就难以快速推进。

综合来看,当前拖慢减产进程的并非那些从低谷恢复的企业,而是具备成本优势和规模效应的头部企业的结构性扩张。这种扩张虽属于市场竞争的正常现象,却与行业整体去产能的政策导向形成冲突。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只有形成共识性的产能调减行动,才能真正缓解供应压力,为猪价回升和行业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来源:猪好多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7月母猪减产1万头!17家猪企卖猪1435万头,谁在拖“减产”后腿?